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学术图书项目的精细化运作

2012-04-29 00:44张前进
现代出版 2012年1期

张前进

摘要:大象出版社在探索以大型骨干出版工程带动学术出版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即以精细化的运作方式,贯穿从策划到出版、从宣传到发行的整个出版过程。

关键词:精品图书工程;精细化运作;《民国史料叢刊》

《民国史料叢刊》(共1128册)是大象出版社打造精品图书工程,以大型骨干出版项目带动学术出版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该叢书精细化运作的过程,破解大型学术图书项目实现良好效益的密码。

一、立足出发点:关注学界动态,精准把握图书市场需求

关注学界研究动态,精准把握图书市场需求是图书策划的出发点,这也是策划该叢书的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的种种原因,民国史向来是学术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而民国时期前后38年的历史又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承载了许多沧桑厚重的历史内容。追溯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反思这一和我们最为接近的时代,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对深刻认识中国特有国情、把握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从现实情况来看,《民国史料叢刊》的出版旨在发掘、整理和抢救民国文献。研究、剖析历史的依据是史料,而史料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时人出版、撰写的以书籍为主的文献资料。民国版书籍尤以作为基础史料的书籍印数较少,少的只有数十百册,而且纸张和印刷质量远不如今,保存期较短。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馆藏民国书籍都已经不具备对读者开放借阅的条件,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曾忧虑地指出,如果不及时抢救,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文献将在50至100年内消失殆尽。《民国史料叢刊》的适时影印出版,不仅满足了购藏之需、研究之用,还可促进祖国珍稀文献的有效保存。

二、基本保障:坚持学术出版方向,与学界通力合作,精耕细作

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编辑和出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一人劳而万人逸,一时劳而多时逸”的难度很大但意义深远的工作。2008年,大象出版社毅然决定投入数百万巨资力推该叢书的编纂出版。在该项目筹备过程中,出版社与学界通力合作,根据民国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已出同类书的情况,精选书目,确定整套叢刊的体例,是该项目运作成功的基本保障。

《民国史料叢刊》的主编张研、孙燕京两位教授历经多年努力,广收博采,四方搜寻,已经掌握和积累了民国稀见、基础性文献7000余种,而汇编一部卷帙浩繁、嘉惠学林的叢刊正是她们多年来的心愿。《民国史料叢刊》遴选民国版书籍,分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五大类影印出版,共计1128册。在资料的必备性,内容的丰富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方面,《民国史料叢刊》的最大特色体现为“基础史料”与“稀见史料”相结合。“基础史料”是可资人文社会科学用于民国研究、直接反映民国社会客观情况的第一手文本史料。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政策文件、政务辑要、政治事件纪实、外交及对外关系实况、军事战事、各主要经济门类的发展实况、经济民政人口文教统计、历史年鉴等,不包括主要阐发作者主观观点的学术、理论论著。“稀见史料”则以全国各大图书馆馆藏民国珍稀文献为依托,所收范围不包括已出版的同类叢书涉及的相关资料,也不包括较为多见并有专门门类集中编辑出版的史料书籍。该叢书从约计10余万种民国版中文图书中精选2194种影印出版,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为线索按图索骥,三分之一的内容经多方搜寻,补其所无,编辑成一套全面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基本情况的史料全集,以促进有关学术研究。

三、广开销路:宣传推介多元化,营销渠道专业化

《民国史料叢刊》出版后,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提高市场活跃度和关注度;同时建立专门的营销渠道,开展极具针对性的营销,最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该叢书在2009年第16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新书首发式。全套1128册《民国史料叢刊》的亮相,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撑满六个书柜的“图书长城”引得参展人士驻足观看。会后50余家报刊、网站刊登通讯予以报道、推介,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09年10月,《民国史料叢刊》又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凤凰涅之路——《民国史料叢刊》图书展览”。

为加强《民国史料叢刊》等大型学术叢书的发行工作,大象出版社建立了专门的营销渠道,成立了直销部,并加强同国内外图书馆的联系,建立起涵盖500余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图书馆、各省级以及计划单列市图书馆的资料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工作。同时加强作者专有营销渠道的开发,充分利用作者的资源销售图书。

四、创新:探索大型学术叢书按需出版的赢利模式

运作大型学术叢书更应该精准地把握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控制印量、把握成本,唯有真正实现了按需出版才能有效降低学术出版的风险。基于此种考虑,该叢书首次印刷较为保守,仅印制了100套,然后在按需出版方面,大象出版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2009年大象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公司合作,促使《民国史料叢刊》实行数字印刷,并制作了数据库。这样《民国史料叢刊》在首印100套售完后,按照订单随时可以印刷供货,有效地规避或降低了市场风险,为该叢刊赢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收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探索按需出版,实行数字印刷,在出版印刷环节通过精细化运作严控成本,为叢书的出版降低了市场风险,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通过以上努力,《民国史料叢刊》自2009年8月出版后的两年内,首印100套基本售罄,实现码洋近1000万元,利润200万元,成功地实现了“双效”。2011年大象出版社决定编辑出版《民国史料叢刊续编》,规模与《民国史料叢刊》大体相当,约1100册。两书前后互补,共精选影印民国基础史料4500余种,尽可能地囊括了民国历史概貌。该项目也成功申报了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一图书项目的规划和运作,突出体现了大象出版社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通过市场化、精细化运作实现学术图书良性发展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系大象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