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 光影传奇

2012-04-29 06:14董菁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2期
关键词:豫剧剧目河南

董菁

戏曲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之一,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

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片段纪录片《定军山》,被认定为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年。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片中穿插了舞台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和《拿高登》4个剧目的片段,这4个京剧片段用原始蜡盘录音方式录制,在影片放映时同步播放出来,使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如果说《定军山》开启了戏曲电影的初始试验阶段、《歌女红牡丹》进入了初步探索阶段,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戏曲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则迈入了戏曲电影的成长阶段。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被誉为“蝴蝶歌剧”和“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6年在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鼓舞下,新中国戏曲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更多的电影艺术家投入到戏曲电影的拍摄中来,戏曲电影也由此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十五贯》、《杨门女将》、《红楼梦》、《花为媒》等堪称经典的戏曲电影,奠定了戏曲电影的民族化审美特征和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的地位。

河南戏曲电影的出现及发展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豫剧《花木兰》,成为河南第一部戏曲电影。1958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下乡与赶脚》,这是河南第二大剧种曲剧首次登上大银幕。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买牛、扒瓜园》,首次将河南越调《扒瓜园》搬上银幕。随后,河南的三大剧种佳作迭出,在大银幕上向全国人民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从1956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戏曲电影有40部之多。它们始于中国戏曲电影百花齐放的繁荣阶段(1956年~1963年),涌现出了《花木兰》、《陈三两》、《穆桂英挂帅》和《朝阳沟》;走过了极端政治化的阶段(1964年~1975年),出现了现代戏《人欢马叫》、《游乡》;在新戏曲繁荣阶段(1976年~1988年)蔚为壮观,《七品芝麻官》、《卷席筒》、《智收姜维》等叫好又叫座;最后,在戏曲电影整体衰落阶段(1989年~今),依然有一批戏曲电影人在苦苦坚守,默默付出。

河南戏曲电影人

在河南戏曲电影发展的半个多世纪里,许多戏曲人做出了默默的奉献,其中有演员,也有导演。

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三部代表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拍摄第二部电影时,马金凤已是60岁的花甲老人了。为拍电影《七奶奶》,她3个月瘦了18斤。电影中,她坐真车,驯真驴,为了把从驴背上摔下的镜头摔得真实又恰到好处,年过花甲的马金凤豁出命来练“摔”,不惜血染戏装,被导演誉为“铁老太婆”。

河南戏曲演员中,作品搬上银幕最多的莫过于任宏恩了。1965年,在豫剧电影《人欢马叫》里,任宏恩首次亮相,扮演一个农村生产队饲养员刘自得。当时只有二十来岁的任宏恩,演活了这个损人利己、反而得意一时的富裕中农的样板形象,其造型、唱腔、神态、语气、动作都达到了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程度。他精彩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会心的笑声,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如果说任宏恩在《人欢马叫》中扮演刘自得使他崭露头角,那么20年后他在《倒霉大叔的婚事》中扮演的一号人物常有福,则标志着他走向了成熟。之后的《我爱我爹》和《我爱我孙》更是在国内备受好评。任宏恩在谈到他拍摄戏曲电影的经历时说:“舞台表演更能贴近观众,我很喜欢。不过我最看重的还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电影要求人物真实,更贴近生活,也更方便流传。我现在的愿望就是能再多拍几部电影,多塑造几个人物,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笑声。”

著名导演谢添执导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称得上妙手神功,独树一帜。影片取戏剧表演艺术之精华而又不拘泥于舞台框架,别开生面地将喜剧的夸张与电影特技融为一体,为戏曲剧目搬上银幕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1981年,影片《七品芝麻官》获得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故事片奖,这是河南戏曲电影首次在全国获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剧中唐成的这句台词从此传遍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在河南电影界,导演路振隆可以说是河南戏曲电影事业的功臣和见证人。河南电影制片厂自1981年先后拍摄的戏曲片有14部,其中出自路振隆导演之手的就有10部。由他执导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实现了河南电影中国电影华表奖零的突破,《我爱我爹》实现了河南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电影类零的突破,使河南的戏曲影视成为一块叫响全国的金字招牌。

众所公认,路振隆执导的戏曲艺术片《倒霉大叔的婚事》,在拍摄方面是有所创新和突破的。对于这样一部现代题材极富生活情趣的戏曲片,他全部采用了实景拍摄,山光水色不仅映衬了人物的心境,也更增强了生活气息,这在现代题材戏曲片的拍摄中是一种新的尝试。

拍摄戏曲电影《我爱我爹》,路振隆可谓用心良苦。他先从剧本修改入手,邀请剧作家何庆魁加盟,强化喜剧风格,并在舞台剧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加入“哭坟”和“墙头记”两个大段唱腔,不仅让听者过瘾,也让听者流泪。电影上映后引起轰动,拷贝发行了300多个,成为当时国产片拷贝发行量之最,当年许昌的一家影院放映该片时,每天6场连放了7天,几乎场场爆满。人民日报曾以《戏曲片〈我爱我爹〉走红河南》为题报道了当时的盛况。

作为“最佳导演”、“德艺双馨艺术家”,谈起这一切,路振隆导演很淡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都是些大导演,在我心目中的大导演拍过的,比如说崔嵬导演的《杨门女将》、《野猪林》、《破洪州》我都比较喜欢,后来谢添搞的《七品芝麻官》,上海岑范他们搞的《红楼梦》……所以我就想自己在这方面也做些努力,总觉得应该拍出一些随着时代与时俱进的更好的戏曲电影。”

路振隆30年来,用激情和执著探索的戏曲影视之路,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接踵而至,用光影书写着河南戏曲的传奇!

在2010年3月落幕的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由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领衔主演的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获得最佳外语戏曲影片奖,河南戏曲电影从此走向了世界。

豫剧电影《程婴救孤》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2008年拍摄完成,2009年获得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之后,李树建又把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品《清风亭》搬上银幕,采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将实景结合棚景拍摄,成为古典剧目影视表达的一次大胆尝试。2011年,豫剧电影《清风亭》获得第十四届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执导这两部电影的正是被誉为中国戏曲电影改革人物代表之一的河南导演朱赵伟。

河南历史悠久,戏曲资源丰富,虽然已经有40多部剧目搬上银幕,但是还有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新编剧目有待于拍成电影。特别是老一代艺术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耕耘的优秀剧目,如果不拍成电影把它保留下来,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用电影的方式传播民族戏剧,不仅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而且也非常有效率。或许,这正是拯救民族戏剧的一条正路。

面对河南戏曲电影的发展,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季国平说:“戏曲电影是电影也是戏曲,我们大量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的剧目,借助于戏曲电影而流传到现在。当下,作为戏曲传播的重要手段,拍好戏曲电影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传统戏曲借助于现代科技能让我们的戏曲走得更远。”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康健民说:“戏曲电影继承和创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确实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非常好的艺术形式,河南电影人在这方面也是非常努力的,无论是从戏曲电影的产量还是到它的质量,河南的戏剧家和河南的电影家,他们创作出来的好的作品,在全国都是排在前列的,河南电影人的创新精神是值得全国电影人学习的。”

用光影讲述对故乡的爱恋,用胶片记录戏曲文化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戏曲工作者和电影人同心协力为您展现一段河南戏曲电影的传奇。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文娱广播)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豫剧剧目河南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出彩河南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优秀剧目进校园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