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流行的影像

2012-04-29 08:32《数码摄影》编辑部
数码摄影 2012年1期
关键词:摄影传统

《数码摄影》编辑部

新锐似乎一夜之间成了热词,网络世界里一位位影像专家在用一大堆理论诠释,把谈论这些不流行的影像变成了时尚。

现在说新锐,不了解的人认为所谓“新”其实只是花样的翻新,是老调重谈,了解中国摄影史多一些的人会明白这并非新瓶装老酒式地包装,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动力。

新锐代代有,如今特别“矫”,他们不附和,不随众,甚至不愿意任何人给自己打上任何封号。这不是“矫情”,这是在掌握了摄影通往理想之境的密匙之后,在学会了通过摄影进行哲学思考之后的一种自信与自知。他们明白一种主义、一个派别并不是某—人物的分封就会被定性,就像艺术史上的达达,野兽、立体主义,如一直在改变创作风格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他一直在试图改变,这种改变在他画的前一幅和后一幅画中差别或许只是细微,但对于艺术史,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和改变。这种改变或许也会令艺术家自己感到颤栗,但即使是智者慧眼、肯果断出手为他鼓掌的人都无力确定这种改变的价值。价值这东西,只有经过时间的验证,砺沙成珠,才能显出它的意义。

价值需要时间去证明,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立刻断定一一每个时代的新锐群体都是新视界的开拓者,这种改变是推动影像艺术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是对于“旧”的继承和反叛。在任何一种事物演变过程中,二者都辩证地存在着,无论新锐是如何想与传统决裂,也无论新锐的手法做得如何绝决。

相对于新锐,“旧”意指传统一派。传统一派也在尝试改变,只不过这种改变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无可否认,总体进展相对缓慢。

尽管大家都在试图抵抗,努力创新,但谁都无法逃脱自身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在记忆里、在梦境中,在我们各自的潜意识处。这是集体的无意识,而似乎只有小数新锐察觉到了这一思想中仍未开荒的秘境之地。

这是一个抵抗的群体。他们生而叛逆,总是试图在改变,从而总是掌握着关于影像的最新技术技巧。

他们多是学院艺术类专业出身,对美有着深刻的理解,敢于蔑视一切审美的成规。

他们有着敏感而细腻的神经,能够捕获最新鲜的感知,总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观看方式。

他们有着传统文化习得,思想联姻着古与今,也能够通过摄影从生活中提炼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意蕴。

他们有着魔幻般的奇特想象,在融入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时代气息之后,能让平常的事物常变常新。

他们个性鲜明,影像风格各异,相互影响却又各自独立,影像永远很小众。

他们中没有代表,各自只代表着自己。《数码摄影》本期专题所选取的几位作者,也只是个案。他们的作品风格或许青涩,但风格中总有难能可贵的东西;他们的拍摄并非都是杰作,但每幅都闪烁着睿智的光斑;他们拍摄的题材很多人看来都没有意义,但那恰是对生活、对内心最细腻、温柔的触摸。

他们的作品形式另类而不一,方向却都直指内心,要了解他们的作品,就得从心出发。

80后摄影师罗洋游走于时尚与艺术间,表现更多的是精神性与生命感的体验,这种体验源自女孩意识的自我存在,也是女性意识的追根溯源。她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却又冷淡的女孩,各自生活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憧憬着,或抱柱斜视,或仰头不语……这时摄影师的沉思转变成为身边女孩青春年华的心情记忆。

记忆最容易让人魂不守舍,这时,颗粒、怀旧便在等待着灵性闪现的刹那,那是顿悟的顺间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黄京的拍摄似乎并不关乎被摄的物体,思绪总在另有所指,或在瓶子自由下落的瞬间,或在那断裂的荷叶声里。

人生就像旅行,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梦想和记忆里,有人活在未来,有人回到了过去,生活因为梦想而丰满,生命因为经历而充满了质感。邱阳一直在现实里静静地注视。

青春短暂,如何走出迷局?生命的拐点,我们走向哪里?或许柳暗花明,或许通往冥处。这拐点就是我们停下来休憩之地,也是贾睿思索之处。

禁锢最不道德,自由却还未果,人生就是在这无奈中追求着。有时以为自由了,却还偏偏不习惯起来,或许逃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再回来。有人就喜欢在某一地游玩,有人则更喜欢走出去然后回头观察,熊小默属不属于后者?

凡文字传承下来的思想,都可以用图像来诠释;凡脑袋里出现过的念头,总会发生在世界的某一处。属于70后的孙彦初,似乎更愿意用影像来印证。

生命充满着秩序,大自然里则飘浮着偶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也会在大自然的轮回里邂逅。邂逅了,便有了主观的因素,刘垣的观察,是对大脑皮层潜意识的印证。嫁接促成了这种“姻缘”,你见或未见?

这就是新锐们和他们的不流行的影像,就看你如何解读。

猜你喜欢
摄影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