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即一直尝试着竞购其他国际知名能源公司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苦心不负有心人——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已经与加拿大第六大能源公司尼克森(Nixon)达成协议,拟以现金151亿美元收购该公司的股权。中海油的收购已经获得了尼克森董事会的支持,但还需要在9月即将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得到超过2/3多数的认可。由于该公司能源业务分布多个国家,因此,除了加拿大以外,收购案还需要通过美国、英国甚至欧盟等多国政府审核。如果进展顺利,中海油最早能在2012年第四季度完成收购,这笔生意也将成为中国企业最大金额的海外收购案。虽然买卖双方主要是中加两国企业,但背后的博弈却是美加关系的缩影。
“两情相悦”的收购
尼克森能源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全球性能源公司,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总部设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其主营业务是开采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并对英国北海、西非近海、墨西哥湾深水海域的常规油气进行勘探开发。虽然尼克森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一流的开采技术与管理经验,在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公司在过去几年里却频繁遭遇打击。先是在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因英国石油公司(BP)漏油事件受挫,尔后在西非海上又发生了代价高昂的钻头折断事故,在长湖的油砂项目产量远低于预期,在也门的项目因其国内战争至今未能恢复。截至2011年末,扣除利息、折旧、税收等费用,公司的净负债额达到利润的3.5倍,市值降至股票账面价值的92%,与三年前相比缩水了近21亿美元,创16年来的最低。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油气价格疲软的大背景下,尼克森股价持续下滑,已经从2008年每股40多美元的高位跌至收购前的每股17.14美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几乎将尼克森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寻求海外收购成为公司摆脱困境和实现转型的突破口。
实力雄厚、资本充足、能源消费市场广阔、努力寻求海外发展的中国能源企业无疑是尼克森“最合适的买家”,而中海油也对尼克森“心仪已久”,通过长湖油砂项目小范围的合作,二者初步建立了互信,并保持着密切的商务关系。2011年底,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乔·奥利弗到访中国,曾专门为此事“牵线搭桥”,而两家公司通过多次协商,终于迈出了这关键性一步。中海油此次“重金下聘”使尼克森身价倍增,条件之优厚令其他“追求者”黯然失色,也令尼克森“难以拒绝”。超出尼克森市值61%的收购价显示了中海油的决心和实力(能源企业的收购溢价通常在50%左右),而另外几份“大礼”也使其感受到了中海油的善意和诚意:中海油将承担尼克森43亿美元的债务,承诺收购完成后公司普通股票将在多伦多上市,使更多加拿大投资者分享企业红利,留用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分享自身的开采经验与技术,推动尼克森非常规油气技术研发与突破,加强对尼克森海外项目的资本支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将卡尔加里作为中海油北美和中美洲的总部,负责管理和发展尼克森在美、欧、西非的资产,还会将中海油在美洲的原有资产纳入总部管辖范围。
中海油的四大收益
首先,能源股权本就是“稀缺资源”,全球石油供应的3/4来自不能转让股权的国企,可以进行商业并购的股权只有1/4,且要么估价过高、要么政治上过于敏感,因此海外并购方式多以融资入股为主,对于像尼克森这样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能源企业而言,能够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行整体收购的情况并不多见,就收购本身来看,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其次,尼克森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业务分布广泛。尼克森的证实石油储量为9亿桶,概算储量为20.22亿桶,潜在资源量为56亿桶,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英国、美国、尼日利亚、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等主要能源区块,其北海油气田的产量与价格还直接影响到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不仅将获得20%的产量增长和约30%的储量增长,还将通过尼克森的海外分支,在世界各大油气产区获得较稳定的立足点,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在油气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再次,尼克森在深海油气开采、页岩气开采和油砂提炼等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油砂(沥青砂)提炼石油虽然高污染、高成本,但它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仅加拿大油砂可提取的原油总量已经接近沙特石油总储量,在能源价格高企时,可发挥重要的供应保障和价格调节作用。页岩气也是能源领域的“新贵”,中国页岩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掌握开采技术对中海油的长期发展及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收购尼克森为中海油继续加强同加拿大的能源合作提供契机,为中国能源企业应对世界能源战略格局变化“抢占先机”。50多年来,中东一直是世界能源的生产重心,但随着勘探与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重心正转向西半球,包括加拿大的油砂、美国的页岩油、中美洲近海石油、巴西“盐下油”在内,一张新的世界石油版图隐约成型。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市场也正由发达国家转向中、印等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已悄然改变。通过尼克森做“枢纽”,中海油可以将北美、中美、南美多个零散的能源投资加以整合,并将其作为美洲能源市场的发展支点,为顺应世界能源市场调整争取主动。通过尼克森做“桥梁”,中海油将更适应当地的商业环境,利用原有渠道同其他能源公司进一步拓展合作、发展壮大。通过尼克森做“样板”,中海油将有机会“用实际行动打消东道国的疑虑”,通过扭转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创造就业、履行社会责任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形象,创造更多投资机会。
美加的能源“暗战”
此次中海油能与尼克森达成协议,与加拿大政府的“授意”和“默许”也有关系。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将加拿大视为自己的“后院”,将其能源视为支撑自身经济发展的“战略储备”,而加拿大也把美国放在其经济和外交政策的首位,似乎“言听计从”、亦步亦趋。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与两国不对称的能源供需关系紧密相关,美国几乎是加拿大惟一的能源买家,但加拿大却不是美国惟一的能源卖家,这种单向的深度依赖不仅使加拿大成为一个“能源孤岛”,也使其经济安全承受着巨大风险。
2010年6月,加拿大管道公司铺设了横跨美国中西部农业区的Keystone输油管道,并计划启动KeystoneXL项目,将这条管道从油砂产区艾伯塔省延伸至美国得克萨斯州。由于油砂石油提炼易造成环境污染,加上2011年5月Keystone发生了两次泄露事故,延伸项目遭到了美国环保团体、农牧业组织的强烈反对,为此,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审批暂时“冻结”。这一决定不仅给相关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还触发了加拿大政府和能源企业的集体焦虑,他们意识到了市场多元化的必要性。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霍文对此评论道:“keystoneLX项目推迟审批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加拿大允许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这种说法虽然牵强,却不无道理。
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展开,美国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天然气第一大生产国,能源供给状况大幅改善,廉价气正逐步应用到发电、交通等领域,在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稳步提升,再加上本土石油大量开采、新能源的推广和应用,美国“能源独立”趋势凸显。页岩气的井喷式发展使加拿大油砂商业前景“黯然失色”。而能源过剩、经济复苏乏力的困境也促使加拿大重新思考当前的国际能源格局与能源出口战略,允许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既是一次谋求“双赢”的尝试,也是一次重要的战略突破。
然而,此次收购有一个“小辫子”攥在美国手里。尼克森在美国的石油资产占总资产的10%,按照美国法律规定,美国政府需审查外资对美国敏感资产(如能源)的投资,有权阻止相关交易或将这部分资产剥离。是做个“顺水人情”,缓和加拿大的战略焦虑,同时借机加强中美之间的能源合作?还是“从中作梗”,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向中国施压,同时借机“敲打”加拿大?无论美国作何选择,所影响的只是这笔交易中很小的一部分,中海油与尼克森的合作终将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双赢范例。而交易背后,一场美加之间的能源“暗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