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篇英语学科论文。从内容来看,本文的读者面应该不会太宽,因为相比较而言,小学英语教师毕竟不多。但我们还是做一个特别推荐,就是想传导我们对教科研的一种理解,一种祈愿,一种信念:真正的论文不是拍打脑袋憋出来的,不是手指运动搬过来的,不是东鳞西爪凑起来的。施璐嘉老师的行动、思考、建构与表达,或许会给我们一些超越学科的启示吧。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每周三课时,小学英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当我们考察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时,发现实际上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近期我们选择了C市的7所学校进行个案研究,这7所学校分别是省级优质学校(校1、2、3)、区优质学校(校4、5)、面临撤销的村级小学(校6、7)。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对所选个案的部分英语教师和分管英语的学科主任进行了访谈,运用调查分析、课堂观察等质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校和课堂层面的课程运行情况,收集学生对实施课程的反应和期望,试图把握教师是如何将文本课程转化为实施课程的。通过对7所学校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归纳出了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一些基本特征,建构了对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认识,并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一、多元视野的课程发展现状
1.区域统一化的课程发展模式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一纲多本”、“多纲多本”,一些地方则开始开发和使用了地方课程,试图打破课程管理高度集权的格局。然而,教材的采用不是由教师和学校决定,而是由地方行政部门强行指定某些地方研制的教材。有时候,地方的教材因为许多因素可能不如其它教材理想和可行,但是由于学校和教师没有教材使用的决策权,实际上也偏离了课程改革“放权”的本义。
2.忠实于教材的课程实施目标
在区域统一化的课程发展模式下,教师平时培训的内容和计划阶段决策的主要目标集中于“如何让教师很好地理解和执行这套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这种集权模式的统领下,教师在长期的课程实施中形成了“教材内容不可变、课堂教学必须按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的思维与习惯。上级部门对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同样也以此为主要标准。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主要学科的教学一直是围绕各级考试的需要进行的,教师一般是把着眼点放在考试这个因素上,家长也只用考试成绩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和学校的成就。在这样一种压力下,教师只得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形成了只重教材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偏向。
3.机械地使用的课程实施层次
教师尽管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和上课,但并未真正实现课程的所有目标,尤其是课程深层次上的目标,他们对于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在于考试,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倾向于采取能让学生有效记住课本内容的办法,也总结出了一些对付考试的经验,就是让学生多进行抄、背、默写的训练。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性的教学层次,对于学生学习策略、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被剥夺了选择和调整课程的权利,渐渐地也就放弃了本来应当具有的对课程进行选择和调适的权利,形成了完全按上面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的习惯与文化。因此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确立开放的、有弹性的课程研制模式与课程实施策略,让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研制和实施的主体,对课程的有关方面进行适当的调适或创生。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中间向上”的课程实施是比较合适的策略。一方面该策略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聚焦于学校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为教师创造条件,推动与协助教师参与变革。学校具有改革的需求,就会产生主动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证。
从课程本质的原点来看,尊重学生需要,发展学生,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为了保证学生的充分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多项视点的课程整合链接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现行使用的教材在教学体系、编排方式、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教学评价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教材在编写上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体系眼光:跨年级的有效整合
牛津英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重点突出,题材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也会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3B与4A,4B和5A之间知识跨度太大,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对于中年级的初学者来说,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足以引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简短上口的单词或贴近生活的句型使他们运用自如,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到了5A中却出现一大段对话和过多的语法知识,或多或少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渐渐形成了成绩的两极分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整合和重组教材。如:5Aunit9讲的是图形,与整册书及三、四年级的教材没有多大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3A颜色的单词与之相结合,一举两得。再如:3A在教学水果类词汇时,B部分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可C部分句型操练却又是单数,学生在表达上很容易出错,教师可以提前教4B中What are these/those?并能用Some…来回答,提前让学生形成数的概念,然后再来学习I can see...Look at…Id like a…/some等句型,学生就很容易注意到单复数的运用,避免错误。
2.内容意识:跨单元的有效整合
《牛津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以一个个独立的话题为单位编排的,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的复现率不高,这给教师把握教材和实施有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其与前后内容的联系入手,进行早渗透和多复现。如:3A前几个单元都是与问候有关的交际用语,除了学习简单的Good morning/afternoon.Goodbye.还可以把第五单元的How are you ?提前进行渗透和教学,使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想说,乐说,有得说。再如6A第二单元讲的是日期和月份,第六单元是有关节日的教学,节日的教学在整套教材中只出现过一次,复现率太低,学生不容易掌握和巩固。可以将这两个单元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了解中西方节日的同时,又学会了月份和日期。
3.结构框架:不同模块的有效整合
《牛津小学英语》是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的,每个单元基本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训练,这样的体系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课本上的Part A、Part B、Part C等部分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可能使教学程序化、机械化。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部分进行整合,灵活编排,整体设计。例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每一单元原有结构是这样的:Part A .Look, read and Say对话教学, Part B. Look、read and learn单词教学,Part C .Look and say/Ask and answer句型教学,后面的板块主要是巩固操练。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将这些板块重新组合,适当删除和增加内容。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这部分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先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辅助教学Part B部分,学习新单词,在教单词的同时渗透句型,再通过教学Part C来进一步巩固句型,然后结合Part D, Part E等部分做一些活动游戏和读写训练。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已经非常熟悉,最后再去学习Part A就非常简单了。
4.遵循规律: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
从内容选择、训练形式上考虑,教学要符合低幼儿童和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以趣促学,以口语交际为主线,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用语为载体,紧扣学生的需求。在选择和确定了课程的这些构成要素和课程内容之后,教材的改编和补充则成为艰巨的使命。我们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们对国内外众多的小学英语教材、音像制品、杂志等出版物进行广泛的收集,并结合学校英语教学理念和实践反复论证,审慎编写,不断修改,尽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力求开发出一套既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英语活页式校本教材。我们广泛收集并统揽了剑桥、牛津、吉德保等英语教材,取其特色为我服务。如在教学My favourite season时,我就针对四季的内容,增加了上海牛津英语3B上的四段小歌谣,还增加了从剑桥少儿英语3级教材上截取的有关四季的内容。通过类似的增补拓展,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单词和句子,不仅学会了每个单词和句法现象的本身,还能够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具体用法,更好地做到学用结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多维视角的课程建构体系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英语课程体系给学生创设的应该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隐性课程创设环境、学科课程奠定基础、活动课程丰富实践、拓展外延,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学生的学习潜能应该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1.学科英语课程的开发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新课标、新教材的功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编写中紧密配合教材,与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符,具体到每个单元,每个主题。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的需要,确定英语学科课程的内容为四项:歌曲,歌谣,课本剧和日常用语,教师通过查找资料、问卷调查等确定了各项的具体内容,即歌曲、歌谣各16首,课本剧24个,经典日常用语500句。下表是我校三年级(起始年级)使用的英语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
“英语乐园”课程计划(节选)
课程名称:英语乐园
教学材料:常用交际英语及生活用语的相关资料整理自编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学期15课时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熟悉各种打招呼及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与老师、同学打招呼。熟悉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到的话题,如气候、季节、食物、国家以及自我介绍等。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大胆交流互动,养成一定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
课程实施:
1.将本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本课程每周一课时,教师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成预期的课程目标。
2.认真编写该课程的校本教材。遵循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学校及学生实际,在有关人士的指导下编写英语乐园校本教材。
3.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隐性英语课程的渗透
隐性英语课程包括英语物质情景、英语文化情景和英语人际情景等方面,它为学生提供了潜移默化中习得英语的良好条件。英语环境的创设是隐性英语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校园里的英语标志牌、英语宣传橱窗、英语角、由各班学生轮流管理的英语书吧、英语名言警句、每层楼的英语童话故事长廊等等,使人体会到每一面墙壁、每一级台阶都会说话的妙处。教师们在楼梯对面设计了一面英语科技墙,墙上用木板装饰成一个个展示台,科技墙展示的主题内容每月更换一次,根据需要创设各种逼真的英语环境。学校的每一个开关、每一处设置,名称全部用汉、英两种文字标注,利用学生每天上下楼经过的时间,让他们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和识记有关的专业英语词汇。
3.活动英语课程的拓展
英语活动课程的初步尝试是指导学生排演童话剧,如《狼来了》、《龟兔赛跑》、《瞎子摸象》、《小红帽》、《狮子王》、《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童话剧和《音乐之声》片段等;之后,在指导学生提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了《世界节日》、《保护我们的环境》、《香港》、《澳门》、《加拿大》等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讨论。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化,活动课程也逐步丰富和完善,开发了英语角活动、英语视听活动(通过校园电视台观看英语原版儿童影片、电视剧)、英语阅读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英语艺术节、英语演讲比赛、与英语国家的小学生建立笔友联系、自办英语电视台、手抄报等活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
每年一度的英语节,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英语活动课程,英语节为学生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收获,给学生搭建了更好地展示英语才华的舞台。如2010年11月1日—12月30日,学校第三届“英语节”活动内容:
(一)10月26日在北校区举行英语节开幕式,文艺节目汇演。
上午:两节英语展示课,江苏牛津英语主编何峰、全国特级教师沈峰校长进行点评。
下午:由全国特级教师沈峰校长就D、E、F等后面几个板块的整合教学的专题讲座。
(二)英语节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比赛评选出集团的百名“英语小博士”。
1.一、二年级举行英语短故事演讲或儿歌比赛。(11月12日)
2.三年级举行英语单词比赛。(11月8日)
3.四年级举行英语手绘本比赛。(11月10日)
4.五、六年级英语阅读能力竞赛(11月25日)、“走进美国”英语小报制作比赛。(11月22日)
5.各年级英语演讲比赛选拔赛。(11月20日)
(三)特色活动
1.“大家说英语”文化传播活动。学生教会爸爸妈妈或亲戚邻居等十句表达友好的英语句子。
2.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运用“校园英语200句”,做到“人人说英语,处处说英语”,创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
3.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亲子英语小报》,围绕“美国的文化、历史、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在每班教室展示,营造浓郁的美国风情与英语环境,进行评比。(五、六年级)
4.展板布置:介绍圣诞节(五年级组)、万圣节(六年级组)等节日的中英文展板。
(四)闭幕式
1.表彰百名“英语小博士”,表彰在英语节中的优秀个人、班级和学部。
2.表彰在英语节活动中的优秀家长,并让家长代表用学到的英语和自己的小老师进行交流。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开发、拓展、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教学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只有站在儿童生命的视角去思考课程、建构课程、开发课程、完善课程,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这个跑道的价值和意义!
(施璐嘉,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2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