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的小诀窍

2012-04-29 00:44李仰臣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灵光乡间小路

李仰臣

学写诗歌,不是有感而发就能写好,还要学会捕捉诗意的灵光。那么该如何捕捉诗意的灵光,把诗歌写得灵动而又耐人寻味呢?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三点,即大胆想象、化虚为实、锤炼语言。

一、大胆想象,让想象营造诗意。

诗意离不开想象,要调动丰富的想象,从不同角度刻画要表现的事物。且看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把短短的一条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诗人把“巷子”走成“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看,作者用充满创造性的想象把“醉汉”思念家乡的意境塑造得真实而让人感动。

二、化虚为实,让形象表现诗意。

艾青在《诗论》中说:“诗要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原本感觉不到的东西能被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知道它的温度和硬度。”抽象的东西即“虚”,能感觉到、看得见、闻得着的东西即“实”。诗歌用形象说话,而形象的获得寄托在具体的“物”上,用“物”表现情感,这就需要化虚为实,也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

比如“愁”,看不见,摸不着,能真切地感受到,却难以向别人描述。直接说“我愁死了,太难过了”,别人未必能理解,还以为你“为赋新词强说愁”呢!如何将心中的愁绪具体地表达出来呢?请看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妙表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愁呢?诗人不明说,而是借实物来表达:我的愁和那春水一样,滔滔东流,无休无止。借物巧喻,化虚为实,读罢顿时觉得愁思无穷,绵绵不绝。

三、锤炼语言,让语言美化诗意。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高度概括的,并且富有音乐性、多义性、可感性。所以在学写诗歌的时候要注意锤炼语言,让语言生动且富有张力。

首先,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美化语言。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读来能从“柔软”中感受到夜晚的温柔与宁静,从“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感受到静谧和祥和。

其次,注意铺排句式,让诗歌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运用排比、反复句式:“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有利于感情的表达。

把握了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后,当被生活或自然中的事物所感动的时候,不妨拿起笔,捕捉诗意的灵光,写一首小诗,说不定也会闪现熠熠的光彩呢!

【小诗秀台一】

我懂得了感恩

李默尹

果实以硕大来点缀风景

鱼儿以鲜肥来调节口味

投之木瓜,报之桃李

从《诗经》里拣拾的一枚贝壳

整整鉴赏了四季

春风沉醉的晚上

奶奶讲着牛郎织女的传说

自由幸福的畅想

迎来年年七夕的相聚

夏雨磅礴的中午

老师朗诵着《雨之歌》

点点滴滴的柔情

化作禾苗疯长的动力

秋风徐徐的清晨

清洁工在大街上清扫

默默无语中不忍离去

伴随大地倾听感激的话语

寒风凛冽的冬夜

警察站成白色雕像

几多点头,几多微笑

与漫长黑夜一起迎接黎明

【点评】

感恩是“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感恩是对自由的期盼,对大地的回报,对他人的微笑。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么多彩的自然,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么温馨的社会。积极向上的主题通过丰富的画面、诗意的语言、精巧的结构表现出来,文质兼美。

【小诗秀台二】

乡间小路

罗应平

朝霞揭开面纱

晨鸟放开歌喉

父母将希望塞进书包

乡间小路上哟

霞好美,歌好响

红日滚落山坡

蛙声荡漾山间

老师将信念装进我心田

乡间小路上哟

日愈红,声愈亮

哦,乡间小路

一头连着老师

一头连着父母

哦,乡间小路

一端接着信念

一端接着希望

乡间小路哟

指明未来的方向

【点评】

乡间小路不过是山村孩子每天从家走向学校的平平常常的山路,然而,它却不平常:因为它是寄托着家乡和父母希望的路,是学校和师长点燃孩子信念的路,是通向未来的路。借讴歌乡间小路来抒写山村孩子的心志,并用朝霞、红日、鸟叫、蛙鸣来烘托、渲染,很有诗意。

猜你喜欢
灵光乡间小路
乡间小路
顽皮的小路
小路
大都市
小路
行走在乡间的浅冬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吆喝
黑色灵光
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