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宇
当人类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的迅速崛起,引来世界各国的瞩目。中国人在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正意气风发,激情满怀,欲振兴中国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流传至今,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其中必然蕴藏着优秀的文化精粹,无形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才使得中国文化薪火相传。
当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并非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能走向世界,而只能是中国文化当中那些精粹的部分,才能为各国、各民族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中国欲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精粹深入地挖掘和阐发出来,为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将中国人的文化精粹传播到世界。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它的含义就是说,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中国的古代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从没有间断过。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发展中,各民族的文化融会成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深深地融进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最终造就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铸就的“民族魂”,中华民族虽历尽劫难,却生生不息,由弱到强,发展壮大。
那么,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究竟有哪些文化精粹具有普世价值,值得传承和弘扬,并且能够走向世界的呢?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是卦名,象征着至刚、至健的“天”。天上的日月星辰永不停息地运行,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自强”就是不依赖别人,自力更生,努力奋斗。“不息”就是不停止。因此,人们应当效法天的这种精神,永不松懈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不怕挫折,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永远进步;一个民族具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发展和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炎黄子孙正是秉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得以闯过重重危难,顽强地走到今天。中华儿女也必将弘扬这种精神,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不止。
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征着宽厚深广的土地,所以才能承载和化育万物。人们应当效法地的这种精神,自觉地培养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宽阔的心胸,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以德治国,中华儿女也崇尚道德,并视其为传统美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是以仁义思想为核心的,宣扬“孝悌”、“性善论”等,主张“泛爱众”。《弟子规》这样解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意谓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关怀爱护,因为我们都共同生活在这天地之间。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这种爱,推而广之,就是真正的博爱,具有普世价值。佛教自汉东兴,与儒家文化相交融,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慈悲爱人的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极大;而道家文化自古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劝导人们要效法水的品性,成就崇高的道德。
总之,儒、释、道文化都有对“厚德载物”的阐发,其精粹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的修身之道,以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都是让人们通过修身自省来培养高尚的道德。
和谐统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古老的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上。《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即伏羲)所制的“八卦”,其核心部分是由两仪(即阴阳)组成一个圆形,象征着这个世界是由阴阳和合衍生的。从哲学上看,阴和阳既是矛盾的、对立的,也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和统一的。我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关于“和”的内容和论述。儒家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道家在分析自然、社会、人生时,非常强调阴阳和合的理念,提出了“道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的思想;佛家也有“因缘和合”的说法,还提倡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此后,和谐统一的思想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它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建立良好的秩序,不要争斗,才会有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和谐上,允许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的存在,加强沟通,互建诚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共建协和万邦。
变革图强。变革即是革命的意思,《易经》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变革图强,历史上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所进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都是中华民族变革图强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只有变革图强,中华民族才能不断进步,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才会摆脱落后的面貌,日新月异。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这种文化思想早已根植在炎黄子孙的骨髓里,成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牢固纽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创作的不朽的《楚辞》、《离骚》等作品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此外,像我们所熟知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这些诗句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许多多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有忧国忧民投身罗汩江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精忠报国的岳飞、至死盼望“北定中原”的陆游、英勇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还有谭嗣同、秋瑾、孙中山,等等,他们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诵。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粹,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只有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粹,才能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