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架坡,大隐于市的艺术古巷

2012-04-29 15:23李婷
大武汉 2012年10期
关键词:武昌华中涂鸦

李婷

沿昙华林而行,穿过云架桥,看到一个名为“鼓架坡”的街道牌,这一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从棋盘街始,到马家巷终,细细品赏,短短几百米间,既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历史,华中大学老教授的旧宅,沧海桑田的半园,还有现代先锋的涂鸦。

在这里,艺术与古朴并存,既有20世纪初的文化遗迹,挥散着百年翰墨书香;也有年轻新锐的艺术冲击,流光溢彩个性张扬。百年的老巷,曾经历史的硝烟散尽,如今在市井烟火中,被涂下浓墨重彩,焕发着新生,风华不落。

“架战鼓于山坡”得名

在昙华林片区,总能看到一些诗情画意的名字,胭脂路、云架桥、楚材巷……这些名字,在百年沧桑的发酵中,独具韵味。鼓架坡,这个名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时期,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的大战中。

那时,朱陈两军在长江流域交战正酣,结果陈友谅在鄱阳湖中间不幸身亡。其次子陈理返回武昌,自立为帝,并定都武昌。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军征伐武昌,屡攻陈理据守的蛇山未果。朱元璋便组织数百敢死队,架战鼓于此山坡,鸣金击鼓向蛇山发起猛攻,一举夺占蛇山,陈理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请降。因朱元璋率将士在此击鼓督战建功,此坡即以“鼓架”得名。到了清代,这里人烟开始密集起来,成为老百姓居住集散之地,仍沿袭“鼓架坡”之称,并从此作为巷名流传下来,一直延续到700年后的今天。

大院深幽的学院风

鼓架坡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幽静,毗邻司门口和粮道街等闹市区,却是另外一种姿态,大隐于市,好像一位享受闲适生活的老者。在由棋盘街进入鼓架坡的路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葱郁院落,在茂密的植被覆盖下,三栋异域风情建筑掩映。外墙上“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铭牌,诉说着它曾经的历史,三栋分别为鼓架坡59号、60号和61号,始建于1903年,这三栋楼为原私立文华大学教师寓所,59号楼更是物理学家、华中大学代理校长卞彭教授故宅。

仔细打量这3栋百年老楼,皆为两层结构,风格迥异。鼓架坡60号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大门前有一个伸出的门廊,支撑门廊的两根多立克式立柱,百年后依然显得很精致。屋顶上一只巨大的烟囱,似乎也彰显当时居住环境的优越。这栋曾经只住两位教授的住宅,目前住着4户人家,虽然外表略显破败,但望向里面,全木质的楼梯和地板依然可见当时的考究,当时教授地位之高,从中也可见一斑。

61号楼与60号楼相比,体量稍小,尖尖的屋顶,看起来非常活泼。只是在后人的加盖下,有点失去了原貌。59号楼是华中大学代理校长卞彭教授的故宅。这栋房子,极尽北欧田园风格,大坡顶加上一段圆弧型的墙,简约而和谐,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卞彭是李鸿章的外孙,也是著名物理学家,在华大是一位有口皆碑的人物。1926年就开始在华中大学任职,其后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就读研究生,学成之后再度回到华中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并任代理系主任,1945年出任私立华中大学校长。眼前这栋楼,就是卞彭出任华中大学校长期间居住过的。岁月更迭,原主人已经不在,只有两位闲适的中年人,气定神闲地下着象棋,在这栋走过百年的房子门前,进行着自己的酣战。

半园里老去的风华

鼓架坡还有一栋十分具有重量级的民居,就是位于鼓架坡27号的半园。半园建于1928年,是清末夏口(汉口)厅最后一任厅长胡贽的旧宅。由于岁月的洗礼和几经改建,如今,半园真正能称得上是“原装正品”,就只剩下大门和门前的一面墙。

院落里面早已面目全非,由私家宅邸变成一个大杂院,很难看出往日的风华。门口尚存一对石墩,据说是以前承立柱所用,只不过,现在用途已变成石凳,表面被磨得泛起油光。有孩童坐在门口的石墩,摇着蒲扇,听爹爹婆婆讲这座府第的故事。虽然半园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半园,不过,半园最精髓的部分,现在得以保存。那就是门楣上方石刻的牌匾,落款是有着“翰林将军”之称的民国元老,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谭被称之为“民国颜体第一人”,书法功底了得,是晚清的进士。当时人们都以得到他的只字片纸为荣,可见他的书法的受欢迎程度。

“半园”是谭延闿为胡贽新宅所题,也是湖北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幅谭延闿的字,所以十分珍贵。虽然字在80多年的风雨冲刷下,已有所磨损,但依然刚劲有力、气势磅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半园”题字的下方,还写着四个鲜黄的大字“向阳院好”,这四个字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当年一部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风靡全国,也滋生了无数的向阳院。那时,整个城市基本上由大片大片的平房组成,住宅多数属于组织上分配,同一个单位的职工聚居在同一片区域内,形成的住宅区一律叫做“向阳院”。

而在大门一侧的院墙砖上,也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在其中一块文字较为清晰的砖上,写有“武昌府通判孙廷华承造,窑户张斧甫”。经查阅有关资料才发现,这并不是普通的砖块,而是武昌城的城墙砖。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昌,为了方便战争的需要,城墙被拆除。而当时武昌地区的居民,纷纷捡拾弃置的城墙砖拿回去盖房,半园的墙砖也因得于此。半园本身就深深烙有时代的印记,它就像一本日记一样,记录着城市的变迁。

涂鸦,给老街上新彩妆

远去了刀光剑影,也黯淡了翰墨书香,如今的鼓架坡,给人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一条街的涂鸦了。在武汉,能看到涂鸦的地方很多,但是,却很少有一条街满满地被涂鸦所覆盖。百年的老街,被涂鸦换上了新装,显得格外年轻而具有艺术感。

居住在鼓架坡的王婆婆称,这些涂鸦大多是附近美院师生的“杰作”。而最早在这涂鸦的一群年轻人是湖北美术学院的Venus CREW团队,团队成员之一穆彪说,2004年他们团队5人一起,花了7、8个小时,在墙上画各种主题的涂鸦。当时,周边的爹爹婆婆看到这些画,还不让他们画,说这是乱涂乱画不美观。后来,受他们的影响,爹爹婆婆们都知道这叫“涂鸦”,还会称赞画得好看。从此,就引领了这片区域涂鸦风气的兴起,一波又一波的年轻涂鸦团队都会来此创作,墙面也被一层一层的作品覆盖。

在老居民眼里,这些青春前卫的艺术图案,虽然不能理解其中的艺术含义,但是每天出进家门都可以看到,时间久了仿佛就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初来者眼里,500米的长街全部被涂鸦所覆盖,也蔚为壮观。从棋盘街走进去,到马家巷为止。除了墙壁以外,连路牌和垃圾桶上也布满了涂鸦。百年的老巷,通过这艺术化的呈现,又焕发着新生,已远去的灰暗记忆又被这流光溢彩给带了回来。

这些涂鸦,一头牵着古老的历史,一头连着生活的市井。三五老人,趁着早上的好辰光坐在一起,择菜,闲话家常。偶尔面对一些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被拉去当当模特也笑呵呵,十分乐意。蹒跚学步的小孩,也在这条涂鸦街里被大人带着走来走去,那鲜艳的颜色,估计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初印象。

古老的街道就是一块大幕,涂鸦把这块大幕画上鲜艳的背景。生活在鼓架坡的居民,每天在这背景下演绎着不一样的故事。历史、市井和艺术在这里达到了最好的共生,谱写着老街的新情怀。

猜你喜欢
武昌华中涂鸦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创意涂鸦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创意涂鸦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童迷黑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