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忠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将中学生作文的情感要求列入了课程标准,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刚性要求。为什么这样做?首先是作文的内在要求,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无法打动人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情感作了这样的描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次是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迫切要求,不少中学生因为作文情感缺失,使得写作时没有热情,下笔也不会表达真情。
一、作文情感缺失的表现
1.作文时缺乏积极的写作热情。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作文的消极情绪。不能主动地“用我手,写我心”,不去主动地通过作文吐露心声、反映社会、追逐求真、求美、求善的美好梦想。对老师布置的作文训练往往是被动应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作文时想一点写一点,挤一点冒一点,或是寻找一两篇范作进行“改头换面”“穿靴戴帽”的打造,难以见到积极思维、吐露真情的写作情形。
2.作文中缺少真挚的感情。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所写材料不新颖,表达情感不动人。走老路,走套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思想,重复着别人的思想,从小学到高中写《我的老师》无非是带病工作、雨中补课等等,没有新鲜感,缺乏时代气息。
3.作文中表达情感缺乏规范化。不少学生因为用语欠规范,使得情感难以表达,尤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大量的口语(特殊的口语除外),情感的表达显得随意而难以到位。大家知道,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情感,口头语的表达效果和书面语的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书面语较之口头语来讲,语法要规范得多,表达要准确得多,感染力要强得多。不少学生由于词汇贫乏,缺少积累,表达或词不达意或前后矛盾或歧义纷出。
二、作文情感缺失的成因
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教师的原因
一是教师对每一次作文的训练缺乏专项目标,每一次训练的目标总是面面俱到,要求学生作文能够做到完美无缺,审阅学生作文时总要挑出若干个“不是”,弄得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深不可测”的恐惧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其作文兴趣就会弱化甚至缺失殆尽。
二是教师作文训练时缺乏对学生的鼓励,作文评价时不敢打高分,批语时不去找亮点,评讲时还不时将“差生”的作文“示众”。这些做法都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试想当学生对作文没有任何兴趣时,他的作文又有何真情?又如何能表达真情?
三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情感的激发,作文训练中往往是题目一出,选一两篇范文读一读,不注意引导学生情感思维的触角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有时命题也不考虑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否能有感而发,更谈不上做下水作文,以自己亲身实践,去启迪学生心灵,拓宽他们的视野,诱发他们的情感。
2.来自学生的原因
一是缺少生活体验。“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样要使中学生的作文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其生活体验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中学生目前的生活极为单调,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对自己常见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缺少感动和感激,缺少顿悟和发现,如此,导致了写作材料缺少积累,作文情感缺乏蕴育。
二是缺少阅读的积累。学生只读课本,训练只练课本,考试只考课本的现象依然严重,整个中学时代,学生只读几本教材,无疑显得单调、单一、单薄。
3.来自教育“指挥棒”的原因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即便如此,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教学中对高考“指挥棒”依赖的心理倾向依然非常突出。首先是升学的压力让教师、学生、学校喘不过气来;其次,面对高考,学生在考试学科中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相当普遍,轻视作文的现象就更为严重;再次,高考命题导向上,各省虽然对语文学科的命题作了一些改革,但是在整个语文试卷中,阅读的分值明显高于写作,并且阅读训练容易得分,其成效是显形的;而作文训练是漫长的过程,其成效是隐形的,自然导致了教师、学生重阅读而轻作文。
四、作文情感培养的对策
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唤回学生作文情感的回归,以此为作文教学的切入口,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
1.培养作文兴趣,诱发作文情感。“兴趣对孩子学习的推动作用早已被心理学和无数教育实践所证实,‘感兴趣与‘不感兴趣几乎成了决定孩子某一学科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充分表达的欲望,对作文训练就不会当作任务式的负担,而会将之当作一种“倾吐”的享受。
方法之一:教师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系列目标,每一次作文训练明确告诉学生本次训练要求(目标要求要有系列性,每次训练的目标要有专项性,不宜庞杂),当学生作文接近或达到目标时,教师评判要勇于打高分予以肯定,批改中要善于鼓励,特别是对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要在其“普通”中发现亮点,在平凡中肯定“进步”,充分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能动性,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中坚定作文的信念。
方法之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作文的空间,“通过自由撰写,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社会良知,确立社会责任,从而不断强化作文情感”。一旦有了自己的作文空间,就不会拘泥于教师设置的条条框框,其思维就会向多元发展,学生的情感如骏马在生活的草原上纵横驰骋,他的笔尖就会在生活的沃土里尽情耕耘。作文命题上具备“弹性”,让学生富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我的做法是:一次训练可以有多项命题,让学生任选一题;或是规定中心,让其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或是规定范围,让其有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这样,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内在表达诉求,自由抒写心中的人和事,自由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
方法之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作文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激发作文兴趣、积蓄情感:如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竞赛活动,结合时令开展征文活动、时事评判活动、社会热点的思辩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等,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增加学生作文实践的机会。
2.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体验情感。“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这段话告诉我们:生活才是活生生的语文,要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回归并不断升华,就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有光亮也有暗淡,有谐音也有噪音,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勇于面对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丰富的作文情感。如春天里,把学生带到田间河畔,组织学生在花丛中、柳枝下、春水边进行观察,不时以儿童口吻提问“喳喳的小鸟可能在说什么?”“杨柳为何朝河水点头?”“柳花飞在春风里,为何不肯落到大地上来?”这些提问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被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感奋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异常活跃起来,这时,他们的才思敏捷、想象丰富、创造力特别强,学生在此情景下,对于作文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冲动了。
三是引导学生表达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作文情感。中学生青春年少,阅历有限,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将精华与糟粕兼收并蓄,而要引导他们辩证表达生活,用笔尖弘扬生活的主旋律。例如,当学生看到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用笔痛批贪官时,表达中就有全盘否定之嫌,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繁森、杨善洲等当代人民公仆的英雄事迹,教育他们不要被生活中的“个别”蒙弊全部。总之,只有当学生的作文情感处在健康向上的状态时,才能使其做文和做人达到完美的统一,以“做好人”促进其“写好文”,以“写好文”引导其“做好人”。
3.强化阅读,丰富情感。无论是生活感悟还是语言生成都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只有丰厚的阅读积累,学生面对生活才能触景生情,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所有的经典都缘于一个‘情字,有了真挚的感情,表达才能流淌节奏,流淌出速度和力量”强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体味阅读经典中的“情”,还能学会如何表达“情”。因此,强化阅读,对于丰富中学生的作文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组织学生多读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自然能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四个延伸”:
(1)由章节阅读向整体阅读延伸。如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让其感受作品中的万种风情;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组织阅读《水浒传》,让其知晓侠肝义胆;学习《范进中举》就推荐阅读《儒林外史》让其领略辛辣讽刺的笔法……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在整体阅读中得到滋养。
(2)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课内与课外在材料选择、中心表达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文章,进行“组合”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如学习课文《我的老师》、《背影》、《散步》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我就将大量叙述老师、父亲、母亲等优秀习作印发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吸收课内文本的营养,而且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补充、扩容、深化,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在“组合”阅读中得以蕴育。
(3)由阅读向生活延伸。当学习到《海滨仲夏夜》就要求观察我们当地夏天的美景;当学到《春》就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当学到《生命的意义》就要求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去感受先烈生命的意义等等,让学生的作文情感从阅读向生活“迁移”。
(4)由阅读向写作延伸。如学习《回延安》,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抒写自己回家乡、回母校时与亲人、与老师、与同学重逢的真情实感;学习了《散步》让学生学习该文的表达方式抒写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师生之情,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在笔尖下流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热爱作文中诱发情感,在关注生活中调动情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让作文因情感而灵动飞扬。
(作者单位:如皋市东陈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