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子
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 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是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病原体的中间寄主,每年向5亿多人传播80多种疾病,直接导致200~300万人死亡,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人类与蚊子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物理灭蚊、化学灭蚊,每一次都是蚊子胜出。近年来,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转基因蚊子,希望能从生物方面入手,来降低其对人类的危害。
最开始,科学家们尝试的是最简单的基因改变,把蚊子的眼睛改成红色。但就这小小一步,经历了将近上千次试验,仍然无法完成,原因是当时使用的0转位子(即让一组DNA组织成一个器官的染色体)无法适合蚊子的基因改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遗传学家奥布劳克塔从家蝇体内发现了另一种转位子,才使蚊子的基因改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00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培育出一批转基因蚊子。这种蚊子与自然界野蚊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因为转基因会在唾腺中分泌抗体,不让疟原虫进入,就不会感染疟疾,所以也就不会成为这种传染病的载体。如果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话,繁殖能力极强的它们将很快取代自然界的野蚊子,彻底消灭疟疾的传染源。
在冈果比亚的投放实验证明,转基因蚊子能成功避免疟疾的病原体,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实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转基因蚊子自身,使其弱化。第一代转基因蚊子不如它们的野生近亲强壮,很难与野生同性蚊子竞争,因而无法完成交配,实验只得宣告失败。
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继续投身到转基因蚊子的研究之中,希望能够培育出不带病体又能成功繁育后代的蚊子来。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大地爆发了登革热,该病一直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传播的主要祸手也是蚊子。经过大量的探索,科学家终于研制出不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来。在实验中,这种转基因蚊子对登革热病毒产生了抗体,没有丝毫的携带,而且也强化了上次抗疟蚊子自身太弱的问题。在开曼群岛一个25英亩的区域内,科学家投放了19 000只转基因蚊子。根据从捕虫网上采集到的数据,转基因蚊子成功预防了疾病,超过半数能够与野生蚊子交配繁育,而二代蚊子也正如科学家预测的一样,可以抵抗登革热病毒。
此消息一出,举世震惊,人们惊呼这一伟大的研究,赞扬这是挽救无数生命的“天使研究”。但随着观察的深入,副作用随之而来:以蚊子为食物的青蛙等动物,在吃食了转基因蚊子后开始变异,体内的免疫力大幅病变下降,大规模死亡。
科学家们不得不中止继续投放转基因蚊子的行动。而针对前两次实验的结果,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蚊子传染的病毒有80多种,不能单一研究针对某种病毒的转基因蚊子,比如不传染疟疾的蚊子但会传染登革热,不会传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又会传染其他病毒。3 000种蚊子,80种病毒,怎么去研究?
最后,美国的科学家提出一个方案来:关注如何让蚊子繁育率低或者直接让蚊子不生殖,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一观点通过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出来,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认同。从此,大家开始在减少蚊子繁殖上下工夫。
不久后,英国科学家便研究出一种“无翅蚊子”。它是将雄蚊的基因进行重组,使蚊子翅膀肌肉组织的生长中断,再将这种经过基因重组的蚊子放到野外与雌蚊交配。这样,产下的后代中雌性幼体将不再有翅膀,不久即死亡;而后代中雄性幼体的翅膀则不受影响,仍可携带相同基因继续繁殖。
随后,美国的研究也有了结果。他们把蚊子幼虫的绿色荧光蛋白增强,放到没有四环素保护的野外,在与野蚊子交配后,雌性便没有了任何生殖能力,因此不会再有后代,从而逐步走向灭亡。
这项研究依然并非万无一失,因为如果在全世界投入大量转基因蚊子,那么蚊子将慢慢减少,直到完全灭绝。这样,生物链又会出现问题,由此极有可能会带来更严重和广泛的生态后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他们生存的环境,缺少任何一样都会使整个生态系统瘫痪。比如蚊子灭绝了,对捕食蚊子的昆虫以及捕食昆虫的动物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甚至进而会影响到人类所食用的肉类等。另外,少了蚊子的病毒侵害,自然中一些大型动物会过度繁殖,整个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而失去平衡。所以,这项实验只能说是在实验室取得了成功,并没有推广的意义。
2012年,科学家们又提出了新的构想: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蚊子丧失传染疾病的能力,这样既保证了生态的平衡,又避免了传染疾病的途径。具体计划是:通过基因改变,让蚊子提高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从而能够识别多种病原体并把它们消灭,然后在野生蚊子中放养,通过种族优势,繁殖转基因蚊子,淘汰有害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