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彦珣
摘 要:日用陶瓷产品关系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设计的原则通常遵循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协调性。本文从陶瓷设计中动物形态的发展出发,概括和比较了古今陶瓷产品设计中动物造型与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和设计内涵。通过在陶瓷产品上以动物为灵感所体现的自然美,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物质文明得到精神文明的提升。通过设计改造世界,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
关键词:动物形态;陶瓷产品;造型
1 引言
虽然百万年前原始人类已经出现,但是,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不过只占人类自然发展史上的一小部分。然而在这几千年里,人类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今天,人类的文明进步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加快,人类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忘记精神领域的提高。陶瓷的发明制造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道重要的里程碑,代表着人类逐渐从游牧文明进阶到农耕文明,从游移迁徙到群落定居。陶瓷的发明代表着我们的祖先们能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开始完善补充自己物质生活的不足,从而在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生存的同时,因地制宜,寻求自我发展的一条新道路。
最初陶器仅仅只是人类用来存放水和粮食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的不断发达,人类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规律的复杂思考活动;从自有自然到人化自然,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就是人逐渐改变自然界使之成为人化自然的进程;在对自然的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开始形成人特有的审美心理。在早期的陶器及陶瓷制品中,不乏出现设计的萌芽,最典型的设计就是在陶瓷产品中出现了对动物造型及其局部细节形态的模拟写照。虽然人们并未意识到何谓艺术与设计,但他们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设计探索。
2 历史上动物形态局部造型和整体造型的研究
陶瓷,顾名思义,人类制作陶器的历史要早于瓷器。从出土的原始陶器来看,龙山文化黑陶中出土陶鬹,三个袋足支撑了圆胖的鬹身,鬹身上又有连为一体的鬹颈和嘴部,嘴部做成冲天状;颈和鬹身后部又有拧成弯曲状的把手相连。整个器形初看,嘴部和颈部似极头颈;鬶身圆胖丰满,把手有如尾巴在身后摇来摇去,宛若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犬,又如一只昂首挺胸骄傲的大鸟。虽然只有三只足(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认知到三足的稳定性,隐约透露出了功能与形态的对决上功能第一,形态很好地追随了功能),此鬹的形态冲破了对动物的拘泥照抄,手法更加简约,形态更为传神洗练。在当时技术条件制约下,达到外观识别作用,突出最鲜明的形态特征,从而对物体的表现符号化,从再现到表现、写实到写意、具象到抽象。这种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萌芽,影响到了此后中国陶瓷造型美学的进程。
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从模拟自然形态开始,进而演变为象形取义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事物,例如动物、植物等,触发了人们对于陶瓷形态美的灵感,经过最初的照搬,到后来的人工思考之后的构思,逐渐脱离了形而走向意。历史上不少优秀的陶瓷造型皆脱胎于自然形态,笔者选取个别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态器皿作为例子来解释。我们回到魏晋六朝时期,为什么要谈魏晋六朝时期,因为中国陶瓷史上,多数仿生动物元素造型的陶瓷多为这一时期的产品。魏晋历年战乱,时局动荡不安,士族知识分子阶层有感于连年战火生灵涂炭,对世事产生淡漠厌弃;继而追求个人生活的细节,求得隐逸与超脱;有士族知识分子的需求,那么便推动了魏晋六朝时期大量青瓷的生产。生产者也就迎合需求,除了常规的瓶罐之外,也生产了一批功能与艺术性兼备的青瓷制品;其审美价值极高,也代表着中国制作陶瓷技术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六朝青瓷出现了羊形、狮形、人形、牛形、鸡头形壶、尊、盂、烛台、熏炉和虎子等艺术水平极高的青瓷作品,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2.1鸡头壶——局部动物形态在古代陶瓷制品中的表现
以鸡头壶为例,虽然魏晋六朝时期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但是这又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不少中原百姓与士族地主阶层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南方制瓷业的发展,纵观整个六朝时期,陶瓷的器形多为动物。由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制瓷业迅速发展,在浙江萧山、上虞和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和德清窑;同时还出现了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及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所生产的陶瓷大多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此时期生产的陶瓷大多已经替代了一部分陶器、漆器和铜器等,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餐具、酒具、丧葬用明器和文具等。
魏晋时期的鸡头壶(见图1),显而易见地在造型上,有一个鸡首状的壶嘴,壶身也采用模仿鸡身来处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嘴”来处理的鸡头,实际上是用泥贴塑上去的,是实心的,并不是有些书上所说的,是一个能倒出水的壶嘴。或者有人会问,这种东西古人用起来会不会很费劲?其实是不会的,因为这种实心鸡头壶是用作明器,给人陪葬的。不过从南朝到隋朝,鸡头做成空心,能倒水的实用鸡头壶出现了,鸡头壶也从矮胖变为细高。这证明了器物的使用和改进最终还是会为人的生活服务,而不是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装饰活动。也许古人真正意识到,改进这个鸡头的优点,与其从壶口大幅度无法控制流量,还不如把鸡头改成空心,能更好控制通过鸡头出水。
2.2青瓷虎子——整体动物形态在古代陶瓷制品中的表现
虎子的用途一直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水器;一种是溺器。青瓷虎子(见图2)源于战国时期的铜制虎子,起初造型简单,一个横圆筒形体,前面有一个向前突出的微微上翘的口,背上有提梁,但并非是虎形装饰。最初作为虎形的虎子出现于东汉时期,材料为釉陶,口部制作成了张牙露齿的虎头状;到了三国东吴时期,青瓷所制虎子才渐渐有了老虎的形态;到了六朝时期,虎子则多用于随葬。图2所示为东吴虎子,通体蚕茧形,器身部有线条纹及圆形戳印纹;头嘴堆塑刻画成虎头状,圆口方唇,鼻孔上仰,双目突出,双耳竖起,四肢蹲曲,犹如一只仰天咆哮的猛虎;背后塑有一只弯曲的小尾,幼虎的形象生灵活现;胸部凸出,上有双圈;背上连一绳纹形环状提梁,以便提取。
作为溺器而言,虎子的普遍流行,着实证明了它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虎子的身体两头圆,中间下凹显出一圈腰部,人在提拿虎子的时候,把手和壶身之间巧妙地安排出了足够的空间容纳手的位置,提拿收放方便,又巧妙地凸显出动物身体的曲线和力度。虎子头部张开的大口,便于秽物的清洗倾倒和清洁,这就是为什么溺器会设计成虎的样子而不是狗或者兔子。古代的能工巧匠在长期的生活观察中发现虎有血盆大口,捕猎老虎时其凶猛夸张的动势,给予了制造者深深的印象和艺术灵感。而且虎子的使用人群多为男性,古人认为男性为阳,且自古多用虎的勇猛赞美形容男性,或者是猎虎等行为皆由男性完成。古人对于老虎这种动物又是畏惧,又是嫌恶的复杂心理,很好地体现在了青瓷虎子身上。此件东吴青瓷虎子长约22.9cm,高18cm,这个尺寸证明,上图这个虎子是用于实用的,而不是陪葬明器,陪葬明器虎子壶身较小,实用价值不大。东吴、西晋时的虎子外表浮雕装饰较多,而东晋和南朝的虎子基本上就没有装饰了,且东晋南朝时期圆形虎子盛行,虎形虎子开始变得少见。
3 从工业的文明中回到自然的设计
在现代日用陶瓷设计中,动物形态并非一味地像古人一样直观地照搬使用,已变得更为抽象概括;而且一套多样产品之间使用相同和相近的造型语言,使得各个部件互相呼应,整体配套。在余同锋设计的蝉形文具(见图3)中使用了青瓷材质,青瓷胎质和釉面都比较厚重沉静,色彩温润雅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使用青瓷制作文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整个文具套组散发出一种如玉的感觉;有如古人对君子的比喻,知书达理、温婉如玉,与蝉餐风饮露的清高形象遥相呼应,这个造型赋予了整套文具新的思想内涵,提升了整体设计品位。
芬兰设计师设计的陶瓷饮料具系列,就较有代表性。众所周知,北欧国家的设计一直在世界上以人性化、自然化和民族特色的简洁美感而著称,动物造型随着社会、科技和审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抽象;造型语言仅仅保留了作为动物仅有的些许特征,又能让人分辨出其“动物”的含义,这点在国外陶瓷设计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套饮料具最大的特征是那让人一眼就过目不忘的鸟喙状的流。喙状流会把容器中的液体集中一股流出,喙状流下部的圆滑设计不会有涎水产生的卫生问题。饮料具使用人群多为儿童和年轻人,所以,图中较小的壶可以给儿童使用,整个造型也非常圆润,适合儿童把持。年轻人也喜好这种奇特的造型,每个饮料具造型不同,在举行聚会的同时可以区分多种饮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视觉符号。简单的黑白配色更加突出了“鸟”的形态特征,更为高雅和简洁;壶体设计成前倾状且具有动态,造型和颜色也是互相呼应配套。在不使用这套饮料具的时候,也可以作为陈设瓷摆放,实现了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统一。
4 动物形态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影响和意义
4.1动物形态的陶瓷产品形态与功能高度融合
动物的造型一般在成形上属于异型,异型造型一般来讲很难使用同心圆车削、拉坯和机械压坯等方式进行制作,所以异型造型多采用雕刻与模具翻制,有时候复杂的形态甚至要用上套和模具。动物造型的日用陶瓷产品在使用功能的制约下,多采用雕塑手法进行设计。市场上多数产品仍以同心圆造型为主,动物造型的日用陶瓷产品虽然占有一部分市场,但是产品多以写实成分为主,动态比较呆板,造型不够洗练,使用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难以协调使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车轮不停前进,科学技术发展使得人类意识到自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工业生产时代。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产品的同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也越来越全面。日用陶瓷从工艺美术直接过渡到批量生产,从手工艺术品成为工业产品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本的美学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冲突完全可以通过人机工学来导入。人机工学是科学技术、人性和艺术的综合,科学地为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人类的使用需要又是设计永无止境探索的目标,艺术赋予设计美学语言,情趣是设计的点睛之笔;而工业生产的日用陶瓷制品有着死板和千篇一律的缺点,甚至美学价值被忽略。针对工业生产产品所出现的弊端,人体工学的出现有效缓和了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冲突。人机工学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情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在原本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对产品性能进行优化,使人们觉得方便、实用、高效和舒适。满足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尊重自我,体现了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陶瓷产品设计满足人体机能,人必须了解自己本身的生理构造,利用人机工程学,在这个人与物所构成的空间之内,协调人的身心与器物的使用价值,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人机工程学看似无形,但是它处处依附于产品实体上,让人以不同的感官感觉它的存在感,承受其释放的人文精神。
如果假设“万物有灵说”,那么陶瓷产品和人类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愉悦的互动,人类使用舒适的同时,产品的使用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产品的生命需要人去赋予,所以人类使用舒适的感受,就是产品自身最大的满足。
4.2动物造型的陶瓷产品唤醒美学认识
从陶瓷艺术本质上探究,造型的意义远大于装饰,人们在认识、观赏和使用陶瓷产品时第一眼看中的就是陶瓷产品的形态。虽然装饰存在与否可以随着心情而定,但是造型上有一点点比例失衡和偏颇差池,都能影响使用者的感受,使得人们能敏感地感受到造型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也就能解答为什么陶瓷装饰风行后,动物造型反而越来越少(也许是陶瓷装饰的兴起,比较适用于一些规整的造型,所以人们将欣赏的眼光放在陶瓷装饰上而忽视了陶瓷造型方面)。随着白瓷烧制,以及陶瓷装饰颜料的使用,陶瓷造型由复杂变得简化。像龙柄双身壶,这种造型复杂的器皿很少出现,陶瓷器形逐渐在命名上体现其“动物”特征,特征也由具象变得抽象,像马蹄尊、鹿头尊和象耳罐等,人们关心的是装饰的精美与否,对于器形倒是没有那么看重了。
但是在相同功能的器具下,动物造型比一般的造型更能给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所以陶瓷造型在陶瓷设计中处于主导地位,陶瓷装饰处在从属地位。
当然,象形取意的手法要有先决条件的,必须有一个自然界的原型存在,没有原型,就无法进行概括提炼和发展形态。原型为动物造型,在概括提炼的再创造过程当中,保留其大体形态特征;忽略其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取其“意象”;源于原型又高于原型,赋予新的形态艺术魅力,使得陶瓷产品造型更加鲜活灵动又不仅仅拘泥现实。
4.3动物造型的陶瓷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动物造型的陶瓷产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旨在提醒人类和动物甚至与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而不是索取和对立。
从进入新时代起,人类自身的存在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复兴以来所带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觉醒。在数百年间,人类却形成了疯狂使用自己手中改造自然的权利,变本加厉成为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的凶手。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许多动物诸如渡渡鸟和爪哇虎等动物已经灭绝,一些物种诸如朱鹮和白鳍豚等动物亦处于濒危状态。人类的活动对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类走向自然王座的同时,应意识到自己是无法逾越自然规则的存在,面对自然的命运无情,人类依然脆弱无力。将动物的造型美化,并融入到陶瓷产品设计当中去,使得人类在每天的生活中接触到这些产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自然美学的教育,提醒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然要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用平和、美好及友爱的心态去看待自然中的一切,而不是变相地索取和耗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设计产品的动物形态除了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功能。现代陶瓷产品工业生产本是希望给消费者提供价格、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相协调统一的产品,美化生活、服务大众。尤其是普通人更需要这种精神关怀,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传承师法自然的精神,结合新技术新观念,才是当今优秀设计的立足之道。
参考文献
[1] 杨永善.说陶论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 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 陈建庭.关于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思考[J].魅力中国,2007,10.
[4] 刘雅丽,贾黎威.浅谈陶瓷材质的内蕴美[J].景德镇陶瓷,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