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三角与向量突破

2012-04-29 00:00:00谈杰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2年3期

三角函数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随着近年新课标的推进,试题中有关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考查也越来越多,如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解析几何、函数、导数、解三角形、数列等知识点的结合.本文就将从几个常见的方面,对该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相关总结.

1. 串联情况: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结合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结合方式,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有所体现,主要涉及向量的数量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两角和差公式等有关知识.

2. 考情分析: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结合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均会涉及,多作为填空题、选择题或者解答题的第一题出现,难度不大,答题格式也较为固定

3. 破解技巧:此类问题通常以平面向量作为有关信息的载体,给出三角函数问题的某些限制条件,从而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函数的求值或求取值范围问题.

4. 经典例题:

已知向量a=cosx,sinx,b=cos,-sin,x∈0,.

(1)用x的式子表示:a#8226;b及a+b;

(2)求函数f(x)=a#8226;b-4a+b的值域.

破解思路 本题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为结合点,得到一个具体的三角函数表达式,进而求解其值域.

经典答案 (1)a#8226;b=cosxcos-sinxsin=cos2x,a+b2=1+2cos2x+1=2(1+cos2x)=4cos2x,所以a+b=2cosx,x∈0,.

(2)f(x)=a#8226;b-4a+b=cos2x-8cosx=2cos2x-8cosx-1=2(cosx-2)2-9.

又x∈0,,所以cosx∈[0,1],故f(x)∈[-7,-1].

如图1,梯形ABCD中,AD∥BC,AD⊥AB,AD=1,BC=2,AB=3,P是AB上的一个动点,∠CPB=α,∠DPA=β.

(1)当#8226;最小时,求tan∠DPC的值;

(2)当∠DPC=β时,求#8226;的值.

图1

破解思路 本题以平面图形为背景,考查三角和向量的相关知识,新颖别致. 坐标系的建立突破了向量表示的难点,有效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解题效率.

经典答案 (1)以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3,0),C(3,2),D(0,1). 令P(x,0),0≤x≤3,有=(-x,1),=(3-x,2),所以#8226;=x2-3x+2=x-2-. 当x=时,#8226;最小,此时P,0. 在△CPB中,tanα=,在△DPA中,tanβ=,所以tan∠DPC= tan(π-α-β)=-tan(α+β)== -18.

(2)由(1)知,P(x,0),#8226;=x2-3x+2,tanα=,tanβ=. 因为∠DPC=β,所以α=π-2β,tanα= -tan2β=,所以代入各值并整理得x=,此时#8226;=.

1. 串联情况:三角函数本就是函数,三角函数与函数的结合在考查中主要体现为对函数性质的考查,或者可以经过换元后,将问题转化为基本初等函数研究. 如单调性、取值范围、恒成立等常见问题.

2. 考情分析:此类问题也是必考知识点,多在填空题、选择题中出现,若单纯考查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则难度较低,但是与其他函数结合考查性质时,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

3. 破解技巧:该类问题的突破点在于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函数性质的联系,恰当运用换元法可使问题简化.

4. 经典例题:

已知:定义在(-∞,4]上的减函数f(x),使得f(m-sinx)≤f(-+cos2x)对一切实数x均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破解思路 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来求解变量的取值范围,是较为常见的解题思路,在利用单调性列出不等式时,不能忘记函数的定义域.

经典答案 由题意可得m-sinx≥-+cos2x,m-sinx≤4,即m-≥-sin2x+sinx-,m≤4+sinx对x∈R恒成立.

又-sin2x+sinx-=-sinx--,4+sinx≥3,所以m-≥-,m≤3,所以m+≥,m≤3,所以m=-或≤m≤3.

函数y=sinα+cosα-4sinαcosα+1,且=k,<α≤,

(1)把y表示成k的函数f(k);

(2)求f(k)的最大值.

破解思路 第一问的本质是对含有sinα+cosα和sinαcosα结构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第二问在通过换元后,其本质就是给定区间上的二次函数问题.

经典答案 (1)因为k====2sinαcosα,所以(sinα+cosα)2=1+2sinαcosα=1+k.

因为<α≤,所以sinα+cosα>0,所以sinα+cosα=,所以y=-2k+1.

由于k=2sinαcosα=sin2α,<α≤,<α≤π,所以0≤k<1.

所以f(k)=-2k+1(0≤k<1).

(2)设=t,则k=t2-1,1≤t<,所以y=t-(2t2-2)+1,即y=-2t2+t+3(1≤t<).

因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在区间[1,)内是减函数,所以t=1时,y取最大值为2.

已知f(x)=4msinx-cos2x(x∈R).

(1)若m=0,求f(x)的单调递增区间;

(2)若f(x)的最大值为3,求实数m的值.

破解思路 本题第1问的本质是对y=Asin(ωx+φ)单调性的研究;第2问通过换元后,将其转化为给定区间上的二次函数问题.

经典答案 (1)当m=0时, f(x)= -cos2x. 令2kπ≤2x≤2kπ+π(k∈Z),得kπ≤x≤kπ+(k∈Z),因此f(x)= -cos2x的单调增区间为kπ,kπ+(k∈Z).

(2)f(x)=4msinx-cos2x=2sin2x+4msinx-1=2(sinx+m)2-(2m2+1). 令t=sinx,则g(t)=2(t+m)2-(2m2+1)(-1≤t≤1).

①若-m≤0,则在t=1时,g(t)取最大值1+4m. 由1+4m=3,

-m≤0得m=;

②若-m>0,则在t=-1时,g(t)取最大值1-4m. 由1-4m=3,

-m>0得m=-;综上,m=±.

已知a为实数,函数f(θ)=sinθ+a+3,g(θ)=(θ∈R).

(1)若f(θ)=cosθ,试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1,求函数f(θ)+g(θ)的最小值.

破解思路 运用分离变量的方法将第1问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 分离变量的方法是高中求字母取值范围最好的方法. 第2问通过换元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应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必要时应进行适当的分类讨论.

经典答案 (1)f(θ)=cosθ,即sinθ-cosθ=-3-a. 又sinθ-cosθ=sinθ-,所以-≤a+3≤,从而a的取值范围是[-3-,-3+].

(2)f(θ)+g(θ)=(sinθ+1)++a+2. 令sinθ+1=x,则01,所以h(x)≥2+a+2,当且仅当x=时,等号成立,由≤2得a≤,所以当1

下面求当a>时,函数h(x)的最小值. 当a>时,>2,求导可得函数h(x)在(0,2]上为减函数. 所以函数h(x)的最小值为h(2)=.

综上,当1时,函数f(θ)+g(θ)的最小值是.

1. 串联情况:三角函数与数列的结合,现在越来越常见,此类问题多以数列问题为主要问题,三角函数只是作为影响其的一个因素.

2. 考情分析:此类问题是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的一个新的方向,有一定新意,属于中档题,对能力要求较高.

3. 破解技巧:此类问题以三角函数给出数列问题中的相关条件,往往看起来较为烦琐,突破点在于抓住数列问题的本质,弄清三角函数在题目中所起的作用,解决此类问题仍旧是“有法可依”.

4. 经典例题:

已知数列{an}(n∈N)满足:a1=1,an+1-sin2θ#8226;an=cos2θ#8226;cos2nθ,其中θ∈0,.

(1)当θ=时,求{an}的通项公式;

(2)在(1)的条件下,若数列{bn}中,bn=sin+cos(n∈N,n≥2),且b1=1,求证:对于n∈N,1≤bn≤恒成立;

(3)对于θ∈0,,设{an}的前n项和为Sn,试比较Sn+2与的大小.

破解思路 本题实际研究数列的通项以及证明有关数列的不等式,涉及不等式、恒成立等常见数列不等式问题的处理方法.

经典答案 (1)当θ=时,sin2θ=,cos2θ=0,所以an+1-an=0,即=.

故数列{an}是首项为a1=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

(2)由(1)得,an=,所以当n∈N,n≥2时,有bn=sin+cos=sin#8226;+cos#8226;=sin+cos=sin+,b1=1也满足上式,故当n∈N时,bn=#8226;sin+.

因为n∈N,所以0<≤,<+≤,所以1≤#8226;sin+≤,即1≤bn≤.

(3)由an+1-sin2θ#8226;an=cos2θ#8226;cos2nθ得an+1-sin2θ#8226;an=(cos2θ-sin2θ)#8226;cos2nθ,所以an+1-cos2n+2θ=(an-cos2nθ)sin2θ,即=sin2θ,所以{an-cos2nθ}是首项为a1-cos2θ=1-cos2θ=sin2θ,公比为sin2θ的等比数列,故an-cos2nθ=sin2nθ,所以an=cos2nθ+sin2nθ,所以Sn=a1+a2+…+an=(cos2θ+cos4θ+…+cos2nθ)+(sin2θ+sin4θ+…+sin2nθ)=. 因此,Sn+2-=+2-=

==-<0,所以Sn+2<.

1. 串联情况:三角函数与导数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用导数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三角函数的导函数,以及求三角函数某点处的切线方程等.

2. 考情分析:三角函数与导数结合考查的问题逐步增多,但三角函数只是作为其中的组成要素之一,其本质是导数问题,此类问题往往解题方向较为明确,属于中档题.

3. 破解技巧:解决此类问题要熟记三角函数的有关导函数公式,用导数求切线方程的一般方法,以及利用导数处理极值、最值、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步骤.

4. 经典例题:

已知函数f(x)=4x3-3x2sinθ+的极小值大于零,其中x∈R,θ∈[0,π].

(1)求θ的取值范围;

(2)若在θ的取值范围内的任意θ,函数f(x)在区间(2a-1,a)内都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破解思路 本题实际是研究函数的极值及单调性问题,三角函数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典答案 (1)f ′(x)=12x2-6xsinθ,令f ′(x)=0,得x1=0,x2=.

函数f(x)存在极值,sinθ≠0,由θ∈[0,π],只需考虑sinθ>0的情况.

当x变化时, f ′(x)的符号及f(x)的变化情况如表1:

表1

因此,函数f(x)在x=处取得极小值f,且f=-sin3θ+.

要使f>0,必有-sin3θ+>0,可得0

(2)由(1)知,函数f(x)在区间(-∞,0)与,+∞内都是增函数.

由题设,函数f(x)在(2a-1,a)内是增函数,则a须满足不等式组2a-1

因为0

1. 串联情况: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的结合是一种必然,解三角形问题往往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求解,三角函数在其中所体现的作用是:通过具体的三角函数值,确定三角形中角的大小;在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中,通过角的变化控制相关值的变化.

2. 考情分析:此类问题属于必考知识点,大题、小题均有涉及,但由于其解题工具(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相对单一,所以操作性较强,难度不是很大.

3. 破解技巧:熟练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同时掌握处理面积、角度以及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

4. 经典例题: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D=8,CD=6,AB=13,∠ADC=90°,且#8226;=50.

(1)求sin∠BAD的值;

(2)设△ABD的面积为S△ABD,△BCD的面积为S△BCD,求的值.

图2

破解思路 本题利用正弦定理表示面积,以及利用数量积求出相关角的余弦值,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得到有关问题的求解思路.

经典答案 (1)在Rt△ADC中,AD=8,CD=6,则AC=10,cos∠CAD=,sin∠CAD=.

又#8226;=50,AB=13,所以cos∠BAC==.

因为0°<∠BAC<180°,所以sin∠BAC=.

所以sin∠BAD=sin(∠BAC+∠CAD)=.

(2)S△BAD=AB#8226;AD#8226;sin∠BAD=,S△BAC=AB#8226;AC#8226;sin∠BAC=60,S△ACD=24,则S△BCD=S△ABC+S△ACD-S△BAD=,所以=.

在△ABC中,BC=,AC=3,sinC=2sinA.

(1)求AB的值;

(2)求sin2A-的值.

破解思路 本题利用正弦定理找到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再利用余弦定理找出对应角的三角函数值. 熟知正、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相关作用,是快速准确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经典答案 (1)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于是AB=BC=2BC=2.

(2)在△ABC中,根据余弦定理,得cosA==.

于是sinA==. 从而sin2A=2sinAcosA=,cos2A=cos2A-sin2A=.

所以sin2A-=sin2Acos-cos2Asin=.

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1,∠BAD=θ,而△BCD是正三角形.

(1)将四边形ABCD面积S表示为θ的函数;

(2)求S的最大值及此时θ角的值.

破解思路 第1问可利用正弦定理求面积;第2问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得到相关三角函数的表达式,进而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经典答案 (1)△ABD的面积S1=sinθ. 因为△BCD是正三角形,则△BCD的面积S2=BD2. 在△ABD中,由余弦定理可知BD2=12+12-2×1×1×cosθ=2-2cosθ. 于是四边形ABCD面积S=sinθ+(2-2cosθ),S=+sinθ-,其中0<θ<π.

(2)S=+sinθ-,由0<θ<π得-<θ-<. 当θ-=时,S取得最大值1+,此时θ=.

1. 串联情况:三角函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近年来高考应用题考查的热点,通过设角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最值问题,再运用化简、求导或基本不等式等方法求出最值.

2. 考情分析:近年高考中,对应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应用题也每年都有,多以填空题或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有一定难度,对能力要求较高.

3. 破解技巧:读懂题意,恰当设角,列出相关函数表达式,最后求出相关最值.

4. 经典例题:

如图3,开发商欲对边长为1 km的正方形ABCD地段进行市场开发,拟在该地段的一角建设一个景观,需要建一条道路EF(点E,F分别在BC,CD上),根据规划要求△ECF的周长为2 km.

(1)设∠BAE=α,∠DAF=β,试求α+β的大小;

(2)欲使△AEF的面积最小,试确定点E,F的位置.

图3

破解思路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列出相关函数关系,化简函数,求出最值.

经典答案 (1)设∠BAE=α,∠DAF=β,CE=x,CF=y(0

(2)由(1)知,S△AEF=AE#8226;AF#8226;sin∠EAF=AE#8226;AF=#8226;#8226;=#8226;====.

因为0<α<,所以2α+=,即α=时,△AEF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为-1.

因为tan=,所以tan=-1,故此时BE=DF=-1,所以,当BE=DF=-1时,△AEF的面积最小.

三角函数在高考中每年必考,且难度不大,因此熟练掌握相关性质,灵活运用有关公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应用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