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式的新闻工作者——埃德加·斯诺

2012-04-29 11:43:11罗妮娜
新闻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新闻报道

罗妮娜

【摘要】本文以1931年至1969年的若干篇新闻报道以及埃德加·斯诺文集中的《西行漫记》、《复始之旅》为对象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具备的史学家品质——史学、史才、史识、史德,也正因如此,他的著作到至今依然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埃德加·斯诺新闻工作者史学家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新闻记者,他的记者生涯与中国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和新闻报道,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他深入采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访问了红军指挥员和战士,他将他的所见所闻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费正清评价这本书为“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被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国家的革命者们视为‘必读书”,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埃德加·斯诺所写的新闻报道为研究中国革命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文试图以埃德加·斯诺1931年至1969年的若干篇新闻报道以及斯诺文集中的《西行漫记》、《复始之旅》为对象考察埃德加·斯诺的新闻作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原因所在。

史学——丰富的历史知识

“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哲学的、经济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法学的、科学技术……,但是最最重要的知识莫过于历史知识。”①作为一个外国记者来到中国,如果不对中国的历史有所了解,是很难明辨事理,写出符合历史走向的传世佳作来的。《西行漫记》中斯诺提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保安时,他就给了读者提供历史背景知识“在唐朝和金朝的时候,保安曾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边防要塞”。

在1931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一文中分析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现在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经济条件并未成熟。工业并没有发展成熟以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而这一局面存在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以及今天的欧洲。”从当时来看,斯诺做出的这一推断是大胆的,而从现在来看这一推断是符合历史的走向的。这正因为斯诺对历史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如果把新闻看作是一个整体,由新闻片段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篇章,当时的很多新闻都只是孤立零散的记述事实,而只有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把零碎的新闻片段排列组合成为真实的符合历史走向的新闻事实。

史才——把握历史走向的才能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实行新闻封锁——“关于共产党的暴行的恐怖故事层出不穷地充斥于中国那些领津贴地本国报纸和外国报纸”。在斯诺的1938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中,他就带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去探寻“红色中国”,开篇就提出了关于领导人、革命基础、政治纲领等上百个问题。“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者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关于红色政权,即国民党所谓的“赤匪”,就好像是一个谜。

而斯诺早在1931年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一文中,就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前景和希望,明确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不再是(如果曾经是的话)革命狂热分子的灵光一现。它将成为中国变革强有力的主导力量。”

同时,斯诺还对中日战争以及战争的结局做了预测。1936年6月,刊登在《星期六晚邮报》的一篇《远东即将发生的冲突》一文中写道:“日本在竭力占有中国市场和内地财富的过程中,必将折断帝国的筋骨。这一灾难即将发生,并非由于日本经济会自动崩溃,而是因为日本将加于中国的宗主权将很快引起世界的抵抗。”并且他认为“惩罚日本的责任不可避免地要落在社会主义苏联的身上”。今天看来,这两则预测都是相当合理的。但在当时看来被很多人加以讥笑。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都是“和平主义者”、“个人主义太严重”,是绝不会投入战争,更不会共产主义化的,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能如此准确的把握历史走向和时代风云,就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来是难能可贵的。

史识——评价功过的胆识

斯诺在1936年到达保安后与毛泽东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过深入的交谈,并把谈话的内容整理编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他认为毛泽东是个卓越的政治家“比蒋介石的军阀加儒家的糊涂观念不知要高明多少”。并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待人接物很随便,不装腔作势。对与他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会宽宏大量。但在对毛泽东的报道中斯诺并没有将其“神”化,他形象地告诉世人毛泽东是个普通的领袖人物而不是“救世主”。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习惯随便,他描写了一次对林彪的访问中,毛泽东“把身子往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刻画,客观地还原了这个伟大的领袖人物。在思想上,他指出毛泽东的弱点在于“他相信苏维埃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他对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判断都受到武断的影响”。他认为毛泽东也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没有一个统治者不犯错误的,尤其是那些负有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的人更是如此。”当时斯诺在采访毛泽东的过程中已经与他私底下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可以看出斯诺在撰写文著时依然以真实为尺度衡量天下事、评点天下人,还原了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这是真正的胆识。

史德——公正不阿的品德

史德从本质上说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为金钱和权势所慑,真实全面地还原新闻事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严格的新闻封锁,对外国记者的采访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斯诺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的检查制度》中披露了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以及舆论控制,“相关规定赋予新闻检查官权利封杀任何(看上去)对国民党不利或者不赞同政府外交政策的出版物”。“1934年在中国重要的几个城市,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书册被销毁,包括一些在之前的清洗运动中保留下来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译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国记者在得知皖南事变的真相后想把消息发回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一开始,美国的媒体对皖南事变的报道都是国民党提供的新四军叛乱的消息。斯诺在《复始之旅》一书中写道:“对于屠杀事件的详细情况我比别的记者知道得早,是新四军后方联络官廖承志告诉我的。”“当我确信这个消息是真实的以后,我决定把它报道出去,不论这将如何‘伤害中国。这件事很可能意味着国共战事全面恢复,中国的抗日力量全面崩溃……我的报道不可能通过重庆的新闻检查,因为重庆的官员矢口否认这事有任何根据。但是我还是能通过香港发出几则电讯,我还第一次报道了国民党封锁的真相,以及我在西北看到的事态……”

由于斯诺新闻报道的受众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斯诺在新闻报道中提供了相关的背景,并对事件全方位进行报道,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反映事实的真相。拿《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1931)一文为例,文章主要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布尔什维克主义影响下的中国苏维埃政权已经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力量,并将在中国的变革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在文章开始,斯诺介绍了共产党1927年成立苏维埃政府的背景,“中国目前已经有7万-10万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些认为共产党在中国缺少足够的兵力进行独立的变革的人就大错特错了。”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立论,第一是从苏维埃政权本身入手。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第一次会议以及其受到工人和农民欢迎的各项政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领导力量等多个方面反映出苏维埃政权得以在中国确立并得到拥护的原因。从苏维埃政权一个方面来把握不免片面之嫌。第二个方面,斯诺从国民党的角度入手,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休止的战争、家族的经济垄断、市场萧条、失败的外交政策、老百姓巨额的税款压力、国民党政府的信任危机等多个方面表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重。“国民党在无产阶级中的支持数已经从1927年的2万人减少到1930年的3000人”。最后一个方面是中国苏维埃得到了苏联以及第三国际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斯诺在行文中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支持事实的真实性,并交代其数据的来源。 “据江西共产党机关报《红旗》报道,南方已经有94个地区宣布加入苏维埃政府。”

从1928年到1941年,斯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他目睹了中国的内忧外患,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同情,他说:“如果你不具有产生失去的某种感情,你就不能对这样的一件事了解得非常深刻,而开始对这个国家和人民有了感情,对一个‘外国记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一条毁灭的捷径。”在约翰·汉密尔顿写的《埃德加·斯诺传》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急剧变化的形势迫使斯诺犯了记者们常犯的错误。卷入历史事件逐渐使他的报道带上了色彩。但斯诺是杰出的”。

结语

史学、史才、史识、史德这四点是对史学家的要求,然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这四点在斯诺以及他的新闻报道中得以印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具有明辨是非的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带着评价功过的胆识,还原事实的真相;不偏不倚,公正不阿。这才是斯诺以及他的著作、新闻报道成为经典之作并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①甘惜分:《再论新闻学和历史学》,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994-2011

②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

③约翰·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④孙华:《埃德加·斯诺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⑤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作者:湘潭大学新闻学硕士)

责编:叶水茂

猜你喜欢
埃德加斯诺新闻报道
It Couldn’t Be Done/by Edgar Albert Guest这是不可能的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环球时报(2020-10-23)2020-10-23 04:13:43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青年文学(2019年9期)2019-09-06 01:44:02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青年文学(2019年9期)2019-09-06 01:44:00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青年文学(2019年9期)2019-09-06 01:44:00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环球时报(2014-08-08)2014-08-08 0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