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6月渤海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发生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沿岸受害渔民仍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赔偿,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也仍然没有被妥善处理。由此,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即对社会“为善”。从狭义看,政府、企业或个人应当为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从更广义的平台上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环境与人都是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因此,除去现今热议的环境利益,人的利益也应当被考虑。
在中国,商业活动的利益相关方除了一般性企业以外,还包括政府及国有企业、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这些利益相关方,均是社会责任这个大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而国际合作项目比独资项目更复杂、牵涉利益相关方更多,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世界各国来说,能源都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石油更是被称作“工业的血液”,是一国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然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推动一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石油的开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2011年6月发生在渤海湾的中海油-康菲蓬莱油田漏油事件不啻为一声警钟,在错综复杂的原因和责任背后,凸显出来的不仅是石油工业的隐患,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拷问。
国内外的人们普遍认为,国际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已经从一个商业性质的问题逐渐转化为和市民社会、国内政治及国际关系均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有人指出,在当今的企业社会责任践行当中,由于其生产活动的特殊性,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已经成为了位处前沿的先行者。
本文举出的国内外三个环境事故案例中,处理与国际石油企业有关的环境事故的方式与后果均不相同,引人深思。
一波三折的英国石油公司漏油案
英国石油公司于2012年上半年与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诉讼案中的原告方就140亿美元的和解方案进行了谈判,和解费用来自于英国石油公司最初为庭外和解准备的资金。据悉,英国石油公司将关闭其投资额达200亿美元的墨西哥湾事故赔偿基金,将目前所剩的140亿美元支付给原告方。英国石油公司在2010年8月设立了墨西哥湾事故赔偿基金,目前为止已经支出约60亿美元。由于巨额的赔偿,这起事件为各国政府所关注,更为今后其他漏油事故的处理提供了范例。
2010年4月在美国境内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附近发生的漏油事故,堪称石油工业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漏油事故,白宫能源顾问指出,这是美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环境灾难,事故给整个大西洋渔业和墨西哥湾沿岸的旅游业带来的打击也很沉重。
事故发生后,在美国政府的号召和敦促下,美国军队、英国石油公司和一些商业渔船很快加入了清污行列。同年7月5日,英国石油公司公布,到当日为止,用于处理泄漏事件的花费,包括搭建沿岸防油栅栏、采用更昂贵的低毒清污剂、对蒙受损失的团体和个人进行赔偿,以及安置因事故而失业的大量石油工人的费用,已经高达31.2亿美元。按照美国1990年公布的石油污染法案的规定,肇事公司所承担的非清洁费用不应超过780万,一些民主党议员因此呼吁通过新的法律来提高企业在处理污染时所应承担的费用上限至100亿美元。该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英国石油管理层会面,英国石油公司同意出资200亿美元建立事故善后基金,用以支付对受害者和受害单位组织的赔偿金。
根据瑞士银行的估算,英国石油公司最终将因此次事故损失120亿美元。而由于这次严重的事故,英国石油公司的股价大幅下滑,总市值缩水了1050亿美元,2010年第二季度的亏损则高达600亿美元。
同时,相关责任公司面临着大量来自私人的法律诉讼,指控他们的安全预防系统的缺失和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2012年3月,英国石油同意法院审理所有的法律诉讼:如果判定英国石油确实犯有上述责任,那么英国石油公司就必须支付超过一万件由个人或企业提出的赔偿。
美国内政部在事故发生之后立即要求所有海洋钻井平台停工六个月检查安全隐患。美国海洋能源管理、立法、监督局局长迈克尔·布隆维奇指出,今后国家在颁发作业许可执照之前,必须让企业出具作业评价记录报告以作为评定根据。美国的近邻加拿大国家能源局要求所有在加拿大沿海进行钻井作业的石油公司出具本公司对钻井安全的评估报告。由于海洋钻探所获得的石油占到美国石油总产量的23.5%,这次事故所导致的海洋钻探萎缩也更加促进了美国对非常规能源,尤其是页岩气的开发。
2011年1月5日,美国白宫漏油事故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漏油事故责任调查报告。报告称,“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英国石油、哈里伯顿以及泛洋公司一切为了削减成本的工作态度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英国石油及其他相关公司能够建立起更有效的决策机制,在本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健全的沟通渠道,并且对关键项目的工程师和钻井工作人员有更好的培训体系的话,事故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遍体鳞伤”的尼日尔河三角洲
然而,在西非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当地的生物和居民却没有似在墨西哥湾这般幸运。尼日尔河三角洲是一片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的沉积平原,其中包括20万平方公里的湿地。三角洲的生态系统多样,动植物种类比西非任何其他的生态系统中的都要多。1958年,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在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区域经营石油勘探和开采业务,这是尼日利亚石油工业勃兴的开端,亦是三角洲污染的开始。根据尼日利亚石油资源部的资料,自尼日利亚有商业石油活动以来,总共发生过4835次泄漏事故,总共泄漏量达到240万桶;但是世界银行指出,真正的泄漏总量可能是官方数据的十倍之多。
石油泄漏对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三角洲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鱼类和畜禽因为水质污染而死亡,土地无法耕种;呼吸疾病和皮肤感染困扰着居民的健康。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三角洲原住民精英组建了旨在为三角洲众多民族争取应有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奥戈尼人民生存运动(MOSOP)”并起草了《奥戈尼权利宣言》,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当地居民的要求,包括给予自治权、分享石油开采的收益以及处理石油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却受到尼日利亚军政府的暴力镇压。1994年5月,MOSOP领袖萨罗-维瓦被诬陷刺杀奥戈尼族保守派长老,并遭到军政府逮捕,军政府通过特别法庭缺席审判了萨罗-维瓦及其他八名MOSOP领袖人物并于次年将他们处以绞刑。萨罗-维瓦的死让全世界大为震惊,英联邦宣布将尼日利亚即刻开除出联邦,许多国家也召回驻尼日利亚大使。联合国及其他很多国家提出对尼日利亚实行经济制裁。
奥戈尼九领袖被处死后,多个国际人权组织强烈谴责壳牌公司在尼日利亚残忍践踏人权的行径,并根据美国的《外国人侵权规约》和《酷刑受害者保护法》在美国起诉壳牌公司。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在2009年6月开庭审理此案,壳牌最终同意达成庭外和解,给予九名被害人的家人一定的赔偿。壳牌公司还为居住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奥戈尼人提供了一笔基金,以帮助他们修复家园。
如今,一个名为“萨罗-维瓦对壳牌的战役”的运动仍然尼日利亚继续进行着争取人权和环境权的活动。由于政府和壳牌公司仍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环境污染,三角洲居民的抗争活动正在逐渐由和平向武力演变,与南方独立运动交织在一起,变成了新的敏感问题。
持续发酵的渤海漏油事故
不容忽视的是,渤海漏油事故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当地人民带来不亚于尼日利亚居民所承受的环境损害的影响。
2011年6月中上旬以来,由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与美国康菲公司合作开采的渤海蓬莱19-3油田发生了一系列溢油事件,成为近年来中国内地第一起大规模的海底油井泄漏事件。这起泄漏事件包括三个阶段的溢油。8月19日国家海洋局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安监总局和国家能源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康菲公司和中海油总公司关于此次事故的汇报。康菲据称共发现了20多处海底泄漏点。8月31日,康菲公关人员表示公司已经完成了彻底排查和彻底清污,并查明了溢油原因,彻底封堵了溢油源。9月2日,国家海洋局下达了蓬莱19-3油田全面停产的通知,涉及总共231口井。
由于石油泄漏所造成的海洋水质污染,仅河北省乐亭、昌黎两县的水产养殖户遭受的经济损失就达到13亿元人民币。8月24日,中华环保联合会与盈科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了渤海溢油污染专题研讨会,盈科律师事务所发起成立了“环渤海水产养殖维权律师团”,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法律援助。截至目前,盈科律师团已经接受了多起水产养殖户的授权委托,涉及养殖户将近300户。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12月13日,河北省乐亭县107位渔民派出代表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康菲中国赔偿经济损失4.9亿元,该院于30日受理,中海油表示将应诉。这是首个被法院立案的渔民诉讼。
2012年1月底,中海油宣布经过行政调解,已经与农业部、康菲石油就解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赔偿和补偿问题达成协议。康菲公司将出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解决河北、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和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康菲和中海油从其所承诺启动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基金中分别列支1亿元和2.5亿元人民币,用于修复渔业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科研方面的工作。2012年3月,农业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表示,目前正在对渔民和养殖户的受损情况进行逐一核查,这项核查大约将在4月底结束,到时候将会出台具体的赔偿金分配方案。而接受了河北乐亭县107名养殖户状告康菲案原告方代理的律师赵京慰在致信农业部质疑赔偿金分配后得到复函称,赔偿补偿金将发放到愿意接受调解的养殖户手中,具体情况将视当地部门的调查具体进展而定。国家海洋局4月27日发布公告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蓬莱溢油事故的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工作已经获得重大进展,康菲公司总需支付近17亿人民币用于支付赔偿,而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分别出资4.8亿元人民币和1.13亿元人民币,承担保护渤海环境的社会责任。但是,迄今为止,河北、辽宁等地渔民和养殖户的赔偿金方案仍未被确定下来,巨额赔偿金的去向仍然不明。
中海油和康菲在蓬莱海上油田有一个联合管理委员会,由双方成员组成,康菲为油田作业方。根据双方的分成合同,油田的作业方可以掌握采油进度,全面负责油田的开发生产管理。非作业方中海油只参与工作计划和年度预算制定、大型投资及重大变更的审批。中海油在这种合作中更注重长期价值,而外资则限于合同而看重短期价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认为,这次事故可能对中海油广泛使用的中外合作开发模式形成挑战,促使政府和国有企业重新思考自己的石油开发模式。
康菲石油泄漏事件发生至今,“有关方面”的反应如此缓慢和不力,中外石油公司的决策层如此冷淡和漠视,公众又是如此地愤怒而无奈。事态将向何处发展?是墨西哥湾模式,还是尼日尔河三角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