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姚伊
按广电总局官方数字,2010年出品的国产电视剧达到1.4万集,每天生产40集;2011年前三季度国产电视剧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中国早已成为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但是面临每年数以万集产量的背后国产电视剧的总体水平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每年都有一两部收视率和口碑不错的电视剧出现但也只能说是凤毛麟角,真正优秀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编剧体制的问题,该文就从我国电视剧编剧体制入手分析我国电视剧高产但劣质的原因,旨在推动我国编剧体制改革,为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剧生产强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电视剧;编剧体制;改革;建议
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原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现在,我国电视剧事业走过了50余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我国电视剧事业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按广电总局官方数字,2010年出品的国产电视剧达到1.4万集,每天生产40集,2011年前三季国产电视剧又比去年同期电视剧产量增长了11%。但是每年数以万集的作品中真正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当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电视编剧体制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的编剧体制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1.当前编剧体制的问题
A.权利和地位难以保证
收益权无保证。海外影视剧的剧本一般占总投资比例的10%~20%,但是在国内编剧的收入只能占到总投资的5%左右。美国编剧工会规定每写一部剧本的最低酬劳是30000美元,而在中国绝大部分编剧一集的稿酬只有几千块,只有少数几位一线编剧一集的稿酬为几万块。这就是国内编剧的现状:一个一线编剧的收入不如一个二线导演,甚至还不如一个三线演员。为什么同为编剧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呢?因为美国人注重的是题材策划和编剧,而中国更看重的是导演和演员。因此中国的投资商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导演和演员身上了。不仅如此,编剧行业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条款比如:剧本质量要达到投资方的要求才会给予相应的报酬,可是投资方的要求却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只要他们不满意就不给钱等等。
没有话语权。不管是初出茅庐还是名家大腕编剧只要把剧本交给投资方后就失去了对剧本的控制权。投资方和导演可以对剧本进行随意更改,如果修改成功他们会说是他们“二次创作”的结果,可是一旦修改失败则一切责任都归结为“剧本太烂”,编剧却无处喊冤。更有导演只为了满足一些一线明星的要求随意增减台词,根本无视编剧的劳动成果。
署名权被侵犯。一部好的电视剧会让电视台获得巨额的广告费,会让导演和演员声名大振。可是很多时候编剧连最起码的署名权都没有,国内各种海报、宣传资料、VCD的封面上编剧的署名权被抹杀的情况比比皆是。
B.缺乏专业的编剧队伍
目前国内从事剧本创作的人员主要由专职编剧、职业作家和枪手组成。
专职编剧。一般受过专业的教育或培训,懂得影视剧本的创作规律和技巧,与制片方也有相对稳定的合作。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合作,使得他们为了迎合制片方的要求,长期按照制作方的要求去创作,进而失去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原创精神。
职业作家。一般文学功底较深,原创意识也较强,思想认识也相对比较深刻。但是和专职编剧比起来,他们缺乏对专业影视语言和创作技巧的了解,毕竟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而且他们对观众的喜好、口味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也明显没有专职编剧娴熟。
枪手。在编剧行业里枪手代劳更是“不能说的秘密”。很多名编剧后面都有一个创作班底,这些人我们称其为枪手。枪手一般都没有创作经验,更谈不上什么创作技巧,他们主要负责给剧本增加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曲折,人物更加丰满,从而起到给剧本润色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本身能力的有限,所以添加的一些情节大多是陈年旧例子,根本没有什么新意可谈,不仅没有增色反而让剧本变得更加庸俗化。
C.维权意识不强
早在1954年美国就成立了编剧协会保障其成员的基本利益,而中国这样的组织成立的特别晚,数量非常少。我国的编剧多为自由职业者,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所以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绝大部分的编剧选择了忍耐和退让。除了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做后盾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编剧的维权意识不强。
2.解决的办法
A.成立编剧协会
好莱坞的编剧罢工给国内编剧最好的启示就是建立编剧团体,成立一个类似美国编剧协会那样的组织来维护广大编剧的权益。很高兴我们的编剧也正在为自己的权益努力。2009年由石康、汪海林等国内一线编剧成立的“喜多瑞”影视公司就提出来了以编剧为创作核心的理念,强调编剧应该完全拥有自己的版权。2011年4月28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举办成立大会,高满堂当选首任会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编剧行会组织。这标志着我国编剧结束了长期的这种各自为战,无组织的游离状态,同时也弥补了长期缺乏编剧自律机制带来的缺陷,有利于结束我国电视剧剧本创作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局面。
B.增加对编剧的酬劳
编剧的水平直接决定了电视剧的水平,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力量和机制。因此不管是投资方还是制片方以及演员要想获得高额的利润都要去寻找好的剧本。那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编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高额的报酬则最能激励好的智力成果被创造出来。因此如果投资方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好好反思,真正尊重编剧们的劳动成果,给他们真正应得的报酬。
C.编剧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虽然我国编剧体制的种种弊端限制了编剧的发展,但是编剧也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比如:剧情很不合理,细节虚假,盲目跟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
培养专业的编剧队伍。编剧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职业,要具备所谓的“全才”的基本素质,而业余编剧显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更别说是那些“枪手”。所以提高我国编剧的职业化水准是促进我国编剧体制改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这样的重担就落在了国内专门培养编剧的影视艺术学校身上,希望这些未来的编剧们能在大学中多积累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自己成为专业编剧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和写作功底,此外也要多了解一些影视剧和影视语言的创作特点进而掌握其创作规律和技巧,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达到专业编剧的要求。
通过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不要把剧本当成纯粹的商品只有外壳而有精神内涵,一部好的剧本,深刻的思想性才是其内在的灵魂。比如电视剧《亮剑》能够在众多的战争题材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观众深深的为片中所赞扬的亮剑精神所折服。正如李云龙常说:“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不敢亮剑才是孬种,剑一出鞘,必得血而还。”他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教育下属,将其团部、师部训练成狼虎之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善于知难而上,具有尝试、探索精神,只有有了这种性格,我们才会攻克每个难关,走向成功。
剧本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编剧在创作剧本时要在感受和认识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贴近实际的生活场景。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这一形象就比较成功。许三多简单朴实执着坚强的优良品德重新唤醒我们对生活的渴望,让我们重新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他那句经典的台词:“不抛弃,不放弃。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更是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鼓舞我们好好地活下去。
在题材的选择上,一定不要盲目追风。编剧行业内,原创少是个大问题,抄袭、跟风现象严重,给市场化带来太多浮躁之气。要懂得题材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好的编剧应该从‘真开始,从‘心做起。只有用“真”和用“心”,电视剧创作才能最终赢得观众、赢得市场。
加强与国际接轨。虽说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各国编剧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式,但是笔者认为国外那些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还是很值得国内编剧借鉴的。比如曾席卷亚洲的韩剧无论是故事的完整性,人物情感的丰富性还是对生活细节的把握都值得国内编剧学习和借鉴。而对于美剧,国内编剧更应该花时间去研究其复杂多变的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悬念的设置和多条线索叙述故事的方法。
总之,我国的编剧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发掘事物的内在本质,敢于揭露社会弊端,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表达广泛的人文关怀,把思想性挖深,把通俗性做足,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希望我国电视剧事业能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链,形成一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进而促进我国电视剧事业的健康发展。
[1]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曾庆瑞.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曲春景.中美电视剧比较[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4]尹博.电视剧产量第一与编剧维权[J]深圳特区报.2007
[5]孙达,吴海鸥.解密中国编剧圈:为何那些烂剧本也能拍电视[J]新华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