英国似乎尚未找到同新兴国家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依然想通过各种方法来让人们记得“大英帝国”的荣光,这显然是一厢情愿。
自去年末在欧盟峰会上“得罪”了欧元区大部分国家之后,英国在欧洲的日子有些不好过。终于等到2012年,本想借着庆祝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冲冲晦气,怎奈依旧“流年不利”,新年伊始,又同两个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和印度陷入了“口水战”。曾经被视为“弱者”的国家极力顶撞自己这个“没落贵族”,让英国人心理越发地不平衡起来。
马岛战争结束的30年来,阿根廷一直在寻求同英国谈判解决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问题。临近战争30年纪念日,英国的一系列高调纪念姿态点燃了阿根廷人积压已久的怒火。2月2日,威廉王子抵达马岛服役,当天,布宜诺斯艾利斯民众走上街头,砸了英资银行。
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也没闲着,你来我往的“口水战”日渐升级。自去年6月开始,英国和阿根廷各自在外交场合多次重申自己对马岛拥有无可置疑的主权。阿根廷的立场得到了巴西、乌拉圭、巴拉圭这几个南方共同市场国家的支持,四国决定禁止任何悬挂马岛旗帜的船只在四国的港口停靠。对此,英国外交事务大臣布朗说,如果阿根廷有意削弱福克兰群岛居民的决心,将事与愿违。2012年元旦,阿根廷外交部再次呼吁英国谈判,英国人的回应一如既往——没门。然而,面对阿根廷要求马岛居民放弃英国国籍的立场,卡梅伦最终憋不住了:“我认为,阿根廷方面最近的言论事实上更像是殖民主义,因为这些居民想保留英国国籍,阿根廷则希望他们作出别的选择。”此语一出,立刻招致阿根廷外长齐默尔曼的反击:“英国作为殖民主义国家的代名词,谈论(别国)殖民主义,令人吃惊。”“显然,英国……决定重写历史,那才是惟一残余的殖民主义”。
面对固执的英国,2月7日,忍无可忍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表示要去联合国告“御状”,两国的“口水战”再次升级。齐默尔曼2月10日会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并召开记者会,“谴责(英方)军事化南大西洋”,指出英国在马岛部署战略核潜艇违反国际条约。英国人则针锋相对,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格兰特在同一天的同一幢大楼里召开记者会加以回应,否认英方军事化马岛海域,说英军“纯粹处于防御态势”。只要英方核潜艇没有进入阿根廷水域,就不算违反协议。
国际纷争的解决最终都要在谈判桌上,在马岛问题上英国人凸显了自己不合时宜的固执,成为南美国家的众矢之的。当前,两国为了马岛再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马岛海域潜在的石油蕴藏量数以十亿桶计,可实现大约1800亿美元税收,如此一笔巨大财富,任何一个当事国都不会视而不见。马岛主权之争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经济利益,如何取之有道,英国人似乎并没有找对方向。
如果说在同阿根廷的争吵上英国人还占几分理的话,那么近日同印度的“口水战”则将英国这个“没落贵族”的酸葡萄心理彻底暴露出来了。
1月31日,法国总统府传出了让英国人极度失望的消息:印度决定花110亿美元购买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机,英国的“台风”战机出局。在英国人看来,这无异于煮熟的鸭子给飞了。英国舆论不满地说,英国每年对印度援助达2.8亿英镑,却换不来战机合同。随后,印度官员公开表达对英国援助的不屑,这一言论旋即引发两国官员一阵唇枪舌剑。
在这一轮“口水战”中,英国的前宗主国气味让印度颇为不爽。“有谁能比毒蛇的牙齿更锋利,是忘恩负义的孩子。”《第一邮报》2月6日对印度的抨击充分暴露出英国人的气急败坏。而印度的回应却让英国陷入尴尬。英国《镜报》6日报道,印度财长慕克吉去年曾对英国官员说他们将主动放弃英国的援助。但新德里的消息人士说,英国国际发展署劝印度取消这一计划将给英国带来“严重的政治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才没有取消。此消息一出,英国人像是被人扇了一记耳光,以前的种种“傲慢与偏见”似乎全没了底气。英国媒体不得不承认,“英国对印度的援助可以给英国人一种道德上的兴奋,但肯定买不来影响力,印度人购买法国战机就残酷地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TBS电视台2月5日称,英国原以为“英属殖民地”的印度会跟它“亲近”,但印度却选择了法国,让英国有种“遭背叛”的感觉。而这种“遭背叛”的感觉也是英国在外交上落后于时代的表现。实际上,无论是印度还是阿根廷,英国似乎尚未找到同新兴国家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依然想通过各种方法来让人们记得“大英帝国”的荣光,这显然是一厢情愿。英国以往的傲慢来自于相信自己是用“石头”去碰“鸡蛋”,但如果现在仍不承认自己的对手也已变成了“石头”,在对外交往中或许会陷入更多的尴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