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四年,人们总会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举,我认为今年是真的,而且我想说得再准确些,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选举。”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提名参选人、宾夕法尼亚州前国会参议员里克·桑托罗姆在给支持者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强调本次选举重要性。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告诉选民一个惊人的变化:在“公共政策机构”的全美民调中,他以38%领先于罗姆尼的23%!民意走向的扑朔迷离,令观察者叹为观止。不可否认,共和党初选还远未跨过党内整合这道坎儿,罗姆尼的白宫梦也被再次蒙上了阴影。
国会山上的少壮保守派
理查德·约翰·桑托罗姆,1958年5月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个意大利裔医生家庭。幼年时代的他曾被同学送了一个“公鸡”的外号,一部分由于其天生蓬乱的鬈发;另一部分也是因为他当时就表现出的张扬与超级自信。
1976年,18岁的桑托罗姆到宾夕法尼亚州接受高等教育。这一选择也使得孕育了《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的“美国摇篮”宾夕法尼亚州成为桑托罗姆政治生涯的“摇篮”。历经十载苦读,桑托罗姆流连于宾州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先后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以及法学博士学位。
1986年,完成学业的桑托罗姆决定留在宾州的匹兹堡,并被一家律师事务所看中,当上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助理律师。蛰伏四年之后,怀有极大政治抱负的桑托罗姆跨出了第一步:代表共和党人挑战在任14载的民主党人、国会众议员道格·瓦尔格兰。最终桑托罗姆以微弱优势取而代之。1990年成为桑托罗姆人生的重大转折,是年桑托罗姆32岁。
1992年,在共和党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桑托罗姆仍旧凭借60%左右的支持率实现连任。1993年,面对众议院爆发的所谓“银行丑闻”,桑托罗姆等共和党少壮派组成了“七人帮”,要求院会领导层公开调查结果、惩戒相关议员。“七人帮”后来成为1994年“与美国缔约”运动的核心骨干。
1994年,当金里奇、博纳等人的眼光放在如何重掌众议院多数时,桑托罗姆却将重心转移到了竞选国会参议员上,并以微弱优势险胜。当年,桑氏年仅36岁,成为当届国会参议员中的最年轻者。2000年,桑托罗姆轻松连任之后,马上被共和党同僚推选为参议院共和党党团主席,即参议院共和党的第三号领袖。桑托罗姆在内政外交议题上展现出较为保守的政治判断。就内政议题而言,他推崇所谓“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在社会议题上持有极端保守观点,在财政议题上力求实现财政意义上的“小政府”。就外交政策而言,他基本认同小布什所谓的“新保守主义”,极力支持了反恐战争。不过,就是这么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在2006年谋求第三个任期时,却遭遇了空前惨败。
连任失败之后的桑托罗姆并未远离华府,而是留下来开办了一家名为“伦理与公共政策中心”的保守立场智库,以延续其公众影响力。当2008年大选周期临近之际,桑托罗姆一度被列入共和党人选名单。2010年,宾州州长选举,桑托罗姆再次拒绝了公众的召唤。直到2011年6月6日,桑托罗姆在美国广播公司的“美国你早”节目中正式宣布角逐2012总统大位,标示着其正式回归政坛。
为何得以咸鱼翻身
从去年下半年共和党阵营的隐形初选走势看,由于对罗姆尼的不信任,保守派极为戏剧性地先后捧出了巴克曼、佩里、凯恩、金里奇等四位代言人。而在这个起伏不定的震荡周期中,桑托罗姆和洪博培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关注,民调上超过两位数的时候几乎没有。在金里奇成为领跑黑马两周之后,其政坛历史纠葛、婚姻家庭观念以及具体政策能力逐渐遭到保守派的质疑,进而在1月3日艾奥瓦初选之前的一周中,桑托罗姆的民调支持率陡然攀升,并以34票的优势战胜罗姆尼,拿下了艾奥瓦初选一役。令人玩味的是,桑托罗姆在其后的1个月里却运气全无,只能眼看着罗姆尼和金里奇展开两人对决。但当2月7日,科罗拉多、明尼苏达、密苏里同日初选时,桑托罗姆却出人意料地将三州悉数收入囊中。
就桑托罗姆本人而言,的确存在某些较为明确的优势。其一,桑托罗姆的政治立场足以代表保守派基本盘的偏好,特别是其在社会议题上的站位,完全可以满足基督教福音派的政治口味,这点是罗姆尼无法比拟的,也要比金里奇色彩更深、走得更远。其二,桑托罗姆比同为保守派代言人的金里奇少很多包袱:他没有在权斗中得罪过某些政治人物、也没有留下“宫廷阴谋”式的负面形象、更没有金里奇那样的“不忠污点”与三段婚姻。其三,从桑托罗姆的国会投票记录上看,除了在社会议题和税收议题上对保守立场的彻底坚守之外,“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还使其在一些政府支出项目上具有一定灵活度,这一政策倾向很容易在宾州、俄亥俄州、密歇根等摇摆州中占据民意市场。
当然,桑托罗姆从选举动态上观察也存在着明显劣势。比如,其知名度仍旧较低,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扩展知名度,以证明在对决奥巴马时比罗姆尼更具竞争力。比如,筹集竞选经费的能力极为有限。以目前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为例,桑氏共募集款项为92万美元,仅为金里奇的1/10,更远远不及罗姆尼。如此拮据的竞选账本,将大大制约桑氏的后续动力。又如,虽然罗姆尼是目前桑托罗姆的最大对手,但在这之前他必须要在保守派内部与金里奇一绝高下。目前看,只有保守派内部先行整合,才有可能实现共和党总体上的整合。再如,桑托罗姆在2006年连任的惨败是历史性的:41%比59%即输掉了70万张选票,是美国历史上共和党籍在任国会参议员谋求连任失败时的最大落差。
目前,虽然在全美范围内民调中桑托罗姆异军突起,但全美民调显然更像是在“跟风”,很可能被两三个州的初选结果扭转。桑托罗姆的优势起源于2月初,极可能在整个2月发挥效力,甚至有机会拿下密歇根州。客观讲,密歇根州对罗姆尼而言具有一定指标意义:这个“大湖之州”正是其父老罗姆尼汽车帝国的发迹之地,甚至2007年罗姆尼就是选择在密歇根开启首次白宫问鼎之旅的。如果罗姆尼输掉密歇根,必然会减缓其在3月6日“超级星期二”中的冲刺能力,降低“超级星期二”对选情的明朗化作用。但对于桑托罗姆而言,即便赢得密歇根,也必须面对金里奇在保守基本盘中的卡位。一旦“超级星期二”之后,金里奇旋即退选,保守势力将迅速整合到桑托罗姆一方,届时罗姆尼势必面对更为严峻的变数,甚至有可能再走麦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的罗姆尼反而更期盼金里奇可以坚持更久一些,最好能坚持到初选再次大规模回到南部的四五月份。
“桑托罗姆现象”
从1月3日艾奥瓦的“小试牛刀”到2月份以来的“大显身手”,桑托罗姆的崛起看似基本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共和党初选阵营中几度浮沉的总体态势,凸显保守派仍旧躁动不安、无处安身的政治诉求;从更为宽广的政党政治角度看去,“桑托罗姆现象”也暴露出共和党在存续与发展上的某些困境。
从历史上看,共和党阵营中可谓人才济济,但如今能为2012拔擢的人选却少而又少。愿意出山放手一搏者并不太多,只有对2008意犹未尽的罗姆尼、罗恩·保罗以及基本过气了的政坛旧人金里奇、桑托罗姆等人愿意挺身而出。如此窘况不仅是由于2012年挑战在任者难度较大而吓走有些跃跃欲试者,也充分说明共和党政治人物的世代更替并不顺畅。在更为多元政治人物的杯葛下,本次共和党初选陷入“群龙无首”、“军中无将”的尴尬境地,选民们只能在有限的人选中无奈地作出必要的选择,当没有满意人选时,自然会左右不定。
桑托罗姆的崛起,也深刻暴露出当前共和党内在政治立场与理念上已充满争议。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共和党主流政治立场深受1960年的戈德华特的影响,并在1980年的里根时期基本成熟,在小布什时代又被发展成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但自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奥巴马上台之后,“茶党政治”大行其道、“占领运动”此起彼伏,共和党党内的温和派与保守派形成了明显的对峙,共和党无法很快形成一个满足本党传统理念而又可以吸引中间选民的政治理念。在2012年大选中,党内最大的争议在于到底要选择一个可以当选者还是选择一个理念坚持者。罗姆尼无疑是前者,而桑托罗姆或金里奇则是后者。正如戈德华特在1964年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时的说法:竞选是提供“一种选择”而非是“一种回应”。换言之,罗姆尼的确可能战胜奥巴马夺回白宫,而他所做的事实上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主动迎合“回应”选民的诉求,并非坚守自己的理念与信仰。而桑托罗姆更多的是坚守本党的传统价值观,为选民提供“选择”。在竞争性的政党政治中,一个党如果无法通过选举执政,自然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其一味地仅以当选为惟一目标,迎合选民、放弃立场,这个党最终的命运极可能是被泡沫化。这就是所谓“桑托罗姆现象”下的共和党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