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云 纳兰泽茅
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受一些苦吗?因为,只有经历苦难,才懂珍惜幸福,方能成就大事。于是《论语》中记录了孔子用心良苦的名句:“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中国“狼爸”萧百佑爱他的4个孩子,自小用心培养、严格教育,为孩子规划道路、树立习惯、引导价值观与人生观,循序渐进地把3个孩子送进了北大的校门。
古代有“五子登科”的壮举,今天“一门三北大”也的确称得上了不起的成就。网友的热评、个别教授学者的怒斥及众多家长的探寻追捧都是令人感怀的,但无论怎样,萧百佑都算是一位有思想、有格局、有方式、有方法、有亲惰的父亲。
在4个孩子成长的这十几年中,“狼爸”萧百佑无数次从客厅的仿古花瓶中取出藤条,“杀气腾腾”地立于儿女面前,谁犯了错误,必然要挨打,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打归打,但“家有家法,打有打规”,此打规被称之为“打七条”:
一、初中以后少打,因为性格已经基本定型,但在幼儿、小学时期,定要严厉管教;二、只用藤条或鸡毛掸打,只伤皮肉不伤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体其他部位不打;四、打之前先训话,定要严厉管教;五、一个孩子犯错,其他孩子必须站在一旁听从教诲,看着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诉孩子这次要打几下,让孩子自己数,不多打不少打,数错—下罚十下;七、孩子必须主动伸手挨打,不能缩手躲避,不能喊疼,缩手—下多打—下,喊疼打得更重。
“狼爸”还真得感谢中国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发明了打孩子的藤条,打着很疼,却不会伤筋动骨。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是一种说法,不会平均得那样巧合。有可能一周打一次,也有可能一天打一次,目的是给孩子建立学习、做人的标准,从小懂得敬畏,知道礼法。至于打,不是盲目地打,是要有分寸地打,用藤条打得让孩子疼,长记性,却打不坏脑子,打不成傻瓜。
这样的“打”里面有的是爱护和期盼。
让孩子从小便知道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培养出一个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模式比任何教育方法都行之有效。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伟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思维习惯的不同和克服消极、战胜自己,而“狼爸”萧百佑的“打”,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教会孩子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战胜自己。
“狼爸”认为,犯了错误要挨打如同触犯法律要受罚一样,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而中国的很多孩子却没有如此危机感,致使有的“富二代轻狂”、“官二代嚣张”。还有的平民百姓家庭的孩子对长辈不懂尊重,花钱不知节制,学习不刻苦,做人不负责,做事缺耐心。众多父母没有发现或者没有能力发现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管而不狠。
谈到药家鑫、马家爵这两个的“反面教材”,“狼爸”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并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过错,把所有的罪责都加于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马家爵为何成魔?是父母疏于管教,或者说管教方法不当!不打、不骂、不理。药家鑫为何成魔?父母视为宝贝,掌上明珠,捧到手上怕受风,含到嘴里怕雨淋。
“狼爸”说假如这两个孩子是他的孩子,他会从小以巴掌告诉他,生命比起任何东西都重要!
对于有些人的质疑,“狼爸”抛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首先是动物性,其次才是人性,而年龄偏小的小孩子是不具备完整的人性的,那么怎么办?只能靠父母或长辈用动物条件反射的方式来教育他(她),加强他们的记忆,怎么加强?就是打,要打得疼却不伤身体,让孩子长记性。打,是规则,是热炉法则。
首先,当你触摸热炉时,你得到即时的反应。在瞬间感受到灼痛,使大脑毫无疑问地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形成联系。
其次,得到了充分的警告,知道一旦接触热炉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三,其现象具有一致性。每一次接触热炉,都会得到同样的现象——被烫伤。
最后,其结果不针对某个具体人。无论你是谁,只要接触热炉,都会被烫伤,都要挨打。
而孩子从小便知晓何为对,何为错,什么该珍惜,什么该放弃,哪个该尊敬哪个该唾弃。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观是从小形成的,一架没有方向的马车,你让他怎么达到幸福的终点?
如今在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一家人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趁着孩子玩耍不注意,往嘴里塞一口。“狼爸”的4个孩子在小时候也有过不肯吃饭的时候,“狼爸”只一次就把他们矫正了过来,那就是用藤条结结实实打疼了他们一次。
爱之深,责之切。这是萧百佑的英明之处,爱而不溺,娇而不宠,疼而有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打是打了,但需要一个前提,做父母做长辈的必须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榜样”,否则孩子对你就只有畏没有敬。比如你当父亲的天天泡在麻将场上,回来把孩子打一顿说他不用心学习,不给当爹的争气,这岂不是笑话?比如你做父母的天天吵架摔盆子砸锅,却把孩子打一顿说他不专心学习,请问鸡飞狗跳的环境下他专心得了吗?也就是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可以采取““藤条教育”的前提。
在萧家,孩子不允许自由地看电视和上网娱乐,不允许随便开冰箱喝可乐,夏天孩子的房间不允许随便开空调,从小几个孩子必修课就是《声律启蒙》《三字经》《琵琶行》。在上大学之前,不给孩子1分零花钱,因为有了零花钱便会有更新鲜好玩的东西,就会转移对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难怪电影导演高希希说:萧百佑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家教的一种回归。
有人说这种家教束缚了孩子,容易使孩子缺乏创意与创新的思想。但又不得不承认,无论在哪个国度,勤劳、坚毅、节俭、敢于担当,这些做人的优良品质,都是孩子日后成功的秘诀。
让我们做父母的从基础教育做起,为了孩子的真正成才,给孩子立一些规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