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工商大学党委
北京工商大学是由原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原北京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市属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和行业的战略需求,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总揽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党建,以党建促发展。学校党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和改善民生,注意发扬民主,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学校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始终注意加强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坚强核心,校党委始终把学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校党委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治校理教能力
近年来,学校党委班子把方向、谋大事、促发展,在强化班子责任意识、提升整体领导水平方面下功夫。校党委通过校领导班子务虚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中层干部会议等形式交流探讨,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治校理教能力;通过贯彻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机制和程序凝聚集体智慧;通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高瞻远瞩,规划学校长远发展
校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学校改革及事业发展方向、大局。考虑到学校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又曾是行业中有影响的高校,特别是有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学校完全具备转型发展的条件。在办学定位上,学校既尊重历史、依托传统和优势,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国家意志、行业发展和首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置身于“融入首都、服务行业、面向全国”的大格局、大战略中,进一步明确了“两个面向和两个特色”的办学定位,即面向区域、面向行业;坚持商科和食品学科办学特色。
2009年,学校在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2011年,《北京工商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再一次明确学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到2020年建立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2030年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
学校党委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秉承“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教育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按照“稳定规模、提升质量、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改革开放、加快转型”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更加注重特色发展上来,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正是由于学校党委的高瞻远瞩,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战略,学校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3.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管理创新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学校在2011年初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是一种理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目前,各部门都积极贯彻落实学校这一管理理念,管理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近年来,校党委以党建创新为引领和保障,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抓住学科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涉及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思路举措创新。
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学校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4.培育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
学校党委认识到,一所大学,一定要有精神文化。学校在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认真总结60年的办学历史,继承优良传统,融合时代精神,培育学校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
2010年4月,学校正式启用学校标识系统,同年6月,校史馆建成,全面反映学校60年成就的画册、校志和校友风采录也同期出版。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以举办大型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十分注重发挥先进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倡导校园正气,培育大学精神。2009年,孙宝国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及时展开宣传报道、学习孙宝国教授的活动。孙宝国院士的事迹在校园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校党委始终情系师生员工、关注和改善民生,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努力构建和谐校园。5年来,学校下大力气攻坚克难,做好了教职工关注的房产证办理、教师办公条件改善、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等工作,这些实事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实施,学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的快速发展也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有序且富有人性化的环境,真正实现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强化内涵建设
学校抓住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加快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学校构建学科发展战略,精心设计学科建设蓝图。在充分考虑学校定位、资源、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遵循“传承历史,发展特色”的建设战略,重点发展以商科和食品学科为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拓展工商融合的新兴学科,关注并加快发展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
学校以优化学科结构为依据,于2008年和2011年两次调整合并相关院(系),将原有的17个院(系、部)调整为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基本实现了学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过院系调整,优化了学科资源配置,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为优势学科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学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至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由5个增至16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8个。
2.创新科研管理,激发科研潜力
教学研究型大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校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考核办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用于科研奖励。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科研项目和经费较快增长。
近年来,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大幅增加,科研经费总额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科研经费仅为4,595.86万元, 2010年便突破亿元,2011年达到1.3212亿元。2007年,学校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总数只有4项, 201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23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学校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优势学科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力度。例如,在研究成果应用方面,孙宝国院士在香精香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转让全国几十家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科研工作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扩大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转型。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校党委认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靠人才,坚持人才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采取多种方式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一是大力引进优秀拔尖人才。5年来,学校先后引进优秀专家学者9名;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采用双聘方式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大胆改革新教师引进办法,5年来共引进171名国内外著名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目前,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含双聘院士2名),全国优秀教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
二是大力加强对师资队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学校开展了多层次、大规模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大了境外培训力度。5年来,学校共投入培训经费1,138.2万元,其中境外培训经费889万元;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类培训达2,778人次,其中国内2,605人次,国外各类培训173人次。
三是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潜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奖励政策,逐步形成竞争机制。
校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断探索改进中层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环节上加大工作力度。另外,学校还高度重视管理、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培训提高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和教辅的整体素质,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4.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拓展学生社会实践领域,增强服务社会和自我教育功能。学校连续5年获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7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8年获北京高校奥运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获得北京市2009年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2011年开始,学校全力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已经在7个专业推行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决定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所有专业范围内,推行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2011年、2012年学校开展了教学优秀奖评选工作,进一步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形成了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学校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完善研究生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有关制度,建立了以“硕士学位论文末位监控”为核心的学位论文全流程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改善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外友好学校的紧密联系,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5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52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出国培训规模日益扩大,学生出国留学或进行短期培训的模式日益丰富。
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5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类艺体比赛、学科竞赛中获得包括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作品银奖、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机器人足球赛全国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75项;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6.13%,连续多年居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之上。
5.加强校园与支撑条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与支撑条件建设,明确阜成路校区和良乡校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良乡校区生活区回购和校区建设工作,加大阜成路校区的改造力度,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加大教学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科研及办公条件全面改善,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仅“十一五”期间,学校专项资金投入7.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项目投入占70%以上。教学科研设备资产总价值由1.2亿元增加到6.1亿元。中外文纸本藏书由101万册增加到150万册,新增86万册电子图书,引进中外各类型数据库资源51个,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2007年,学校文科实践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园网已建成覆盖教学区、办公区、家属区和学生公寓的有线网络和覆盖教学区的无线网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学校的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广大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奋发向上、和谐包容、锐意进取、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食品学院李秀婷教授对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感慨道:“北京工商大学至今已走过62年的办学历程,无论是她深厚的历史积淀,还是她现今的快速发展,都令我们这些北工商人引以为傲。每一位亲身经历学校发展过程的教师都深刻地体味到学校转型发展所经历的努力、阵痛和喜悦,相信北工商能早日跻身于我国强校之列”。
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成绩属于过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面对新的机遇挑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事业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振兴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执笔:施 枫)
[责任编辑: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