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标 易书宝
从湘潭市中心往北15公里,是享有“中国锰都”百年盛誉的湘潭锰矿。
这是一片富饶却又“贫瘠”得让人感觉沉重的土地:地下蕴藏丰富的锰矿石资源使它享有盛名;然而,近年来,私欲极度膨胀者视法令于不顾、疯狂抢夺锰矿石而无所不用的滥采乱挖行为,却导致当地土塌地陷、塘干田毁、山移屋坏……
面对这种资源和环境遭受双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在感觉心痛和辛酸的同时也期待着这个百年锰都的涅槃升华。而“打非”,则是实现这一期待的第一步……
百年锰矿
从湘潭锰矿往北走,与长沙市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鹤岭”的小村庄。与它相邻的是原国家地质勘探236队。湘潭锰矿的百年开采史正是源于此地。
从现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由王竹泉、熊永先两位先生合撰的《湖南湘潭上五都锰矿调查简报》显示,在1913年发现湘潭上五都锰矿(1937年改名为湘潭锰矿)。
而根据勘测,湘潭上五都的锰矿石资源不但分布集中,而且品位高。“初步探明储量34万吨左右,矿石成分约四十五分”。因此,上五都锰矿石的探明,给当时国内的煤铁冶炼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1914年,完全商办性质的“裕生矿产公司”就进入开采,到 1917年已初具规模:“日产锰矿石百余吨,最高年产达3万吨,仅1916-1927年的12年间,运销日本八幡制铁所的锰矿石就达14.3万吨(矿石品位不低于45%)”。
据年近八旬、从少年时起就在附近的山岭拣拾锰矿石的沈福全回忆,裕生矿产公司及后来收归国有的矿产公司当年开采矿石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鹤岭村至冷水冲一带,“这里的山山岭岭上到处都是裸露在外的矿石”,而从矿场到湘江也“只要一早上的功夫”。 沈福全说,每天晨光初露,他和工友们便推着装满矿石的独轮小车从矿场出发,往湘江边送矿石,“有时一天要来回十多趟”。在他的记忆里,即使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有着几十年开采历史的锰矿范围内,依然“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
在著名地质学家叶连俊和侯德封在这里勘测发现了地层深处的原生碳酸锰矿床后,湘潭锰矿在开采规模和产业规模上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数千名在职职工、每年几十万吨的采矿规模和采、选、洗、冶一条龙的产业链,使方圆广阔十余平方公里的湘潭锰矿成了国内名符其实的“中国锰都”。
据矿里的老人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矿里生产最红火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里的山岭间还到处散布着锰矿石,这些矿石是露天开采氧化锰时期的遗弃。于是,在锰矿地区便出现了专门以捡拾散落矿石谋生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组成人员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少部分是矿区工人的家属。他们手拿小砂锤、肩挑筲箕,天亮即起,日落才归。他们检验着每一块捡来的锰矿石,敲一敲、掂一掂,那些手感重、含锰成份高的矿石被收集起来,杂质多、含锰成份不高的则被弃之一旁。在捡回来的矿石够装满一卡车时,公家(指锰矿)便会前来回收放入高炉冶炼。
很多当年到过湘锰的人说,这种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里的独特景观,只有在有着“中国锰都”之称的湘潭锰矿才能出现。而这一独特的风景,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萧条和无数次拣拾后高品位矿石越来越少才逐渐消失。
非法开采
“叫上十来号人,钻山打洞,开一个口子,打钻、放炮、锄挖、肩挑,哪里有锰就向哪里挖……”这是人们对非法的滥采乱挖现象最简洁的概括。
“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山岭上,一堆堆零乱的黑色砂岩间露出的是同样黑黝黝的洞口。洞口内呈45°角倾斜的巷道十分狭窄,仅用成人手臂般粗细的木材简单支护,通道能容一人通过。离洞口三五步,一个手里拿着一杆大秤的青年正晃荡着双脚坐在木架搭就的简易棚子里。这个坐着的青年并非无所事事,只要见到有挑着锰砂的矿工从洞口冒出头来,他就会吆喝着、让矿工将砂担放上自己掌控的秤上过秤计数。而过不了多久,已记数的矿砂就会被运走……”这则是对非法采矿者的生动描写。
对湘潭锰矿地区的锰矿石进行非法盗采的现象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未,大规模的盗采行为则是在湘潭锰矿停产、破产后才出现的。
一位深知锰矿当年内情的人士在谈起非法开采现象时对记者表示:“湘潭锰矿生产经营陷入不景气是导致非法开采逐渐疯狂的诱因,而当地锰矿石开采难度低,有的只挖十几米深,最浅的只有两米多深,就可以采出锰矿石。采一吨锰矿石成本只有150元左右,而高品位的矿石可以卖到500多元每吨,一般也能卖到300多元每吨,每吨矿石最低可获利200多元。”
2001年5月,因为严重的资不抵债,几年来生产一直处于半开半停顿状态的湘潭锰矿全面停产了。
锰矿的全面停产,使几千名职工一下子失了业,也使昔日热闹的十里锰城变得冷冷清清。然而,在萧条、冷清的锰矿周围的山岭上,此时却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热闹和嘈杂:从与长沙接壤的鹤岭村一直往西到响塘乡的金盆村,连绵近10公里的条形地带里,一夜之间便从地底冒出了许多非法盗采锰矿石的硐井。
当时还在运转的湘潭锰矿群采科一位负责人对这些越来越多的非法硐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那些盗采的人就像老鼠一样,满山遍野地到处钻洞……情形简直有点疯狂了!”据他初略统计,盗采最严重的时候,这个东西长约10公里的条形地带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非法盗采硐井300多个!
因为盗采,在锰矿及其周边的农村便聚集着数百成千的外来打工者。而这种疯狂的非法盗采现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矿产资源毁灭性的破坏和锰矿周边的响塘、响水、鹤岭等乡镇的房倒屋塌、田地开坼和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
原湘潭锰矿的一位管理人员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在锰矿破产改制后,锰矿今后的二次创业主要寄希望于对近期和远期400多万吨储量资源的整合和开采。但数百个非法小锰矿不计后果的、无序的日夜疯狂盗采,使得每天有大约5000吨的矿石被浪费,而一年浪费的矿石则高达200万吨!而从响塘乡于2007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因为非法的滥采乱挖,几年的时间里,不但导致该乡的匣锦、农科、长安、荷花等村的69栋房屋开裂,62口水塘、7条水圳、1座水库和1300余亩农田部分或完全丧失功效,而且还导致几个村的植被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山上绿色尽失、一片荒凉。
“打非”前行
从湘锰地区滥采乱挖现象出现的那天开始,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打击、整治非法开采的行动就从未停止。
原来,在湘潭锰矿有一个专门治理群采(非国有开采矿石)的群采科,作为企业内部机构,群采科只有3个人,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协调周边群采的管理,维护矿山的利益,并不具备社会职能。对于非法开采,他们唯一可行的就是不断向上级部门反映。
和群采科一样,成立于2001年、拥有11名队员的湘潭县矿管队也没有具体的执法权力。在滥采乱挖的盗采大军中,有些矿主与黑恶势力勾结,公然与没有执法权力的矿管队员对抗。
一位在矿产执法队多年的队员告诉记者,在矿产执法中,只有劝阻权而没有具体执法权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非法采矿者们的围攻和殴打。2005年11月,矿管队在大冲湾执法时,副队长被矿主养的“打手”用1米多长的铁棍打伤,另外1名队员也被“按在地上殴打”。 但即使如此,执法行动还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他们的劝阻和打击下,原本遍布山岭的非法硐井在逐渐减少。
2009年5月,湘潭锰矿随所在的湘潭县响塘乡划转至雨湖区。雨湖区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在接手湘锰地区的打非治理工作之初,便认识到,多年来,湘锰地区的非法盗采现象虽经市、区(县)两级政府多次集中整治,却仍然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的原因除原有的矿管队没有具体的执法权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是湘潭锰矿生产时期,还是湘潭电化集团接管阶段,从来就没有一个针对非法开采的长效打击机制。因此,非法开采便出现了“执法者一来,盗采者匿踪;执法者一走,盗采依然”,并导致盗采机械化、盗采次数更多、数量更大的怪现象。
于是,在汲取原有县、乡执法经验的基础上,国土资源执法部门报请湘潭市人民政府在湘锰地区单独设立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
执法大队由当地乡、镇及国土、公安、电力、安监等部门组成,隶属雨湖区“打非治违”领导小组。其职责定位在:(1)打击非法开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2)对湘锰地区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3)建立监察网络,定期、不定期地对监察对象执行和遵守土地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监察检查工作中发现土地、测绘和矿产资源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确保不发生盗采活动、确保合法采矿权人的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矿山事故的发生。在执法中,他们则实行治乱用“严”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非法小冶炼一律关闭,非法用电一律剪除,非法火工产品一律没收,外来从事非法开采人员一律遣散,非法硐井一律取缔的“六个一律”, 从而建立起了多部门联动、24小时不间断巡查的打击整治非法开采长效机制。
从2010年1月至今,雨湖区人民政府和湘潭市国土资源局雨湖分局在湘锰地区开展了大小集中整治行动40余次,收缴了一批用于非法开采的设备,炸毁填封了非法硐井近200处,遣散了一批从事非法开采的外来人员。整治湘锰地区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锰都新生
从1913年到现在,湘潭锰矿经历了矿床发现、开采、扩产辉煌、停工破产、非法滥采横行的坎坷历程。近百年的岁月里可谓历尽沧桑。
在雨湖区国土资源分局于2010年9月组织的一次矿山超深越界开采检查时,曾在呈报给湘潭市人民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已有近百年历史的湘潭锰矿地区在自身开采和非法盗采后的真实状况:“湘锰已分别开采了32年和52年的先锋和红旗两个井区,井下巷道纵横,先锋井-30米以上和红旗井-70米以上均已经停止生产。+60米以下采空区深度分别为170米和350米,地质条件十分脆弱。”
而“从事非法开采的矿井,大多都和原湘潭锰矿已经封闭的水平开采层联通,对湘潭锰矿时期井下保安矿柱中的残存锰矿石和目前湘锰地区合法开采水平层的锰矿石进行盗采。采矿设备简陋,采矿条件差,即使对于已经采空的矿井也从不回填。因此,保安矿柱被盗采挖空后的废弃矿井不但在雨季成为雨水的集中区,对合法矿井的正常开采形成了严重的透水威胁,还常常因此造成矿洞坍塌、山体垮塌、农田塌陷、池塘干枯、房屋开坼、污染地下水资源等地质环境灾难,严重地影响到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让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因为盗采,使得青山毁了,房屋开裂了,水系破坏,农田开坼后无法耕种……在短短的十数年时间里,滥采乱挖使得湘锰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糟,村民们就连饮水都成了问题!环境的极端破坏,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身心的伤害!它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繁衍生息的这片原本富饶、现在却又被破坏得极度贫瘠的土地。
雨湖区国土资源分局副局长唐孝标说:“在我们的矿产资源盗采一空后,在我们的居住环境破坏殆尽后,我们还能在此立足吗?而在数十年后,我们的子孙又会以怎样的眼光来评价、看待我们!”
经多方考察和调研,湘潭提出了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的设想,以争取国家和社会资金支持,全面解决湘锰地区地质环境问题。
按照初步设想,集爱国主义教育、工业参观旅游、历史文化回顾和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湘锰国家矿山公园初步规划用地约5平方公里,布局为7个部分:一是历史文化长廊,核心景区在打靶场附近,将建设一个矿山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广场,再现“中国锰都”风采。青山露采区、冶炼工业区、清水塘塌陷区、小浒尾泥库、峡景塘废石堆放区、生活中心区等地方将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工业长廊、商贸物流长廊、爱国主义教育长廊、新奇探险长廊、休闲娱乐长廊及锰矿地区发展演变长廊。
2010年年底,湘潭成立了湘锰国家矿山公园项目筹备小组,雨湖区人民政府、湘潭电化集团联合成立了湘潭锰矿矿山公园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31日,湘潭市人民政府与省国土资源厅就此事进行座谈并初步达成了意向。
对这一设想,湘潭市委书记陈三新评价说:“矿山公园项目不仅将解决湘锰地区地质环境和民生问题,而且对实现该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陈三新希望能大力推进项目进程,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公园项目进行对接。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历尽沧桑的百年锰都将迎来一次真正的凤凰涅槃!
贵州:黔东南等地区具找矿潜力
记者近日从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该省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开发前景。在遵义市东部、黔东南州北部和铜仁市大部分地区,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
经“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国家页岩气专项论证及我国第一口超千米页岩气战略调查井(设计井深1500米)勘探,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境内,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区页岩气厚度及含气情况与预测判断一致,埋藏深度适中,处于有利勘探区,总体情况较好。
目前,黔北地区已被国家纳入页岩气先导实验区,确定的采样点共计23个,综合优选出适合实施页岩气调查井的井位8个。并优选出黔东南州的“岑巩—1号”井和铜仁市的“松桃浅—1号”井为主要地质调查钻探目标井。
重庆:页岩气开发进入实质性操作
2011年12月22日,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能源集团以及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重庆市页岩气的研究勘查和开发。数据显示,此次三方合作开发页岩气,总投资将达5亿元,此举也标志着重庆市页岩气开发利用开始进入产业化初级阶段。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所一位研究员表示,此次三方签署页岩气开发协议,将会参与国土资源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工作。而据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此前透露,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将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举行。
四川:将建全国首个页岩气开发实验区
2011年9月25日至27日,第11届中美石油天然气工业论坛在成都召开。这是该论坛首次移师中国西部城市。论坛上,中美两国能源官员、能源生产商讨论的重点是四川盆地储量丰富并拥有广阔开发前景的页岩气。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李鹭光在本届论坛上透露,2015年将在四川盆地实现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达到年产气量10亿立方米,并将建设全国首个页岩气开发实验区。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仅内江威远地区的九老洞页岩和泸州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页岩的资源潜力,就有6.8万亿至8.4万亿立方米,相当于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2011年3月,国内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境内的威201—H1井顺利完井。目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多家企业都在四川进行页岩气的勘探工作。
矿山公园项目不仅将解决湘锰地区地质环境和民生问题,而且对实现该地区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湘锰矿区三招整治非法开采
第一招:水泥浇灌彻底阻止非法复工
“这个硐(即矿坑)口,我们当时用了三车水泥,灌了50吨把它封掉。”雨湖区副区长张立中站在已经被彻底关停的前进锰矿前指着出矿口告诉记者。
这个矿2010年的时候相关证件就到期了,按照非煤矿山只减不增、逐步退出的原则,该矿属于关停之列。然而,证件到期了,矿主却更加疯狂地加紧生产。执法大队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刻予以制止。
张立中说,传统的执法是采取“炸、封、填”方式,但一些非法矿主对硐口进行修复后又悄悄地偷采。今年他们整治手段措施“来真的”,采取水泥浇灌方式,用大量水泥把硐口和部分巷道填得满满当当,非法硐井要重新开采根本不可能。
而这一手段已经大量被采用到治理非法硐井上,彻底杜绝了死灰复燃的现象。
第二招:最隐蔽矿区历经5次彻底被封雨湖区国土分局副局长唐孝标说,非法开采之所以屡打不止,是因为巨大利益的驱动。而在巨大的利益前,非法矿主绞尽脑汁与执法人员玩起了“躲猫猫”。
在雨湖区响塘乡农科村有一片杨梅基地,就在2011年上半年之前,这里进行着鲜为人知的大肆非法开采
唐孝标说,这个矿以灌溉工程做掩护,取水口成为硐口,另一个出矿的硐口被树木环绕着,整个开采全部在地下,很难被发现,被他们称为“最隐蔽矿区”。执法人员在巡查中发现了这个矿的非法开采行为,立刻展开了执法行动。
2011年4月,他们调来挖掘机,用土方将硐口填埋。
刚过半个月,到5月份,执法人员再次巡查发现该矿矿主已经扒开土方继续非法开采。这一次他们调来了铲车用土方再一次将硐口封填。
6月,执法人员发现,新封的硐口又打开了,矿工进进出出。执法人员于是用混凝土把硐口封死。由于该矿地形崎岖,大型车辆很难进来,所以没有采取水泥浇灌的方式。
7月,执法人员再次到该矿巡查,发现洞口已经被矿主用大型工程机械挖开了,非法生产继续进行。这次执法人员花了更大的力气,用炸药炸毁了硐口。
8月,令执法人员不敢相信的是,这个矿居然花了很大的财力再次将硐口修复。这一次,执法人员调来了铲车,把山坡挖平,把采矿的巷道和硐口全部挖开,调来了大型机械把混凝土浇灌进整个采访作业区,彻底摧毁了这个非法开采的小矿。
第三招: 发动群众力量彻底“打非”
“以前我们执法还会遇到群众不理解的情况,而这两年群众对于非法开采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积极主动举报非法开采行为。整治非法开采,搬迁安置矿区居民,老百姓认为这是政府真正为民办实事。”唐孝标说。
非法开采的矿主往往是掠夺式的开采,只要有矿他们就挖。执法人员介绍,正规矿区是有计划地进行开采,矿区之内都规划了承重柱和承重墙,承重柱和承重墙都是由矿构成的,不能进行开挖,否则将导致地基下沉,地下水流失。矿区的居民房屋开裂和饮水困难与非法开采有很大的关系。
雨湖区政府今年建立了举报奖励机制,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奖励费用。自设立举报奖励以来,已受理举报达15起。
2010年末,湘潭锰矿地区的合法持证矿山企业17个,其中锰矿5个,铁矿1个,与合法矿山同时存在的非法小锰矿却达到了55个,同时还有150多个已经废弃的非法硐井,非法开采遍地开花。2011年,雨湖区政府在湘锰地区共组织了13次大的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300多人次,取缔非法硐井55个,填封废弃硐井150个,对于非法开采发现一处关闭一处,目前湘锰地区打击整治工作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而另据介绍,湘潭锰矿地区未来将实施三大工程。第一个工程是明年初将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引水、修建护坡、修路、房屋开裂户搬迁等综合整治工程;第二个是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和忆苦窿教育基地工程,已获有关部门批复;而之后计划实施的绿色矿山整治工程将把整个矿区还原成清山绿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