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任重
“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寄宿“湖南屋脊”壶瓶山时写下的诗句赋予了石门更为豪迈的气势。“石门相約天下客,壶瓶泼酒汇蒙泉”则是石门打开山门“南北发展”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以来,石门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发展,坚持“南橘北茶、工农联动”的发展理念,以特色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精心打造“湘鄂西区域重镇”。石门柑橘中外驰名,石门茶叶源远流长,石门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石门的发展日新月异。谈起石门,县长杨琦明充满了对石门崛起的执着与坚定。
橘红茶香摇钱树南北发展构新图
海拔2098米的湖南屋脊壶瓶山像秦岭般横亘在湘鄂交界的石门西北,东南是一望无垠、海拔只有100米的洞庭湖平原。域内崇山峻岭,丘岗纵横,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难进易出,冬无严寒,为石门的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地理气候环境。石门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大力培植支柱产业,精心谋划发展布局,形成了“南乡产好橘、北山出好茶”的特色经济圈。
杨琦明告诉记者,石门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45万亩,形成了10大“万亩柑橘园”和4条“百里柑橘走廊”,年产量45万吨,年产值超过8亿多元。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欧盟、东盟、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到12万吨,贸易量占全国的20%,湖南的80%以上。因此石门摘得“中华名果”、“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称号。为了壮大“石门柑橘”品牌,石门县按照“产业支撑、橘农参与、市场运作、政府指导”的原则,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彭丽媛、阎维文、汤灿等100多位演艺明星来到石门,放歌石门,唱响“橘颂”,演绎了“小县办大节、大节促发展”的石门传奇。
石门茶叶更是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依托“湖南屋脊”层峦叠嶂、云海飘渺、纤尘不染的生态特点,县委县政府引导茶农由单一的绿茶向红茶、有机茶发展,极大提升了石门茶叶的市场竞争实力。香港“恒胜”等一批茶商在石门投资兴建有机茶基地,研制开发了享誉世界的“怡红”品牌。“石门银峰”、“东山秀峰”、“白云银毫”在国内国际多项评比中摘金夺银。茶叶的生态管理模式奠定了石门茶叶的品质基础,种植、培管、加工实施全程监控,杜绝高毒高残农药、化肥、以及化学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广泛使用枯饼、人畜粪等,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又确保了茶叶品质。全县品牌茶叶收入2亿多元,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湖南有机茶第一县”、“全国优质绿茶产业带”、“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等称号。杨琦明透露,雁池乡西山垭村种植茶园2000亩,产值突破250万元,真正实现了吃茶叶饭,穿茶叶衣,用茶叶钱,住茶叶楼,开茶叶车的梦想。
心系民意办实事 精心谋划显智慧
有发展就有挑战。
自2009年开始,石门柑橘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蛆虫”考验。“干脆把橘子树砍了!”橘农的心凉到了冰点。面对漫山遍野的“红灯笼”,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寝食难安,心里像压着一块巨石般沉重。他们急橘农之所急,先后十多次召开柑橘销售会商会,千方百计化解“卖橘难”问题。他们用战略的眼光审视这场危机,巧妙地利用石门柑橘的品牌优势与现代媒体信息网络的有机融合,在政策、财政、科技等多方面对柑橘产业给与扶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逐步形成了石门柑橘的竞争优势。
杨琦明说,柑橘是石门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石门人民的摇钱树,把“黄金果”卖出去,县委县政府责无旁贷。
“车到山前必有路”。石门率先在国家商务部新农村网开通了“湖南石门柑橘网”,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推介会、贸洽会、展销会以及品橘大赛,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国内主流媒体播出“石门柑橘”形象广告。2011年9月,熊大顺、杨琦明等县级主要领导率石门柑橘协会成员赴哈尔滨、长春、西安、南宁、南京、乌鲁木齐等地举办贸洽会。在阿勒泰,他们冒着零下10多度的严寒走访水果客商,推介石门柑橘,现场签約11万吨营销合同,其中5万吨通过新疆销往中亚各国。他们从网络上了解到广西也是一个柑橘种植大省,但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西柑橘一般7月份上市,国庆节前销售已近尾声。10月开摘的石门柑橘正好填补了这一季节空白。智慧的石门人果断出击,迅速组织了广西南宁“石门柑橘品牌推介会”,现场签約近6万吨,还有2万吨通过广西销往东盟各国。
石门县还充分利用石门铁路的资源优势,积极协调车皮调度,为柑橘销售打开绿色通道,节省运费开支600多万元。不仅如此,石门县还在柑橘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大力引进柑橘加工项目和企业,打破制約柑橘销售的瓶颈。上海熙可、浙江天子、德国拜尔、加拿大龙灯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顶尖水果保鲜企业纷纷落户石门,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杭州敦成贸易公司在石门年加工罐头2万吨,盛节节高公司在石门开工建设到投产只用了254天,一个月吞吐柑橘2万余吨。
杨琦明表示,一定要搞好柑橘产销对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柑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柑橘真正成为“黄金果”。
描绘蓝图大手笔山城崛起正当时
石门地处湖南西北,与湖北接壤,地域辽阔狭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杨琦明介绍,石门有不足,但有优势;石门底子薄,但有潜力;石门有挑战,但能做出大文章。
首先,石门县彻底转换思路,更新观念,跳出“国家贫困县”和“山区县”的束缚,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在成功引进中国大唐、华电以后,安徽海螺、香港兆恒、重庆葛洲坝等大型企业纷纷抢滩石门。充分利用石门水资源优势,建设了三江电力、张家渡电站等17个水电项目。利用丰富的地矿资源优势,引进了中美矽砂、浙江巨石集团等一批矿产品开发企业,并与中海油等大型企业达成了开发磷矿资源的协议。杨琦明特别强调了“两个把关”,即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财政增收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效益关”和“环保关”。
为了实现通江达海的梦想,石门县连续5年开展“交通建设年”活动,总投资10多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219公里,100%的乡镇和80%以上的村组通了水泥公路。总投资5亿元的石门火车北站改扩建工程即将竣工,将形成可同时容纳4000名乘客和16对列车、年吞吐货物400万吨的宏大规模。随着宜万铁路开通和石长铁路增建二期工程的建设,焦柳线、石长线、洛湛线在石门形成交汇,石门北站将发挥举足轻重的铁路枢纽作用。
石门县重视城镇就业、城乡低保、农村危房改造、居民安全饮水、廉租房建设、村村通、新能源、农家书屋等39项惠民工作,站在执政为民、构建和谐、履行职能的高度真心办,踏实干,每一项都落到了实处。“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杨琦明说。
石门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品味高。特别是湖南屋脊壶瓶山、千年古刹夹山寺、明镜之湖蒙泉湖,不仅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而且文化底蕴深厚。石门县通过土家文化研究、李自成归宿、杜鹃花会、中日茶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增强旅游的可观赏性。
2011年,石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6·4亿元,增长13·7%;财政总收入8·51亿元,增长25%,并成功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杨琦明告诉记者,今后十年内,石门县将在财税、金融、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享受国家更多的倾斜和支持,石门县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风好正是扬帆时,别有洞天石门开。立在时代的潮头,石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畅想着实现历史新跨越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