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翔
[摘要] 由于现代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由此产生了所有者即股东与经营者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对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但是伴随两权分离,股东与经营者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了代理成本的存在。本文试图对西方早期与近代学者在代理成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做文献综述。
[关键词] 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人; 代理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57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0- 0100- 02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透过这种契约关系,委托人授予代理人相当大的自主决策权,而委托人很难监控代理人的活动。因而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会有代理成本的存在。代理成本理论正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产生
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是指由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和监督,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又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概念是由Michael C. Jensen和William H.Meckling(1976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代理过程中,由于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一事实。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① 当管理者尽心工作时,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但仅获取一部分利润;② 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获得全部好处,而仅承担一小部分成本。由此,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故企业的价值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为代理成本。
2西方早期学者与现代学者观点
2.1早期学者
对代理成本理论研究最早的是斯密。他指出“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伴则纯粹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使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事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伙伴那样用意周到是很难做到的。疏忽与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端。唯其如此,凡属从事国外贸易的股份公司,总是竞争不过私人的冒险者。所以,股份公司没有取得专营的特权,成功的固然少,即使取得了专营权,成功的亦不多见。”这是对代理问题最早的陈述。
2.2现代学者
现代学者对于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比较多。
(1) Berle和Means。美国经济学家Berle和Means1932年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指出,在所有权分散和集体行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从理论而非实证的角度看,职业型的公司经理多半是无法控制的代理人。伯利和米恩斯洞悉了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的极大弊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他们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萌芽和发展。
(2) Alchian和Demsetz。1972年,Alchian和Demsetz在《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中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两人提出了“队生产”理论,并认为企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它有3个形成条件:① 有不少于一个人具有共同目标愿望的队员; ② 所有成员协作生产,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③ 团队生产结果具有不可分性,即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无法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算,因而也不可能精确地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因此会产生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riding)行为。为了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就需要有人来专门从事监督工作,而为了监督者积极工作,就应该允许监督者占有剩余权益和拥有修改合约的权利。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
(3) Jensen和Meckling。1976年,Jensen和Meckling的《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标志着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方法的正式定形。他们首先研究了既是百分百持股股东又是管理者的情形,既而和非百分百持股股东的管理者进行对比,发现:只要不是百分百持股的股东就有自利的动机,就会存在代理成本。所以最好的治理机制就是百分百持股股东做管理者。
他们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存在于任何包含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组织和合作努力中。如果委托代理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经理人员被认为是决策或控制的代理人,而所有者则被认为是风险承担者。由此而造成的代理成本包括:① 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成本; ② 代理人的自我约束成本; ③ 剩余损失(最优决策—现在的决策)——即由代理人的决策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之间的差异而使委托人承受的利益损失,也可能是由于完全执行合约的成本超过收益而引起的。
(4) Michael C.Jensen: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Michael C.Jensen于1986年在《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公司融资与接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自由现金流的概念,透过自由现金流去研究代理成本。提出了代理成本中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Jensen认为自由现金流量的减少有利于减少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的现金在支付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如果公司要使其价值最大,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给股东,但此举会削弱经理人的权力,同时再度进行投资计划所需的资金,将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而受到监控,由此降低代理成本。
除了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外,Jensen还认为适度的债权由于必须在未来支付现金,比经理人答应现金股利发放来得有效,而更易降低代理成本。他还强调对那些已面临低度成长而规模逐渐缩小,但仍有大量现金流量产生的公司,控制其财务上的资本结构是重要的。此时购并的含义是公司借购并活动,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可减少代理成本,增加公司价值。
(5) Fama和Holmstrom。Fama于1980年认为存在于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会因为管理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关注而得到缓解,管理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关注来源于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它决定了管理者能够获得的外部就业机会;另一个是公司内部市场,他决定了管理者职位的升迁以及升迁的速度。从公司治理外部约束机制的角度,其中第一种市场反映了这种机制的存在,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如果他在一个公司中的经营绩效较差,那么他的价值的市场反映必然较低,或者获得新的工作职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管理者必须代表公司所有者利益而努力工作。
Holmstrm(1982)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以说明管理者对职业生涯的关注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激励作用,但是他证明,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年份里,这种激励作用较大,管理者会努力工作,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年份里,这种激励作用会减小。
(6) Fama和Jensen。1983年Fama和Jensen认为,公司代理问题可由适当的组织程序来解决。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决策的拟定和执行是经营者的职权,而决策的评估和控制由所有者管理,这种互相分离的内部机制设计可解决代理问题。而购并则提供了解决代理问题的一个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代理人有代理问题产生时,通过收购股票获得控制权,可减少代理问题的产生。
(7) Rfar: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法金融学派的La Porta等在2000年《全球的代理问题和股利政策》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结果模型和替代模型,分析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结果模型认为在高保护国家,代理成本较小,支付高股利;替代模型认为在高保护模型,因为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代理成本较小,支付较少的股利。
3结语
委托代理关系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契约关系,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会有代理成本的存在。从而将委托代理成本最小化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上文对西方学者对代理成本理论的大量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内部代理成本,即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博弈到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到外部代理成本,即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我们应该从中借鉴寻找到适合我们国家公司治理的机制,加强我国企业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1] Armen A Alchian,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5):777-795.
[2] S J Grossman,O D Hart. Takeover Bids,the Free Rider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11):42-64.
[3] Michael C Jensen,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4):305-360.
[4] Michael C Jensen.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2):323-329.
[5] Florencio López de Silanes,Robert Vishny,Anerei Shleifer,et al. Agency Problems and Dividend Policies Around the World[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60(1):1-33.
[6] 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16):386-405.
[7] 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批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
[8] 金晶,王颖.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6).
[9] 闫冰.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综述[J]. 当代经济科学,2006(6):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