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硝烟散去30年

2012-04-29 00:00:00张沙鹰
世界知识 2012年7期

30年前往事再起涟漪

今年是那场硝烟远去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战争30周年。自去年底以来,英国方面高调纪念此战之胜利,并做出一连串挑衅性的动作,使这一尘封的历史事件时过30年后又激起层层涟漪。2011年11月,英方宣布派遣威廉王子到马岛服役,并筹划建立马尔维纳斯群岛自然保护区;今年2月2日威廉王子戎装登岛,6日,英国宣布计划派遣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进驻马岛,以增强该岛防务。

英方举措引起阿根廷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在拉丁美洲引起不大不小的反响。2011年12月,阿方封锁了马岛附近海域并扣押了在那里捕鱼的12艘外国渔船。今年1月2日,阿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对马岛拥有主权,呼吁英方遵守联大决议,双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该岛主权争端;英方宣布拟派核潜艇后,阿方强烈谴责英方将马岛问题军事化的做法。在阿根廷的推动下,2011年12月拉美南共市第42届峰会对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表示支持,并宣布禁止悬挂马岛旗帜的船只停靠南共市国家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政府在抗议、谴责的同时,主动采取了缓和对英关系的举措,于今年1月任命了已空缺数年的新一任驻英大使。阿外长于2月11日主动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马岛问题予以调停。看来阿政府目前无意对英方的挑衅言行采取更激烈的回应,意在重申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要求,进一步动员拉美和国际舆论,通过联合国斡旋,促英当局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朝着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马岛问题迈进一步。中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指导下,一贯支持阿方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要求。中国的立场受到阿根廷和广大拉美国家的欢迎。

“铁娘子”遇见“铁将军”

地处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由2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为12173平方公里,距阿根廷最近海岸距离约600公里。周围海域是广阔的深海渔场,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待开发。群岛据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航线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阿根廷怎么会同远在十万八千里的英国在这个南大西洋的群岛发生主权争端?说来话长,这要追溯到14世纪初殖民时代的历史,还要牵扯到阿根廷的原宗主国西班牙,过程漫长而复杂。

英国方面坚持该群岛由英国人戴维斯于1592年发现,1690年以时任海军大臣福克兰的名字为该岛命名。西班牙则称,该岛系由维斯普奇率领的西班牙船队于1520年发现,西班牙政府并于1767年起至1816年阿根廷独立,先后任命过20位马岛总督。阿根廷独立后于1820年在岛上升起国旗,继承对马岛的主权。但从1832年英国军舰驱逐阿根廷人并进而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起,至1982年阿英马岛战争爆发,英国人已实际占领该群岛达150年。英方在该岛上设有总督和地方行政机构,派驻警察管理治安。岛上住有2000多英裔居民,外国人仅占总人口的1~2%,主要靠养羊、捕鱼为生。

阿、英两国自1960年代至战争爆发,曾就马岛主权之争进行了长达15年、约150次谈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阿方一直坚持英方应无条件承认阿对该岛的主权,英方立场随着70年代盛传南大西洋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而更趋僵化。与此同时,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出于自身政治需要,错误估计了形势,低估了对方的反应能力,采取了冒险的军事行动,于1982年4月2日不宣而战,派兵登陆并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宣布收回对马岛的主权。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派特遣舰队远征大西洋收复失地,英阿马岛战争爆发。

74天的惨烈战争

马岛争战是30年前发生的一次陆、海、空三军参战,战场空前广阔的现代局部战争。战争从1982年4月2日开始至6月14日结束,其战争规模、战斗的惨烈都震动了世界。

此战阿根廷前后共参战6.5万人,其中步兵1.5万人,动用大小舰艇34艘,13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英国则派出3.5万名士兵,其中海军陆战队1万名,40艘战舰(占当时英海军舰只的1/3,其主力舰只的全部或大部)和70艘后勤支援船舰,共120架作战飞机。英国的特遣舰队南下大西洋奔驶13000公里,仅在距马岛5600公里的阿森松岛基地停靠补给。阿军则后方临近,以逸待劳。然而,交战下来阿军伤亡3000余人,英军总共伤亡千余人;阿空军被击落、炸毁战机117架(超过其总数的一半以上),丧失了制空权,英方被击落和失事战机仅34架;海战方面,由于阿空军飞行员勇敢地超低空作战,避开英军的雷达系统,以及阿方使用了先进的“飞鱼”导弹,取得了击沉英舰六艘,击伤十艘的战果,阿军“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等11艘舰艇被击沉、击伤。经过前后74天的较量,6月14日双方在争夺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的最后一战中,虽然阿守军兵力仍有1.4万名之众,多过英军登陆兵力,但大势已去、丧失士气,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南德兹少将被迫向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摩尔少将投降。9800名阿根廷军人成为战俘;另有4167名阿根廷军人被“堪培拉”号远洋班轮遣返回阿根廷。蓄势后发的“铁娘子”最终战胜了先声夺人的“铁将军”。

感情与资源

硝烟散去30年后,英阿两国如今为何再次激化争端?有媒体分析,此次矛盾愈演愈烈不外乎两点:感情与资源。

马岛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大英帝国的落日余晖,对于马岛主权的维护也是在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而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无法收复马岛始终都是心中的一块伤疤。综观马岛主权争端的由来和发展过程,我们看到:马岛问题是历史遗留的关乎领土主权的重大问题。英方虽然自1832年起占领了该岛行使管辖,但阿根廷于1816年独立后,继承原宗主国西班牙对该群岛的主权并派人登驻该岛,却被英方舰队驱逐。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符合1966年联合国关于“无条件结束一切形式殖民主义及其表现”的1514和2065号决议精神,决议成为阿这一主权要求的法理基础,应当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但是1982年4月,由于阿军政府采取不明智的动武行动企图以战争解决与英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使得自己在政治和外交上处于被动的尴尬地位。阿在马岛战败,阿根廷人民收复马岛的夙愿蒙受了新的耻辱。

资源是两国再起争端的重要原因。根据英国地理协会近期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正如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声援阿根廷时所说:“英国人为了什么?就是石油!”作为发达国家,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言而喻。而阿根廷作为发展中国家,除了对石油有着迫切的需求外,还可以将其作为应对发达国家的“武器”和“砝码”。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若得到充分开发,可确保英国25年的能源供应。而一旦控制马岛,南极洲丰富的水产和矿藏也就唾手可得。在当今世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这是任何一方都无法割舍的巨大诱惑。

如今,阿根廷政府仍旧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促英方重开谈判,以求公正、和平、持久地解决争端。而英国政府则立场强硬,强调其关于马岛自治的政策不变,拒绝就马岛主权问题与阿政府谈判。阿根廷人民收复马岛主权的努力依然长路漫漫。

每年6月14日,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马岛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依然是花圈密布;在阿根廷南方距马岛最近的丘布特省会里奥加列戈斯,人们会隆重举行仪式,向南大西洋掷撒鲜花,追思战争中阵亡官兵的亡魂;阿所有的空军基地都会张贴马岛空战中英勇牺牲的55名年轻飞行员的照片,永远缅怀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马尔维纳斯,仍然是阿根廷民族未了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