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珍
摘 要:宜兴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色泽淳朴古雅、表现形式独具匠心、手工工艺精美绝伦,其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誉海内外。
关键词:紫砂壶;生产工艺
1 紫砂泥的制备及其对紫砂壶外观、内在质量的影响
紫砂泥的制备分手工和机械加工两种。民国徐珂在《清稗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于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尽管手工成形烧成条件不变,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状的艺术效果,制品的吸水率从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示:紫砂壶的外表是鉴别世传与现代作品的方法之一,而茶壶气孔率的大幅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实用性能。
2 独特的成形技艺
紫砂壶的成形方法,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形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形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形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形精加工来求得。同时,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一般都在0.5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壶类所无法比拟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于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发馊变质的原因之一。
3 紫砂壶的烧成
烧成紫砂壶的窑炉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宜兴羊角山早期紫砂窑址就是一条宽一米左右长十余米的龙窑)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1973年,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隧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
紫砂壶从明代中叶起就开始用匣钵(俗称掇罐)烧成,这与上述紫砂壶自明代起因饮茶方法改变,制壶发生历史性转折相关连,以防止产品表面发生火刺、色泽不称等缺陷,同时提高了制品的装窑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窑位空间。
4 紫砂壶生产工艺的独特性和合理性
成形过程中的精加工工序,使制品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它的存在,扩大了制品的烧成范围,不论是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都能烧结,而制品内壁仍能形成气孔。因此,成形的精加工工艺,具有把泥料、成形、烧成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作用,赋予紫砂壶表面光洁,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紫砂泥经烧成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以及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其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壶具有抗热震性、透气性好、机械强度较高的特点,赋予紫砂壶优异的实用功能。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集符合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口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世界名陶。历代宜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总结经验、古为今用,促进陶都繁荣昌盛,促使宜兴紫砂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