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2-04-29 00:44沈惠新
地理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才专业

沈惠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蒸蒸日上,致使城市规划专业得以突飞猛进。截至2007年,全国设在地方本科工科、理科或农林学科的城市规划专业院校从九十年代不足30所扩增到140余所,其中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院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大,社会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剧增,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市场需求的引导,因此,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适时更新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达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一、城市规划专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形势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人才严重匮乏,城市规划人才的地域分布严重失调。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将是城市规划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展的潜在条件。

2.人才需求类型

(1)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在强调利用相关新技术、新方法改良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同时,已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等相关领域,因此,城市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原来过分倚重工程类“设计型”人才的局面开始发生转变,经济地理、测量与环境、农林等学科背景和技术特点的城市规划人才逐步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引进的热点,开始在城市规划行业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作用。

(2)工程技术型人才仍然是人才市场的主导需求类型。从需求市场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型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工程技术型人才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供给市场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总体可分为工学类、理学类和林学类等三种类型,其中以工学类城市规划(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约占总办学院校的80%,以建筑学、测量学、环境学等工程学科为背景,强调的是应对物质空间规划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3)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需要规划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特长。从用人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除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外,对“外延知识”需求加大;在规划设计、表达能力(图纸、文字、语言)等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对研究能力、学习能力等拓展能力要求加强。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在校生对所设课程兴趣调查

2011年上半年,我们分别对我院2006—2010届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开展质量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毕业生中约有35%从事城市规划及相关工作,16%左右的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有近一半的学生从事其他行业工作;②从事规划行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认为,在校期间学的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刚开始适应不了相关部门的工作。

此外,针对现开设课程的实用性、兴趣性、合理性,我们对本专业的在校生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半的学生认为我们开设的课程专业性不强,基础课程知识太多,专业课知识偏少,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太弱。

三、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征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情况,我们适时更新和调整我院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城市规划属于应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考虑,同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定位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地方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职业分工日益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亦呈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可将我院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归纳为: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突出实践、强化应用,重视素质。

(1)基础适度。城市规划工作是从宏观的区域到城市的一个局部地段的微观设计,涉及范围广泛,大学期间很难做到基础知识的宽厚。因此,培养的应该是学习的潜能,而不是“厚基础”。它主要表现在:在城市规划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下,结合办学特色,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畴,使学生在城规专业跨度大的特点下能实现游刃有余的转换。

(2)口径适中。城市规划专业口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城市规划专业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是技术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具有高度综合性。因此在城市规划专业口径上不能片面地追求“宽口径”,但必须重视复合型专业设置,使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者能运用多维视角来解决城市建设问题。

(3)强化应用。城市规划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培养掌握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通才,规划教育思想的关键是要立足专业实践的需求,把握各有关学科知识在专业实践中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地方院校作为地域人才的后备军,应特别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念,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4)重视素质。城市规划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需要规划人员具有极强的社会能力、良好的个人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才能应对复杂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当今社会呈现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对社会整体利益、公共利益的涵义及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认识。

2.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

(1)强化实践教学。地方院校主要是面向生产第一线,要求城规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学中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环节的学时,在专业主干课中提高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注重强化毕业设计环节与社会实践关联度,同时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与行业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推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有明确的思路。因此,提出以城市规划系列课程为主线,构筑“三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三个平台指专业基础培养平台、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平台、规划实践培养平台;两个模块指城市规划信息技术模块、小城镇规划与管理,目的是为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增加多方向的选修课程,扩充专业能力的延展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3.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举措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现现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内容应突出实践应用原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其次,专业方向的模块保持相对灵活,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及时更新。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采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探索“做中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式教学”、“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形成意识导向,课堂上增加讨论机会,课外实践重视学生协调与沟通能力的训练。

(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教研室的教师结成一个个科研团队,竭力争取与宿迁市城市规划相关等部门或者宿迁的企事业单位合作,此外,还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聘请一批来自城市规划管理、设计单位的工程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②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宿迁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如下几种类型:课程内的实践操作训练;独立的实习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③实习基地建设。一是确立实习基地;二是明确实习两方导师。④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管理包括: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重点难点、成绩评定等内容。

城市规划是从区域规划到局部地段的详细规划,内容涉及幅度变化较大,因此涉及的规划专业人才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的地方城镇需要建设,作为地方院校的城市规划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并根据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的环境,制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有效的实施举措,使高校与地方经济形成良好的互动,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的使命。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人才专业
人才云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