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素科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用爱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爱心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的渗透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学生的心,使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受着情感的滋润,给学生以爱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爱意的融合,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一、贴“心”评语——一些往事难以忘怀
妈妈叫舅舅拿钱让我上学,舅舅说好,可舅妈抢过话筒说:“姐,也不是我说你们,儿女是你们的,过年没回来也就算了,竟然连学费都没有,你们在外面做什么事!你不体谅你哥哥的辛苦,也想想爸妈的操劳。钱,我是不会给的,你们实在是无药可救……”我知道我该回去了,我又给他们带来难处了。开学已经两天了,我坐在回去的列车上,当列车进入山洞又驶向光明的那一刻,我决定了,我放弃了。但我知道不久的将来,我会为我的选择而后悔的。第二天起床,爷爷对我说别担心,奶奶已经去借钱了,事情会解决的。如果父母能像爷爷奶奶那样关心我们就好了。几天后,我还是回到了充满书香的学校。看到一些能读书却没心读,在学校浪费光阴的人,我感到老天对我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我给写作者的回复是:“很多人会因经济困难愁读书,但同样很多家庭都想千方百计坚持读书,只要能顶住暂时的困难,忍住眼前的羞涩,认真学习就能考上大学。要更争气,更有骨气,要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并邀她“有空可到老师家来看看,看有没你喜欢看的书。”并写上我的电话号码。
第二周的随笔,她又写道:姑姑低沉地说:“我劝你啊,还是去打工挣钱算了,找个好老公嫁了吧。这样家里也不会那么困难,你也可以过些好日子。”姑姑“善良”的劝告,但却如一把锐剑穿过我的心脏,好痛,好痛。那晚夹杂着寒意的春雨好像在为我伤心哭泣,我的心里真的好混乱,好难过。我想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发泄内心深藏的忧郁,可是我怕,我不敢。也许我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吧,我想起了老师您给我的鼓励,我想听到你那爽朗的笑声,想从您的声音中索取些什么。我打了这个电话,响了好久却没人接听,我非常失望。而想不到,老师您竟然回电话了,我真的好高兴,至于您邀我去你家的时候,我又犹豫,老师会喜欢我这个忧郁的人吗?无论如何,我都很感谢老师,在我伤心的时候响起了你的笑声,热情地邀我去你家做客。我心情这么低落,怎么能带到老师家去呢,我犹豫着。但放下电话后,我的心却轻松多了。
我读后感到很欣慰,给她的评语是:“你是个懂事的好女孩,背负着这么大的压力,仍然能够坚持学习,直面生活。老师家随时都欢迎你来玩。”这样一来二往,先是在每周随笔上交谈,后来和她直接交谈,真诚对待,不断地开导她,鼓励她,和她交朋友,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每隔几周就会主动到我家里来玩。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优秀。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高中学生随笔是教师了解学生情感的最直接的切入口。从高中第一周起,我就对学生作出要求:每周一篇随笔,不限字数,但写随笔不能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尽情倾吐。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做评价,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为应付老师而写的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随笔的内容涉及很广,如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从随笔中获知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在随笔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他们交朋友。
二、桌上谈“情”——一些故事涛声依旧
一位开餐馆的朋友跟我讲,有天晚上有两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去他的餐馆吃饭,上好菜后,看见其中一位从书包里拿出四瓶啤酒,他们边喝酒边互相诉苦,原来这两人都是期中考试没考好,不敢向家长汇报成绩,但是学校又准备开家长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自己学习也很认真,但无奈的是往往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担心会考不上大学。因此在餐馆里倾吐心中的苦恼,借酒浇愁。我的朋友看了,猜想他们是初次尝试喝酒,便走过去提出用两个菜跟他们换两瓶酒。这样做是不想让他们稚嫩的身体受到酒精的折磨。
朋友的话至今萦绕在我耳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阶段,高中阶段尤其明显。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的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执教《项脊轩志》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健康的思想品德。
三、谈“情”说“爱”——一些话题正大光明
早在刚出来工作时,就听同事说,前几年有位刚参加工作的新班主任就跟学生大讲特讲大学谈恋爱的自由,把大学里谈恋爱描绘得天花乱坠,学生对此更加神往好奇,结果她班的学生高一就出现了好几对谈恋爱的。同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恋爱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万一引导不好,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最好就是不去触碰这个敏感话题。”我听了被吓一跳,从此不敢轻易和学生提此话题,生怕弄巧成拙。但高中语文教材中却有不少涉及爱情的作品,如《关雎》《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面对这类课文,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对这个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种回避的做法,反而加深了学生对爱情的兴趣,去涉足并尝试它。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所以更应该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正确的引导。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视爱情问题为禁区,不应回避爱情这个话题。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组织展开关于早恋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申明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需要“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他们对爱情更加充满了渴望。教师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学生早恋。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惟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语文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态度倾向和正确价值观赖以形成的重要阵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恰当的方法,必能使情感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源市源城区东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