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的理论与妇女地位的变化

2012-04-29 03:24刘洁婷
理论观察 2012年1期
关键词:变化

刘洁婷

[摘要]生产力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最根本的动力。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两种生产的地位也就不同,从而妇女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两种生产;妇女地位;变化

[中图分类号]D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56-02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共同发生作用。但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生产的地位是不同的,那么受这两种生产所制约的社会制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恰恰说明了这种变化。是这种变化的直接体现。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相互关系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提出两种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类生产决定社会发展的论断。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索,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人们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由人们经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物质资料生产。它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是通过人类的生育实现的。而生育又和婚姻和家庭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这两种生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越不发展,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就少而社会财富就小,那么人类自身生产的制约作用就大,社会的发展在较大的程度上就会受到血族关系的支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力的可能性,从而阶级对立的基础等等新的社会成分,也日益发展起来。这些都说明物质资料生产逐渐发展起来,血族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小。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的社会制度因为新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被摧毁;由以地区团体为基层单位的国家组成的新社会取而代之。于是,人类的两种生产也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发展起来,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由低到高向前发展。

二、家庭的演变过程及妇女地位的变化

1.从人类产生到进入文明社会,家庭历经了四种形态

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人类最初处于原始群的的时代,就没有任何婚姻和家庭制度。在那个时代,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这样一种状态是与当时的群居生活相适应的。根据摩尔根的研究,在杂乱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了四种家庭形式:(1)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阶段。血缘家庭是按辈份来划分婚姻集团的,在一个家族内划分为4个范畴,即祖、父、己和子。这种通婚关系,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通婚,是实行同胞兄弟姊妹通婚的一种婚姻家族制度。(2)普那路亚家庭。同一个普那路亚家族内不能通婚,实现了血缘家族内婚制向普那路亚家族外婚制的完全转变。这说明人们意识到近亲通婚的弊端,逐渐杜绝近亲通婚。(3)对偶制家庭。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发展,普那路亚家庭开始向对偶制家庭过渡。这是一种成对配偶制,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这个男子对于这个女子来说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对偶制家庭除了生身的母亲以外。又确立了生身父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进一步增加,丈夫成为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他为了把自己的这些财产传给自己的子女,就要求自己的子女是亲生的,而且必须属于自己氏族,世系必须按父权制来确定,从而给了以母权制为基础的社会一个强力的打击,发生了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转变。(4)专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男子居于统治地位的固定配偶关系。

2.妇女地位在家庭演变过程中的变化

从家庭的这四种历史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家庭形态。家庭的这四种形态中,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属于群婚的形式,子女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妇女主要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收入可靠,但没有剩余产品,劳动产品大家平均分配,男子主要从事狩猎,由于工具的落后。不一定每一次的狩猎活动都会有收获。正如前边所说,物质资料生产越不发展,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数量就少,从而而社会财富就小,那么人类自身生产的制约作用就大,社会的发展在较大的程度上就会受到血族关系的支配。因此,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出现社会大分工,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物质资料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男子在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妇女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则降到了次要地位。这种分工的转变改变了家庭内部的财产分配——家庭中的财产由男子支配,妇女的劳动则成为男子劳动的附属品。但是由于生产力仍然不发达,剩余产品仍然很少,所以,私有制度并未形成,妇女的地位只是降低了,还未处于被压迫地位。与此相适应,在对偶制家庭中,男子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把自己的财产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必然要求子女必须是自己亲生的,世系必须按父权制来计算。随着母权制的颠覆和父权制的实行。对偶制家庭向专偶制家庭过渡。专偶制是一种妻子片面遵守的一夫一妻制,专偶制家庭的出现,确立了男子在家庭中统治地位,把妇女置于男子的绝对统治之下,从经济上剥夺了妇女劳动的权利,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从而巩固了男子对财产的统治地位。从此妇女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由此可见。妇女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经历了妇女享有崇高地位到妇女地位降低,最后处于被压迫地位的过程。家庭中男女地位的逐渐改变,正是两种生产相互作用的表现。物质资料生产越不发展,人类自身的生产制约作用就越大,妇女的地位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对妇女地位的反思

1.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目前,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直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所以被人们所倡导。就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思想。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前者是指男女天生的生理差异,后者则是由社会性别制度和代表它的性别文化后天构成的男女之间在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差异和不平等。前者是与生俱来的、恒定不变的。后者则是人为的,是可以重构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男女性别差异,说明的仅仅是男人与女人在生理结构上的不同,不能由此得出女人不如男人而必须服从于男人。从属于男人的结论。男女都有同样的价值,没有优劣之分。中国传统性别文化也认为女性天生智力和体力都比男性弱,故地位比男性低下,应从属于男性。社会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对两性的角色进行刻板的定型,宣扬男性对女性的统治。而且女性必须接受这种统治。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一下研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形成原因。

2.妇女社会地位的形成原因

社会性别所赋予妇女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母权制社会,女性拥有很崇高的地位。在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在生产和经济中占有可支配他人的私有财产,妇女的崇高地位逐渐降低。随着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妇女便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和奴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

四、结语

可见,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妇女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妇女的经济地位是指妇女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她所从事的劳动是氏族成员的主要生活来源。因此当时妇女的经济地位很高,而且高于男性。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妇女由于生理方面的限制,逐渐远离社会生产而困于家庭之中,从而依附于男性。因此,妇女要想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获得自身的解放,就必须从家庭的家务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到社会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贾秀总,倪颖,“两种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J],理论学刊,2000,(09)

[3]骆晓戈,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骆晓戈,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杜字]

猜你喜欢
变化
叠加和切割引起的压强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可期待的包装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脱胎换骨新变化
直销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高考变化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
小改造,大变化
两代人订婚的变化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