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逐步由专业型转向复合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等院校一味地追求成绩表象,忽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培养。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缺失形成矛盾。本文从大学体育教育对与培养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意义和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以完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两方面,论述了大学体育教育中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期推动大学体育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
1 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是加强大学体育教育客观要求
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体力劳动向智能劳动转移,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下降使得许多人患有“文明病”。个体道德和身体素质与个体智能显得同样重要,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具有智育、德育、体育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现代社会急需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下,培养德、智、体复合型人才是在世界性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
2 高等院校中体育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瓶颈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全面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体育教育的使命。然而,目前大学体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严重缺失,导致高等院校在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上存在着瓶颈,社会复合型人才在高校的培养面临严峻考验。
2.1 人才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在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单一,只有纵向提高、没有横向扩展。如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丰富,很少重视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高校专业设置门类复杂、种类众多,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多放在专业化上,被设为公共课的大学体育教育缺乏与大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很难因学生的专业、性别、体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等施教,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新形势下,传统的人才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2 人才体育教育培养方式落后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十分普及,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体育教师并不多,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在段时间内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1]即使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也仅仅把其作为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初步尝试,没有真正列入教学计划。
2.3 人才体育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给高校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数量有限,体育教师的人数的增加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很多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承担比原来多一倍或几倍的教学任务,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为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变化太快,学生的运动水平参差不齐,预期的体育教学效果无法充分实现。
3 大学体育教育对于培养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意义
首先,大学体育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实践证实,国民的健康与社会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国民健康水平高,则社会劳动生产率高、医疗消费少,财富积累多,社会发展速度快。[2]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加强大学体育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其次,现代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的健康发展要求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再次,大学体育教育能推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而科学的自我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体育运动多具有集体性、竞争性,个人能力、修养、魅力等都会在运动中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并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修正认知和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大学体育教育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迎接众多挑战做好准备。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紧张的对抗和竞争。大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与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健康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
4 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以完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4.1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为:德育、智育、体育。在高校中,体育教育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具有实用性。转变传统的专业对口的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重点是加强素质教育,通过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4.2 强化体育教育功能
高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体育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应以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相结合,强化体育教育的功能,以促进个体生长发育、促进个体身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完善个体的个性品质、使个体习得健康的休息和娱乐方式。[4] 实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促进大学生身体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上的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的全面实现。
4.3 重视勇德体育教育
勇德是求实、创新内化于人心的表现,是社会复合型人才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学体育教育中勇德有四种表现:不惧之勇、果断之勇、坚毅之勇、知耻之勇。[5]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多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对其适应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马加爵事件。在大学体育教育应强调大学生勇德精神的培养。首先,重视求实和创新。求实是社会发展对务实性人才的具体要求。在体育教育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运动项目,在锻炼过程中尊重运动规律;创新需大胆取舍,敢于否定。大学体育教育应鼓励学生改革运动技术、创造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开辟新道路。其次,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认真反思、战胜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
总之,高校教学工作者应重视大学体育教育,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运才.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人才,2011,(7)
[2] 周勇. 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大众科技,2009,(12)
[3] 秦悦. 浅谈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J]. 丹东师专学报,2000,22(4)
[4] 陈颖川,吉建秋. 试讼大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人的健康暗养[J]. 辽宁体育科技,2008,(8)
[5] 王怀华. 大学体育教育的勇德培育初探[J]. 体育,2011,(9)
作者简介:晓梅 女 1978.06.04,34岁, 蒙古族 ,讲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任职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