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陈农摄影展
拍摄一个作品系列,如同完成一项浩大的工程,而拍摄环节只是其中很微小的一个部分。摄影师陈农每部作品的诞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拍摄之前是经年的构思、策划,之后又是繁复的手工着色,在数码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持久战”可能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陈农却说,他乐在其中。
《黄河》系列是陈农创作于2007-2008年之间的作品,以母亲河为意象,通过独特的创意手法反映其承载的历史事件,例如农民起义的激烈画面,以及人性的复杂体现等等。
《数码摄影》:您这次影展的作品《黄河》以及之前的《三峡》、《登月》、《荷塘》等系列,场景都非常宏大,用到道具、模特、群众演员,拍摄前准备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久?花费高吗?
陈农:般情况下,拍一组片子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先到现场拍一些场景,然后回来画草图。草图要斟酌很长时间,画好多遍,因为定型之后,再改的话不太可能。画好草图以后,准备道具,再到现场拍摄,有时候拍好多次才能完成,但拍摄工作相对前面的准备工作来说要简单一些。在费用方面,道具花费比较高。
《数码摄影》:您是如何将写实素材作为创意类作品的主导元素,进而形成您的创作风格的?
陈农:我拍一个题材,是从场景出发,然后找一些思路,看这个场景需要跟什么样的东西相吻合,才会比较合理。这样的话,首先就会比较现实,有现实的因素在里边,但是之后要把现实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肯定要加入一些超现实的元素。
《数码摄影》:您的照片使用传统手工上色,这个工序中的技术难点主要是什么?色彩的使用是您在拍摄前期就有明晰的思路,还是后期进行构思?
陈农:之前做的是传统的黑白工艺,尺寸大的片子,比如,1米、1.2米的难度会大一些。现在做的片子,手刷的难度会大一些,因为手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种工艺还不是很稳定,失败率会高一些。不过我自己倒是很喜欢这项工作。色彩的使用,前期肯定有一个总的思路,场面般都比较大,衔接等因素非常重要,拍的时候尽量不能改变太多,否则后期接不上了,所以整个色调基本是定好的,有时后期会有一些小的改变。
《数码摄影》:您的摄影作品表达了独特的创意,同时体现了对历史、现实的思考,您的下一步创作思路是怎样的?
陈农:下一个草图已经做好了,最近准备拍,风格上基本没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在拍摄角度、构图方面有些小的变化。预期2012年3月左右能完成。
《数码摄影》:您的拍摄过程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手工上色,都很耗时,对您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吗?
陈农:其实这个过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痛苦,相反我觉得挺有意思。我有好多朋友,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各行各业的,我做出草图来会跟他们聊,他们也会有许多想法。后期制作也一样,我会找个助手,做后期的过程也很开心,我并不觉得这个过程艰难。
陈农
自由摄影师,祖籍福建福州,现居北京。1988年至1996年在福州从事工艺雕塑,1996年至2000年在福州成立自己的摄影工作室,2000年至今成立了北京胡同咖啡馆自由摄影室。曾在国内外举办“以为自己会飞”、“过去和现在”、“中国广场”、“这里”等20多场个人展览,主要有《三峡》、《登月》、《黄河》,《荷塘》、《龙桥》等作品系列,其作品创作媒介为手刷银盐乳剂在古典手工水彩纸上。
展览时间:至2012年1月
展览地点:百年印象摄影画廊(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漫——陈漫视觉艺术展》
由上海当代艺术馆主办,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陆蓉之女士主导,周子书、王慰慰共同策划的“漫——陈漫视觉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揭开帷幕,此次展览向观众呈现了摄影师陈漫创作最经典的近百件摄影和影像作品。
佛学的“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相应的六种对境,也是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此次展览,陈漫将自己的作品组成六个部分,分别对应“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色”主要展出的是陈漫早期作品《Vision》系列,也是陈漫“绘画式摄影”的代表作品;“声”主要展出的是作品“祖国万岁”系列,体现了中国特色元素与当代摄影视觉语言的完美结合;“香”则大部分是时尚圈,影视圈等社会名流的肖像作品,包括王菲、范冰冰、李冰冰、周迅,辛迪-克劳馥等众多为公众所熟知的面孔,在陈漫的镜头下,她们被赋予了从未被发掘的个性和魅力;“味”展示的作品都有着浓重的色彩和夸张的视觉效果,那些饱满而鲜活的食物和人物,构成了这一系列作品夺人眼球和刺激味蕾的特征;“触”是2008年陈漫与摄影师杨大卫合作的“Cotton”系列的10幅双拼作品,这一系列环保主题的作品,只是单纯的记录式摄影,未使用电脑软件进行上色或修饰,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展示出浮华背后的最真实、最具“触感”的景象;“法”是陈漫最近一段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红”系列、“五行”系列、“四大天王”、“水与爱”等。这些作品展示着陈漫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摄影视觉语言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艺术创作的“法”,并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市南京西路231号)
展览时间:至2012年2月7日
《新年好》——王庆松个展
继2011年4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举办王庆松的《当世界碰撞在一起》大展之后,2012年元旦前夕,他又受邀来到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跨年大展——《新年好》。王庆松的作品一直对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符号,他把这些文化符号与社会现实嫁接在一起,通过幽默,调侃,反讽的语言来体现他面对现实的敏感内心。
王庆松的工作方式更像一位电影导演,他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编排成一个另类的摄影棚,一些精心设计的日常物品被带离现实,营造出一个悬浮的节日现场,使得我们对熟悉的日常现实产生质疑,生活好似一座迷宫,人们迷恋过去不真实的拥有,时刻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难以把握自己的身份和位置。王庆松通过这种近似儿童式的狂欢方式创造了种质朴的幸福情感。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展览时间:至2012年2月25日
《什么人》——仇敏业摄影展
这是一组向着内心的岩石层奋力挖掘的影像,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人物反常规的面部表情和形体语言,以及马、鸭子、鸵鸟等多种动物,来讲述人类的故事。《什么人》中有18个人的造型,但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站在一片前所未有的辽阔蛮荒之地,如同在表演一支独舞,自我狂欢。在摄影师看来,这是一种体验,也是生命本身,在物质挤压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渐加厚,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荒芜之地。但是,作品中桃枝的出现,又为这荒蛮之地注入希望和信仰,春节前迎一株桃花回家是广州的传统,在桃枝上挂满装着新钱的利市封,正月里,桃花在客厅盛开,利市招摇,寄寓吉利,元宵节过后,一切如常,大街上的垃圾箱旁堆满桃花枝,但希望并不会就此消逝。正如摄影师仇敏业所言“消失了的生命质感,不是真正消失了,它们只是被安放在不轻易为人知的地方。”展览地点:全摄影画廊(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3幢2楼)
展览时间:至2012年2月10日
《景深》——比利时当代摄影展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在2011年12月3日至2012年1月6日隆重推出“景深”展,这是对当下比利时最富才华的年轻摄影师们的一次巡礼。景深作为一个重要工具,意味着摄影师对焦点的控制,对细节虚实的取舍,如同鹰的眼睛,迫使观众观看经过取舍的清晰事物。
此次参展的7位比利时摄影师通过他们的边缘性创作,表现出对摄影媒介的多元可能性的探究,也描述了世界在他们眼中的真实面貌。对他们而言,每张作品的构图所产生的空间关系充满无限可能,同时这些作品也向我们呈现出一种清晰却又模糊的视觉印象,弱化的图像和极度锐利的图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摄影师们多种不同创作策略的运用引发了审美和伦理判断上概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