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历史中考要求学生回答的多是一些比较封闭和有现成完整答案的问题,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谁背得好,谁在试卷上完整地再现了这个答案,谁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当许多师生认为历史就是这样教、这样学、这样考的时候,历史中考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有老师惊讶:这是历史考试吗?也有老师惊呼:要求我们的初中学生这样做,行吗?
分析近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与分值在不断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历史课程学业考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在复习备考中,许多师生均感到开放性试题很难对付:复习时“猜题”猜不准、“押题”押不中;考试时一看题目,感觉“(题干)面孔很熟悉,(提问)嘴鼻变了样”。这些开放性试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今后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具有借鉴作用。
一、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开放性试题是相对于有明确结论的封闭性试题而言的,开放性试题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等,采取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等方式,考查相关知识、能力。其“开放性”,集中体现在试题命制的开放性、学生答题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开放性方面。具体来说,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
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突破了“一问一答”的传统试题的设问方式,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往往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留有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相关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解答问题。它能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学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例1: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导致出现了核泄漏。该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人们对核能的研发和利用重新进行全面思考。
为实现核能的安全研发与利用,请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①切实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努力。②加强相关立法和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能安全开发与生产能力。④努力寻找新的能源,研发获取能量的新技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
回答开放性试题,学生要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还必须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多种方法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例2: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参考答案:既要提倡多元化并存,又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抢救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遗产;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只要紧扣“和而不同”的主题谈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答案设置多元化。
即答题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截然不同却正确合理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在组织一些试题的答案时还需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一般不给出具体答案或具体评分标准,但要求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言之有理。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例3: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继续发展,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
参考答案:第一种: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第二种:停止发展。因为这种产业危险性非常大,可能会造成核灾难;发展其他新能源进行替代;很难规避自然灾害对核电的破坏。(答任何一种观点,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
4.阅卷标准多元化。
阅卷老师不须像以前那样硬套答案,而是采“意”不采“点”,即在评卷时着重看观点是否正确、运用的知识是否恰当、条理是否清楚、论述是否符合逻辑。另外,在答案多元化的基础上,一些阅卷标准增加创意加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多元化是根本保证(可参考上例)。
二、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策略
基于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以上特点,要解答好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除了要系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外,还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仔细审题,领会题意。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摸清命题人的意图,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现象。命题人的意图往往是通过材料反映出来的,设问与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命题人要根据材料来设问,根据材料来设定问题的指向和答题的具体要求。不管背景材料有多少个层次、设问指向有多少个角度、涉及的知识有多少个方面、设问的方式有多少个花样,但最终归结起来,都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情形。审题的关键是仔细,要做到仔细审题,首先应带着设问,对材料进行研读,抓住中心,而且在读题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应注意题中的黑体字和带点字。这类字较醒目,命题人的意图也很明显,希望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再次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来理解和分析材料,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领会背景材料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高研读效率。
第二步: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
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知识为依据。事实证明,那些脱离教材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高谈阔论等均为应考之大忌。回归教材,寻找结合点,就是要以试题反映的问题为中心联系教材,找出解答试题所需的知识点。在读懂题意基础上,应根据设问的具体要求,变换角度,从材料中心、关键词、带点字和黑体字中寻找突破口,联系和运用课本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将材料反映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找到解题所需的知识点。
例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世界和平不断受到威胁。2011年3月以后,利比亚的局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小华和小明围绕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一次探究,请你也参与。
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与本题相关的教材知识是: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各国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强合作,求得共同发展。②大国要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协调地区事务,通过平等协商对话解决地区争端。③联合国要发挥其作用,协调各国矛盾。④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
一些开放性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因为这些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往往有一定的跨度,因此在寻找结合点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须放宽眼光,放开思路,放大搜索范围,切勿“在一棵树上吊死”。
尽管开放性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所用材料也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通过多种方法,灵活地把握课本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课本的整体结构,再通过长期精选习题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要注重运用发散思维,多种方法并用。
鉴于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多元化、采“意”不采“点”、鼓励创新等特点,学生答题时可以不拘一格,只要不离题,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因此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解释同一事物或现象,除了有是与非、正确与错误之别外,还存在着优与不优、优与更优之分。解答开放性试题时要避免单向思维和定向思维,提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具体来说当然发散思维不是漫天撒网,更不是张冠李戴,而是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四步:规范答题,力求完整。
在找出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具体来说,要注意答题的一般要求,如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等,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回答,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在答题完成后还要进行检查,一查在审题时设问与关键词是否看清;二查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是否找准,是否按照题中的设问要求来回答;三查问题所涉及的角度、范围及知识,在答题中是否被随意改变;四查题中所给材料是否已被全部使用,还有没有遗漏的材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多角度”不是“任意角度”,“答案多元化”不是怎么答都可以。“开放性试题是个筐,什么答案都可以往里装”是一种误解。“符合题目要求”是解答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不可逾越的界限。
总之,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为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好题型。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摒弃死守书本、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形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提高解题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