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策
不知不觉中,摄影家大PK活动已经搞了三年多了,而且从开始时的一对一PK,变成了多人PK。关于PK活动,在刚开始的时候,摄影界其实是有争议的。有些人对它不了解,以为是流于游戏,是故弄玄虚,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对PK活动的不了解,其实这是个非常有创意的活动。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讲,一个摄影师拍了一辈子了,也可能他会成为一个很伟大的摄影师,也可能他走了弯路了,费了很大劲,结果一事无成……走弯路的不成功摄影师—付出的努力未必就比成功的摄影师少,甚至会比他付出的更大,但却没有效果。路走错了,这才是最悲剧的事。
摄影师靠什么来调整自己的路径呢?当然要靠一些理论家和评论家来给他纠正。可是评论家写得再好,也是有局限的,因为摄影家和评论家不是面对面的,是靠文字沟通的,肯定会有误读。而且评论家也未必说的都对,那只是一家之言。而PK活动却给摄影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那么多搞理论搞评论的人,聚在一起给他集体号脉。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对于摄影家而言,是终身受益的。这是从摄影家方面来讲。从研究者来讲,摄影理论哪怕是在西方,也远远没有文学理论发达。除了图像文本更复杂、更难研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的摄影家和批评家,理论和学术的背景都比较差,只能谈些拍摄经验;而那些大学者又都不懂摄影,像罗兰·巴特,虽然符号学的造诣世界一流,但却不懂摄影实践,所以只能研究图像的解读方法,而无法就摄影的发生学过程展开研究。摄影的特点恰恰在过程中,和文学完全不一样,也跟绘画以及其他艺术门类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拍摄的过程本身已经决定了结果。
在响沙湾的中外摄影家大PK时,见过贝瑞拍摄,是那种很严谨的马格南风格。何经泰没见过,这次看了他长安的PK作品,发现竟然是借鉴了连环画风格的卡通式影像。先说贝瑞的长安PK作品,发现就影像而言,比他在响沙湾PK时的片子要好。贝瑞在响沙湾时,片子很严谨很规范,但也可能是受当地环境的限制,他发挥得并不充分也不尽兴。不过从中也能看得出他的视觉素养,比如拍舞台的,以及拍沙漠里表演的那些照片,都让人过目难忘……可以说,贝瑞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沉着,敏锐而有法度,手里的相机就像法国电影里的那杆“老枪”……而他这次在长安拍摄的片子,则比在响沙湾时轻松了许多,画面更灵动,视角也更有想象力。像那些拍音乐会的照片,有一张的前景是个席地而坐的小女孩,与背景的演奏者构成了非常好的视觉关系,而且同时也很好地交代了现场……另一张是演奏者的近景特写,画面里演奏者的赤脚很显眼,也很特别,传达出了这种乡镇音乐会的乡土气和民间性……而拍街上玩篮球的男孩的照片,巧妙地利用街头的塑像与真人形成了相映成趣的视觉关系。拍老年人锻炼的照片也非常精彩,尤其是那张形态各异的做体操的照片,有着很强的视觉张力。最精彩的是那张在公园里做俯卧撑的照片,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社会景观大片。还有那幅闹市里打坐运气的照片,竟然拍到了非常难得一遇的一刻……总之,他的这次拍摄可谓是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在所有选手中也不愧为佼佼者。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作为一组报道性摄影,贝瑞这次却没有任何采访性的背景资料及文字说明,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长安PK的作品,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照片拍摄于何处。是因为语言障碍沟通不畅,还是时间太紧来不及做足功课?但无论如何,作为报道摄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再说何经泰,初看他的这组照片,确实迥异于主流的报道摄影模式,但作为报道摄影的功能性却仍然是相对完整的。他的作品不是以单幅组合而成的,而是由两张联为一体,再经组合而成的。作为单幅照片,其实就是环境肖像、街拍以及景观、小品之类……按照隐喻或讽喻的关系加以组合,再把人们的梦想抑或欲望,戏拟连环画和卡通的形式,PS进影像之中……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大众文化元素。
何经泰的这组作品,就单幅而言,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其亮点在于独特的组合方式。何先生没有像传统报道摄影那样,以事件进展的线性关系,或散点式的并置关系去组织照片的组合形式;而是吸收了当代影像中的拼接方式,把梦想与现实(讽喻),以及现实与梦想(隐喻)之间的喻说关系作为纽带,形成了一种很轻松很独特的卡通效果。当然,这组照片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由此可以管窥世俗社会的欲望图表,并引发这样的思考:人的原始欲望是如何被塑造的?中国特色的商品社会在对欲望的塑造上,又有哪些“特色”?
当然,何先生这种有趣的报道方式,并非传统报道摄影的正途,也非新媒体时代多媒体报道作品的走向,可以说只是一种别出心裁……
就拍摄功底而言,贝瑞无疑是个高手。但相关文字资料的阙如,则不能不说是个莫大的遗憾。何经泰的报道形式另类,但所传达的社会信息却是意味深长的,不仅不比传统的报道方式逊色,甚至还有其特有的优长,正所谓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