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行道树是怎样炼成的

2012-04-29 15:23钟洲
大武汉 2012年10期
关键词:法桐水杉汉口

钟洲

消失的意杨

从去年入冬以来,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武汉一些马路旁边的大树都被陆续锯掉,茂盛的枝叶不再,只剩下了光秃秃的低矮树干。有网友曾在网上质疑:“这种砍伐是否太可惜了?”对此,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树木生态研究中心主任丁昭全回答道,被砍伐的都是不得不更换的意杨。

曾作为江城骨干行道树之一的意杨,今年内将基本退出武汉市中心城区道路。此次被更换的意杨共有1300多颗,树龄大多有二、三十年。更换后,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只剩武昌和平大道、徐东大道和汉口沿江大道还有少量树龄10年左右的意杨,总量不过百棵。被更换的地方将被法桐、樟树等其他树种取代。

据丁昭全介绍,意杨的缺点比较清楚,主要是寿命短,大多只有30-40年;枝条易脆,容易砸到过往行人和车辆;同时它的根系较浅,易对道路产生破坏。

从这些缺点来看,人们无需为被砍去的意杨惋惜,它的更换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但是也由此带来另外一个疑问: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意杨作为行道树种?

“意杨是当时的环境下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丁昭全解释说。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武汉市园林系统工作的他,正好赶上了武汉市“快速建绿”的一个时期。那时,武汉市在行道树上倾向于选择意杨。这种树木的生长速度快,维护成本较低,同时价格便宜,

符合当初在经费较少条件下快速建绿的要求。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武汉共栽种意杨1.9万多株。

江城行道树变迁

意杨的栽与伐只是武汉市在行道树选择上的一个剪影,历史上武汉市的行道树发展经过了多个时期。

据记载,武汉三镇道旁植树始于古驿道,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兵部尚书熊廷弼被黜职返江夏(今武昌)闲居时,曾主持修建江夏经纸坊至山坡驿道(今武咸公路)30里,道旁植引路松,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武汉最早的行道树。

到了清末民初,汉口租界地区内大多栽有行道树,树种多为法桐。民国年间,汉口解放大道不仅栽有行道树,而且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有草地栏。1930年,汉口46条大小街、路有行道树6 081株。1938年武汉沦陷后,行道树被日军破坏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汉口市政府举行第一次植树,在汉口多条主干道上大规模植树,但成活无几。到了1949年武汉解放时,汉口和武昌的残存行道树仅有1827株。

解放后,武汉市全市区内的行道树有了更大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植树造林以普遍绿化为主,每年发动数千至数万人次,在凡能植树造林的地方都种起树来,栽植各种树苗几十万株至数百万株。当时,全市90%的行道树被法梧、加杨、枫杨三种树木占据。

法梧的沉浮

在建国初期盛行武汉的三种行道树中,如今只有法梧仍然在普遍使用。加杨、枫杨后来被生长速度更快、抗性更强的意杨替代,而意杨如今也彻底退出武汉市行道树的舞台。

不过,法梧能够从百年前开始就一直成为武汉市的主要行道树,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

在世界园林界,法梧享有“行道树之王”的美誉。“法桐非常适合做行道树,它是难得的寿命可达上百年的速生树木,同时遮荫效果很好。”丁昭全说,“最大的缺点就是飞絮较多,不过也可以通过嫁接来缓解。”所以法桐不仅是武汉,也是国内众多城市行道树的首选,以长江流域为中轴,北到石家庄,南到湖南郴州,西到成都,东到上海、南京,都热衷种植法桐。由于法桐树苗紧俏,武汉还曾经到法桐种植经验丰富的南京购买树种。

但正如丁昭全所言,法桐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每到春季,满城飞絮的法桐总会引来一些反对的声音。它的飞絮会让一些皮肤敏感的人产生过敏,吸入鼻腔后还会刺激黏膜引起呼吸不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武汉市倾向于重视法桐的缺点,从而掀起了一阵砍伐法桐热潮。在汉口沿江大道、解放大道、东湖路及青山和平大道、冶金大道等地,一批老法桐在道路施工时被连根拔除,取而代之的是樟树、广玉兰等四季常绿的树苗,或者种灌木、草皮。这股砍伐之风也一度引起了一些老园林工作者的反对。

幸运的是,2000年以后武汉市又开始大规模种植法桐。据2009年武汉市的一项官方数据表明,全市共有29万株行道树,其中90%是法桐和樟树。

不为人熟知的市树

很多人在谈到武汉市的行道树时,会有一些小抱怨:缺乏代表性的树种。人们在谈到南京会想到梧桐,谈到广州会想起榕树,谈到海口会想起椰树,但谈到武汉时似乎并没有让人立刻联想到的树种。

对此,丁昭全的回答不无道理。他说,以树木做代表的城市名片,其实是和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关的。武汉在地理上属于一个过渡地带,不南不北,难以找到代表性很强的树木,所以这也决定武汉市在行道树的选择上是多样性的。

“武汉市也有自己的市树——水杉,只是现在比较少用来做行道树。”丁昭全说。对于大多数武汉人来说,可能并不知道武汉市还有自己的市树。事实上,水杉的确是一种专属湖北地区的稀有物种。

1941年,当时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于铎在去重庆的路上,途经湖北省利川市时首次发现了水杉。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只有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才保留有全球剩下的少数水杉。因此,水杉也有植物界的“活化石”之称。

1983年,水杉在与银杏、樟树、法桐的竞争中,被选为武汉市的市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杉和池杉、梧桐,还曾是武汉市行道树的三个主要树种之一。

水杉虽然品种珍贵,但作为行道树时缺点也比较明显:遮荫效果一般。它的树冠很小,生长比较缓慢,单排种植难以形成遮荫和景观效果。所以武汉市的水杉树大多分布在郊区,部分集中在东湖边,中心城区只有和平大道、友谊大道、常青路等少量地方栽种水杉。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水杉不宜做行道树,而更适宜成片种植在公园、游园、街头小空地等。

不过近年来,武汉市也在一些主干道比如友谊大道栽种了大量水杉。通过适当规划让水杉更亲近市民,让市树“名副其实”, 也成了武汉市园林规划的要点。

3年成型,7年遮荫

对于城市而言,行道树的功能甚多,例如遮挡烈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少噪音等。在丁昭全看来,就夏季炎热的武汉来说,行道树遮荫效果的好与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武汉市在行道树的选择上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最初的以“速生树木”为主,到现在的以“快慢结合”为主,生长速度快的法桐、和生长速度慢的樟树、栾树、银杏被确定为全市的主要行道树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不错的遮荫效果。

严格来说,好的遮荫效果是指在正常主干道(例如解放公园路)中间都几乎晒不到太阳。“这个时间依不同树木而定。以生长速度较快的法桐为例,乐观估计一般要3-5年成型,7-8年才能有好的遮荫效果。”丁昭全说,“像樟树,银杏这样的慢生树种时间更长。”

只有当我们在炎炎夏日漫步在晒不到太阳的林荫大道上时,才更能体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或许,只有更真切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每栽下一课树,以及每砍掉一棵树时,才会有更科学的思考和更谨慎的对待。

猜你喜欢
法桐水杉汉口
水杉林餐厅
想象力
《汉口北》
敬仰一棵法桐
敬仰一棵法桐
成龄法桐整形修剪的几点看法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第九届法桐节山东济宁开幕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水杉母树林营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