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惠
不断求索的医学研究之路
在所有现代科学中,医学的距离与人最接近,医学的发展程度和医生的职业水平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所以,医学也是一门高深、严谨的科学,容不得半点差错和疏忽,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实行四年制的时候,一个合格的医学本科生往往需要五到六年时间的培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如果想要就读医学院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本科教育,才有资格作为医生的后备军继续深造。
然而,严格的专业要求非但不是阻挡有志于医学事业者的障碍,反而成为了他们在科学之路上不断求索的动力源泉。张红超博士正是如此。张红超1970年2月出生在一个医生之家,因为自幼酷爱医学,17岁就考取了大学医学本科专业,22岁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因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身为医生的责任感,使他没有满足于既得的知识、成绩,而是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在毕业两年之后考入卫生部直属的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主修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以及心脏移植等手术的关键环节血液保护、心肌保护与保存技术等,后来又在26岁时提前攻读博士,并且于29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31岁成为空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外科副主任医师。
在谈及自己的求学之路时,张红超博士曾提到最为骄傲的就是通过不懈努力,以各种渠道和方式吸纳、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培训过程。早在同济医科大学求学期间,他就成功运用了现代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出色验证了血管内皮细胞在心脏手术中起到的保护血液与心扉等重要生命器官的作用,并且以此为依据,在既有的基础上对体外循环条件提出了创造性的新观点。自2000年起,张红超又开始致力于研究重度心衰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的围术期救治工作和技术探索,并且涉及到了肺动脉高压的外科综合性治疗,由他主导探索的《细胞移植结合心肌血运重建治疗心肌梗塞》技术被列为空军重点研究课题,他研究的《肺动脉高压的综合程序化治疗》技术主导目标在于为部分心脏外科治疗的禁区建立全新的规范性治疗手段,解除病患痛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手术成功率。
张红超博士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总结时说过,选择心脏血管外科专业就是选择了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性专业,而在心脏血管外科这个系列中又进一步把高危、高龄、高技术难度的病种做为主要研究方向,就需要谨守医生执业的基本准则,即: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我提高;谦虚谨慎、一丝不苟地面对病情。多年来,他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勇于进取,屹立于国际学术前沿
因为始终保持了不倦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坚信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医疗技能、理性的为人态度才可称为值得患者信赖和以生命托付的合格的心脑血管医生,张红超博士于2005年被选派赴美进修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到美国的第8个月,他就在著名的AJP杂志上发表了专业性学术论文,而且论文质量出色,赢得了美国教授的信任和赞赏。
张红超在美国研读博士后期间,曾参与美国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NIH课题。他没有迷信权威和传统,而是大胆开拓思路,在实际研究中发现了比外国前辈更加先进的说明问题的方法途径,使研究课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张红超还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方面有新发现。
而张红超没有满足于既得的成绩,无论是在学习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中,他都把治疗过程看做一个完整、全面的逻辑推论过程,要求自己在思维和理论认知中突破内科、外科及各个生理系统的界限,对每个学科的进展也都有非常相应的了解,因此即便是面对非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也能够给出清晰的解答或完整的解决方案。
留学的经历、完整而前沿的教育锻炼了张红超开放的思维模式和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力,他对新技术的看法从不盲从,而是本着探索真相的精神不断学习着、奋斗着。凭借着出色的英语交流能力,他不止一次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向前辈的外国专家提出问题,很多甚至是这些专家也难以回答的,但也正是因为此,他勤于思考、不惧权威的精神赢得了诸多国家知名专家教授的赞誉。张红超还是国内最早参与干细胞研究的医生之一,他经过摸索和钻研,自行研制出用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方式保留严重动脉病变患者下肢的方法,并且在多项手术实例中取得成功。
在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张红超博士以大动脉瘤为专长,而大动脉的相关治疗及手术在临床研究上是处于尖端位置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工作,主要研究以基金手段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在科研上属于另一个尖端。
传道授业,秉承医学正道
张红超博士不仅自己保持了勇于探索、打破神秘的研究精神,他也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他经常倡导导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纳米生物技术、生物钟蛋白技术等看似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技术研究,等到大家都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再将之引入到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当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张红超以精湛的医术和指导思想深受学生爱戴,更坚持医者之道,将所有的爱心和责任感倾注在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天职上。他曾在一本专著中指出过:“外科手术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剂良药,合理应用必然除病救人,反之滥用或过度使用则可以杀人。”他将“祛心疾,益心智”当做行医的座右铭,坚持“大爱”是“医道”的核心,多年以来兢兢业业,为患者付出了不计其数的心血。
张红超博士认为,医生的职业不是单纯的经济关系,而需要以爱心、善心作为基础,必须放弃庸俗的价值利益观,把行医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且为之毕生不辞。早在2003年,当SARS病毒肆虐于中华大地之时,他曾经因为坚持在医务工作的前线而不幸感染,在其时病因未明确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同行感染,他在已经严重呼吸衰竭、心肌损伤、频繁水样泄的情况下,坚持自行应用无创呼吸机,尽最大限度不让医护人员进入自己所住病房,还于病痛中总结随访了自己所有接触人群,为研究SARS提供了一条精确的传染链,自行分析提出了“免疫网络空洞学说”,还在住院期间论文就引起了高度关注。为了满足当时的防护需要,张红超还在病床上就反复推敲设计出了黏贴式口罩,病愈出院又义务为一名SARS患者在连续应用呼吸机2个月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和医疗指导。即使在病情危重期间,他仍不忘多次提供自己的血液样本作为科学研究之用,为打败SARS病毒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美国留学期间,张红超主要的学习研究方向为晚期心衰和晚期胸部肿瘤的最新治疗技术、肺移植及冠状动脉搭桥技术训练,回国之后,他将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治疗手段投入到救治祖国的患者当中。他曾多次随“共铸中国心”西部行到边远地区义诊,在此过程中,以高超的技艺和救死扶伤的仁心仁术救治了多位因家贫或其他原因濒临于死亡的患者。2011年,张红超博士因为其仁心仁术被授予“共铸中国心”十大优秀志愿者的光荣称号。
作为医生,张红超博士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外科界领域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但他仍然是年轻的,因为保持了自信、勤奋的进取精神和悲天悯人的医者情怀,他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及不竭的发展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张红超博士还将在医学研究领域里取得更加长足的进展,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