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院长异乡圆梦

2012-04-29 06:18:42吴应群
祖国 2012年12期
关键词:喀山宏图汉堡

吴应群

中国每年派出10000余名汉语教师,其中包括千余名中方院长。他们奔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个“文化使者”。

上海文艺出版社半年前出版了一本特别的书《不独在异乡---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日记》,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他曾于2007年至2009年赴德国,担任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

国家汉办自2004年成立第一家孔子学院以来,每年派出10000余名汉语教师,其中包括千余名中方院长。他们奔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个“文化使者”。身为作家的王宏图以生动的笔调翔实地记录了孔子学院创始阶段遇到的各种不为人知的具体困难和幕后细节。

2012年3月,复旦大学的网站上再次发布公告---关于招募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候选人的通知,接任者又一次踏上异乡之路。

院长培训:外交、体能和心理

2007年,复旦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候选人,复旦大学已与世界著名的8所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钟爱德国文学的王宏图下载了一份申请表格,他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是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

经过学校的初步考核通过,材料被报送至国家汉办。根据国家汉办要求,每所孔子学院必须有一位外方院长和一位中方院长。院长是孔子学院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学院的办学和管理。

除了品德、学识、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中方院长要具有海外经历,最好精通所在国语言,而外方院长也应该比较了解中国国情,最好能用汉语进行交流。

通过汉办的审核后,2007年7月,王宏图前往河北廊坊参加汉办组织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及教师的集中培训,培训期为3周。

培训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外礼仪教育、财务预决算知识、剪纸、太极拳等,此外还有体能训练。“当时我们有一个星期是全封闭的集训,每天早上六点钟出早操,长跑。谁迟到了就要受罚。”王宏图对本刊说。

“这种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真的到国外,环境情况千变万化。而孔子学院又不像在外的中资机构,他们一般会有几十个人在一起,互相有照应。孔子学院外派人员是散兵游勇,一个孔子学院只有一个中方院长,顶多再配一两个中国老师,其他都是外国人,基本上就是独自在外国人的土地上和文化氛围中开展工作。所以,对体能和心智的要求很高。”王宏图说。

培训结束后,还需要经历汉办的面试。面试包括普通话测试、外语测试、教学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试等。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汪丽勇老师才30岁,目前在日本京都的立命馆孔子学院大阪课堂担任中方负责人,他向本刊记者回忆了自己参加心理测试时的场景,“面试官让我画一幅画,题目是‘雨中人,我画了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他没给我讲解,但我通过了心理测试。”

赴任:初到异国他乡

王宏图2007年11月首次踏上了德国汉堡的土地时,迎接他的是合作伙伴---汉堡大学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康易清。

晚于王宏图一年开始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高荣国,选择前往的地方是俄罗斯联邦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喀山,他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与喀山大学开展友好合作已经超过20年。

他在一篇日志中写道,“初到喀山正值2008年11月底,喀山已寒意料峭,连日的冬雨伴着片片雪花将我的心情淋个湿透。对俄罗斯社会治安的担心,思乡之苦,繁琐手续,还有学院几个月来堆置的待办工作,诸如此类的事情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无所适从,真正尝到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滋味。”

跟他合作的外方院长名叫扎米里·伽布杜尔哈伽维奇·扎伊努林,65岁,是喀山大学东方学院的院长,阿拉伯语研究专家。“他不会中文,但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特别友好。”高荣国对记者说。

工作:琐碎而忙碌

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约有200名学员,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学员有学生也有退休的老人。“德国人是个热爱学习的民族。学生中一位老妇人是外语老师,早年在伦敦、巴黎和罗马生活,能教英文、法语和意大利语,退休后又对中文产生了兴趣,就到孔子学院学中文。”

王宏图说,“还有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他汉语发音很不准,但却一直坚持学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还自费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短训班学习6个星期。”

高荣国也遇到不少热爱中文的老人。他介绍,曾经有一位70岁左右的俄罗斯老人来到高荣国的办公室,肩披雪花,满脸疲惫。老人家自我介绍说,他姓马拉特。“说完,他颤巍巍地从背包里掏出一些东西给我们看,里面有发黄的《百家姓》、《三字经》,有清代不知名人士的各种借据、讣告,还有新疆民国时期大小官员的类似我们今天名片之类的东西。”

来孔子学院学习的更多的还是年轻人。21岁的爱莎拜耳来自厄瓜多尔,今年大三。她第一次知道孔子学院是在电视中,当时电视新闻正在播放当地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文化展,于是她就跑去报名了。在厄瓜多尔孔子学院学习汉语8个月,如今她已申请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到中国的同济大学继续学习汉语。

汉堡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均为在当地聘请的德国人,也有一些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都是兼职。

据王宏图介绍,汉语教师一般都是德国高校汉学系毕业的老师,聘请5人,工资由汉办支付,25欧元/小时,比一般的语言培训机构工资稍高。

中方院长的工资是由汉办支付。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派出国教师生活待遇管理规定》,工资标准按职称分为四级:一级为教授、研究员,2100美元/月;二级为副教授、副研究员,1900美元/月;三级为讲师、助理研究员,1700美元/月;四级为助教、实习研究员,1500美元/月。

另外,中方院长还享受岗位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400美元,用于开展工作必需的对外交往和通讯等支出。

中方院长除了参与教学外,更重要的工作是承担孔子学院的日常管理,开展中国文化推介活动,设计课程方案,制定招生简章,拟定孔子学院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总结,经费预算管理等。

王宏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忙碌的上午,和康易清商量接待汉办督导组事宜。Stiel副校长答应31日中午和汉办来宾见面。我还联系了中国总领事馆刘志平副总领事,她愿意参加接待晚宴。张勇将去年上交的孔子学院自我评估表发来,要求更新材料。汉办考试处发来新的邮件,要求近期提交新的工作报告。给朱永生院长发邮件,问他是否能在9月17日的中德教育论坛上作英语发言,谈精英大学的职能。还准备为康易清起草一份中文信件,邀请姜锋参赞再次来参加教育论坛。康易清让孔子学院出资为夏令营营员从汉堡到柏林的火车订座,所以她整个上午折腾这件事。卡特琳将实习生罗珏整理好的《汉堡---中国城市指南》材料传给我。”

德国汉堡孔子学院主办的最为成功的活动是每月一期的“中德对话”,主题包括政治、经济、法律、艺术、人文等方方面面。如第三次“中德对话”的主题就是“媒体作为双方沟通的桥梁”,主讲人是汉堡华人报纸《欧洲新报》发行人陈茫和德国ARD电台前驻中国记者Losche女士。

由于王宏图因个人关系认识很多国内著名作家,所以他在就任孔子学院院长期间,王蒙、莫言、叶兆言等都曾前往汉堡孔子学院做过演讲。

“艰苦的不是吃住,而是太孤单。思念家人应该是所有外派教师必须要面临的问题。”高荣国说。他在喀山时,女儿只有7岁。“家人为我的工作感到自豪。”

在王宏图的日记中汉堡的天气总是“阴沉”和“乌云飘浮”,寒冷的冬季和难得一见的阳光让他总是感冒和失眠。

猜你喜欢
喀山宏图汉堡
千年喀山的独特韵味
走向世界(2022年2期)2022-02-21 03:03:46
习近平擘画长江宏图
喀山池—生态岸线之俄罗斯喀山伏尔加河湾滨水区设计国际竞赛方案
城市设计(2019年1期)2019-05-18 05:50:32
肾上腺素飙升:亚马逊的数字广告宏图
英语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0
喀山——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城市
职业(2018年9期)2018-09-30 06:30:50
参加汉堡节
创意无限的另类汉堡
美国最赞汉堡店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都是汉堡惹的祸
伏尔加河畔的聚会——记喀山的第20届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