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2-04-29 00:44方原丁晨曦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创新能力

方原 丁晨曦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创造了宽松、包容的学术文化环境,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化特征,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智力化特征,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坚持“健康有益、工文结合、富有特色”的活动原则,注重拔尖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构建导师介入管理机制,将大学生社团活动绩效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将会更好发挥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社团活动培养

社团、大学生创新能力概念界定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界定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熊彼特首先提出的。创新的内涵很广,“涉及知识和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由此引申,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整合的能力,是主体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前人或他人的基础上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其他活动领域中基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而提出新的认识,拓展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勇于打破常规、不畏权威;第二,既要有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又要在某一领域有突破的潜力;第三,既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由创新。

2.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爱好等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高校相关部门批准备案而成立起来的群众组织。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由以下类型构成:一是学术科研类社团,一般由高校某一职能部门或者学术机构直接指导管理,进入门槛较高。二是文娱类社团,大多由高校团委直接管理,对于会员有文体能力要求。三是志愿者活动类社团,如阳光工程、爱心社、国学启蒙社等,主要参与志愿者服务。四是参与学校管理的社团,如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大学生“三自”委员会等,是大学生提高自我组织管理能力而组建的社团。五是社政类社团,如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宣讲团等,是以学习实践政治理论、追求政治进步为目的组建的。

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 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 认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1]概括而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创新人格化能力。三者相辅相存,互相转化。高校学生社团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了宽松、包容的学术文化环境

以探索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呵护。表现在:第一,学生社团活动的全过程都由学生负责完成,使教育中学生应有的主体作用得到彰显。在实现自我教育过程中,开拓学生心灵和知识的视野,开发创新思维。第二,学生在参与一项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并且不断满足创新的需要,不断明确其自身的创新动机和兴趣;能够通过活动本身的效果和个人的收获满足创新的情感,更加坚定未来创新的信念。第三,学生社团发挥自身资源,通过举办各类报告讲座,开展竞赛和交流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创新的力量,进而培养博大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创新意识相结合的创新思维。第四,“交叉出创新”,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新学科的生长点,也是孕育源头创新的温床。[2]学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年级、专业,其所拥有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以及偏向的能力结构存在交叉性和互补性,能够产生“交叉综合出创新”的效应。

2.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化特征

社团活动的自由性,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并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深刻的反思力;社团活动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进而形成在逆境中也能顽强生存发展的精神;社团成员构成的广泛性,不同个性和专业的学生在社团中共同相处,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养成与宽容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这些都是创新的人格化能力的重要内容。

3.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智力化特征

通过专家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激发学生按照知识生产与发展过程自行提出和设计实验方案,对现实中的各种模型、模具进行探索和改进设计。另外,这些社团一般都与生产单位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及时地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成果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和物化,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创新的发生。

社团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新举措

1.坚持“健康有益、工文结合、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原则

社团明确的宗旨与发展目标、完善的组织结构、团结协作的成员关系是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加强成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保障。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推动校园文明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工文结合的社团构成能更有效地发挥促进创新的功能。特色是创新的生命线,具备鲜明特色的社团尤其能在创新作用的发挥方面大有作为。

2.提升拔尖学生创新能力

马丁·特罗教授指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学习优秀生、科技发明生、优秀学生干部基本涵盖了高校显性的拔尖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将这三种类型的拔尖学生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促使他们提高其它方面的能力,对于实现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构建导师介入机制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参差不齐,有些社团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效果,严重挫败了学生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创新精神的发展。对社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在保障学生社团自由性、灵活性本质的基础上,选派优秀的教师作为导师介入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加强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建设,必将促进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

4.把大学生社团活动绩效纳入学生考核体系

素质教育提倡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势在必行,许多高校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清华大学2000年规定:第一课堂每周减至24学时,学生科技比赛成绩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各类作品若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可以取代接近课程的成绩。这些举措拓宽了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国内高校多对在社团活动中获得杰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

5.加大对社团活动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当前高校众多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拨付,经费紧张成了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社团经费问题,首先,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将社团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的预算范围;其次,要为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再次,要创造学生社团与创新型企业接触的机会,鼓励规范学生社团寻求企业资助行为;最后,要加强学生社团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督。

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基金项目(ZYY201221)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J].江苏高教,2006,(1):128-129.

[2]李文红.查新课题申报项目热点透视与反思——科研呼唤原始创新性[J].情报科学,2002,(12):1233-1236.

[3]朱旭东.欧美国民教育理论探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 80-84.

[5]刘宗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4-16.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于洋]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创新能力
缤纷社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