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穆
你的书包里装着维生素片,水果味,嘎嘣脆;你从小被大人逼着吃你不爱吃的猪肝,说是里面有种维生素能保护你的视力;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着维生素含量,好像在跟你说,快来吃我吧,我有营养!
维生素(vitamin),又被翻译为“维他命”,顾名思义就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它们是人体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我们对它们的需求真的很少很少,它们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十万分之几,有的甚至只有百万分之几、千万分之几,但是如果缺了它们,我们就真没法活。
维生素是如此重要而我们又如此熟悉的一种东西,可是关于维生素,有多少事情是你还不知道的呢?
唐代神医孙思邈在山中采药的时候,发现山区里很多贫苦百姓患有一种怪病:白天视力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啥也看不清了。于是孙思邈建议这些山民去吃野猪的肝脏,果然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夜盲症治好了。据说,孙思邈依据的是中医“肝开窍于目”的理论,现在我们知道了,山民们患上夜盲症是因为他们缺乏维生素A,而猪肝富含这种维生素。
这大概就叫“歪打正着”。
1886年,荷兰军医艾克曼来到爪哇岛,奉命“缉拿”脚气病的“凶手”。这种病不但给当地人造成灾难,而且还“传染”给了驻扎在这里的荷兰军人。非但如此,连当地的鸡都患上了脚气病。艾克曼就拿一群小鸡来做实验,寻找病因。当时的西方人已经知道,很多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所以艾克曼就很用心很努力地去寻找这种“未知病菌”。可是他用尽了所有办法,就是找不到。正一筹莫展时,那些小鸡的脚气病居然莫名其妙地自己好了。
就在艾克曼搞不清楚这些病小鸡闹的到底是哪样的时候,他的助手向他诉苦说,军队上管粮的人不让他用白米饭喂小鸡,所以他只好用米糠来喂。艾克曼于是推测,脚气病不是某种细菌导致的,而是因为身体里缺少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就藏在米糠里。
10年后,波兰科学家冯克从米糠里提取出一种物质,他把它命名为“维生素”。这就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B1。
如果你留心一下超市里的食品营养标签,经常会发现“维生素A1”,但几乎从来没有什么食品标签上提到其他的维生素A。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会缺乏其他的维生素A?
其实,维生素A分为A1和A2两种,它们的生理功能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维生素A2来源于淡水鱼的肝脏,而且它的利用率很低,换句话说,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一般人们所说的维生素A其实就是维生素A1,它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以及蛋、奶中。
你可能还听说过,胡萝卜里富含维生素A。其实这话说得不完全对,实际上胡萝卜里富含的是胡萝卜素,而胡萝卜素能够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富含胡萝卜素的除了胡萝卜,还有番薯、辣椒、芒果、柿子、南瓜等——发现共同点了吗?它们都是红黄色系的!
想知道你是不是缺维生素A吗?回忆一下:晚上走在马路上,看到迎面汽车灯光照过来时会暂时看不见东西,当汽车开过去,或者你把头转开后,你的视力是不是无法立即恢复?晴朗明亮的白天,你是不是总感到阳光太刺眼,戴上墨镜才觉得舒服?看书、写字、用电脑时,是不是常常感到眼睛干涩疲劳?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是”的话,那你定是缺维生素A。如此,你便要反观自己,你是不是一个不爱吃猪肝、鸡肝或者那些红黄色蔬果的“小盆友”?
维生素B家族是一个大家庭,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等,它们都是推动体内代谢过程的“小帮手”。
喜欢吃素的同学注意啦!一般来说,B族维生素最常见的来源就是粗粮、豆类、薯类和蔬菜,但维生素B12是个“异类”,它必须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得,如果长期不吃任何肉、蛋、奶,身体里就会缺乏维生素B12,从而出现精神不振、抑郁、记忆力下降、麻木、神经质、偏执等症状。所以,某些“养生大师”把“吃素”吹捧到了天上,你可别听他们的。
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那么建议你专门去补充一些维生素B12吧。
有没有觉得饭馆里卖的粥黏稠顺滑,特别好吃,家里煮的粥就很难做出这么好的口感来?它的秘密在于:放一点食用苏打粉。不过,我可不建议你这么做,因为苏打粉的成分是碳酸氢钠,弱碱性,许多维生素——例如维生素B1、B2、叶酸等和它们的好朋友维生素C都很怕碱,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会让它们死无全尸,都被破坏掉啦。
你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玩过“水果忍者”游戏吗?如果你一刀切中了6个柠檬,那么在本局游戏结束后出现的“水果课堂”中,可能会出现这么一条水果小知识:“英国水手曾经因为吃柠檬,而被人们叫做‘柠檬人。”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几大海上强国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在长途跋涉的海上航行中,大批水手死于坏血病。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多吃些柠檬。他的建议被采纳,而被嘲笑为“柠檬人”的英国水手们再也没有得过坏血病。为什么柠檬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当时没人知道,100多年后人们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它富含维生素C,而人体严重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
我们都知道蔬菜、水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其实,动物体内也含有维生素C。不过比较悲催的是,灵长类动物(人类、猩猩、猴子等)无法在自身体内合成维生素C,而大多数动物都能自己合成。
这就给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的因纽特人出了难题:在他们那儿,蔬菜、水果极其稀罕,而肉食经过加热后维生素C也会被破坏,那该如何维持生命呢?因纽特人有办法——吃生肉。
也许你知道因纽特人曾经被称为“爱斯基摩人”,这实际上是印第安人对因纽特人的一种带有贬义的称呼,意思就是“吃生肉的人”。其实这有什么好嘲笑的呢?它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不然换你在那个交通和信息都极不发达的时代去北极生活,你不吃生肉试试!
有两种维生素,一般你不会缺乏:维生素D和维生素E。
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帮助你的骨骼更强壮,但你并不需要去专门吃什么维生素D,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人体内的胆固醇就能转化为维生素D,因此,只要你保持适当的室外活动,而不是终日不见阳光的资深宅一族,一般是不会缺维生素D的。
维生素E容易氧化,在碱性环境下也不稳定,但对酸和热都并不畏惧,由于各种果蔬、肉类、蛋、奶、坚果、植物油中都含有维生素E,而且加热烹饪也并不会令它们受损,所以人们也不容易缺乏维生素E。
大概由于排名靠后,维生素K并不被很多人知道。它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其中K1主要来自于绿色蔬菜和动物肝脏,而我们的身体内就有一个生产维生素K2的“工厂”——在健康人的肠道内,大肠杆菌等细菌为我们合成维生素K2。所以,不要以为细菌都是坏蛋,健康的肠道里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特定细菌才行呢,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帮忙,我们很少缺乏维生素K。
缺乏维生素会生病,那多吃行不行,会不会“过量”呢?
我们得先了解一个常识:所有的维生素,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都是水溶性的,它们直接被肠道吸收,然后被血液运送到身体各处。如果你吃下去的维生素过多,身体也不会吸收,而是随着“嘘嘘”排出体外,所以一般不存在“过量”问题,而是“浪费”问题。不过,负责产生尿液的肾脏对此说法表示不满:让我处理那么多额外的、根本不需要的维生素,我会很累的!
而维生素A、D、E、K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它们会蓄积在人体脂肪内,过量摄入后不容易排出,易造成中毒。维生素A过量的急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嗜睡、呕吐、腹泻等,慢性中毒的症状则为关节肿胀疼痛、皮肤瘙痒、疲劳无力等。过量的维生素D则会造成人体疲倦、血压上升、头晕呕吐、心血管及内脏钙沉积等不良后果——还记得吗,维生素D和维生素E一般人都不会缺乏,干吗还要花钱去买那个罪受?
说来说去,还是那个问题:吃维生素片好吗?
标准答案是:只要你不挑嘴,不偏食,一般都能从饮食中获得身体所需要的全部维生素。人类吃着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蛋奶肉类进化至今,最自然的食谱才是最适合我们的。
当然如果生病了,那就另当别论,医生会告诉你应该补充些什么样的维生素。此外,有时候身体会额外多消耗一些维生素,这时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适量补充,例如心情紧张时,维生素B会大量代谢,所以考试前夕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B,而强烈的日晒会消耗维生素C,去海边游泳归来可以吃一点维生素C片。
如果需要吃维生素片,那么什么时候吃最好呢?就选择你每天最有食欲的那顿饭吧,和饭菜一起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