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琰
美国“驱逐”孔子学院教师风波之后,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讲述了风波启示,以及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风雨还会来的
记者:这是不是自2004年孔子学院成立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冲击?
许琳:是的。这的确是孔子学院成立以来面对的最大的一次冲击,当时真有点灭顶的感觉。
实际上,自2010年,美国方面就开始全面调查在美孔子学院的“所作所为”。2010年,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开始抽查在美孔子学院,要求孔子学院提供与中国合作院校、汉办往来的财务报表;调看所有孔子学院与总部之间的邮件往来;严格审查教材,查看教材中是否有共产主义、红色思想、有没有价值观输入等。
这种“地毯式”的调查什么也没查出来。最后,他们只从教材中找到了一个地方“不合适”。中小学教材中有一篇《哪吒闹海》,他们说哪吒穿肚兜相当于裸体,而美国的中小学教材中不允许有裸体。事实上,孔子学院的教材中只讲授中国的历史、书法、武术、中医等文化,更多的内容是汉语言。
多次无功而返,这次他们拿办学资质认证和签证做起了文章。
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确确实实反应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文化走出去和软实力的增强对美国乃至整个欧洲心理上的冲击,在孔子学院的事件上他们表现出了某种担忧。
记者:这次事件带来什么启示?
许琳:从效果上看,这次事件可以说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本来美国官方对于孔子学院从来没说过“NO”,但也没说过“YES”,而这次先说了“NO”,后面又坚决说了“YES”。所以从政府层面上,以后就很难再说孔子学院不合法了。也可以说,这次孔子学院取得了同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协会同等的地位。
我觉得,这件事情处理得最成功之处就是,我们把美国81所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也验证了汉办最初对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设计是最合理的。孔子学院采取自愿合作办学的模式,这是在中国文化大国地位在全世界还没有完全确立的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这次81所美国大学没有把美国国会针对孔子学院的“驱逐令”当作是中国的事情,而当作是他们各自学校的事情。所以他们最先起来反对。
在此之前很多国内高校的老师都不理解,明明是合作办学,各出一半钱,为什么挂牌时只有外方学校的名称却没有中方学校的名称。这次事件发生后,不少人都理解了。
如果说这次风波是公务外交的一个案例,那应该说是,美国人自己说服了美国人。
记者:除了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外,孔子学院还急需做什么工作?
许琳:这件事件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挑战。我现在想,如果没有把美国孔院的事情处理好,欧洲和日本立刻就会跟上。这次我们是利用了美国高校的力量修正了美国国务院的公告,但是如果有一天,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法律和政策来跟美国或其他国家政府正面交涉的话,怎么办?
现在,国家对于孔子学院没有立法,甚至于社会上在认识方面也有些摇摆不定。如果可以在《教育法》或《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中设有一章,或写明一个条款的话,再遇到此类事件我们就有法可依了,而现在就只有一个孔子学院章程。因此,目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要尽快制定针对孔子学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
另外,我们急需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我相信美国这次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 ,所以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应对准备。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记者:如何做好孔子学院人力财力支持?
许琳:目前,国家对于孔子学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不足的。急需调兵遣将,派最好的人到一线去。可现在却做不到。
人力方面,世界著名的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都有专职队伍,歌德学院有近3000人的专职人员,但我们却没有,我们有点像“抓壮丁”!
财力方面,目前外派老师的工资比外交官低50%,很多老师不愿意出去,尤其是去一些动乱或条件比较差的国家。
记者:汉办注意到这次事件发生后那些质疑孔子学院的声音么?
许琳:当然。这次美国官方改正得非常快,但国内反而有一些人希望看孔子学院的笑话。有的网民说,“活该,你们就不应该去,让人撵回来了吧!”还有说“中国有那么多失学儿童,农民工子女,为什么还要拿钱帮助外国人去?”
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是比较狭隘的。一些网民的谩骂和不理解最终中伤的不是外国人,而是我们自己。有的国内媒体也质疑孔子学院,负面的报道和情绪被一些境外媒体所转载。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特别是英美的智库精英们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上是成功的,但在文化和经济并行走出去上却不是很理想,文化的脚步是滞后的。文化滞后的结果是什么?以非洲为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驻非洲,但企业只是走出去了,却没有走进去。为什么没有走进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文化匹配。企业在当地修一所大桥,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中国修的?但文化传播就会不一样。
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和单位,能做到像汉办这样在全球已有900个点,而这些点都是文化走出去的基地。
其实,不到8年的时间孔子学院已经影响了一大批对所在国家有影响力的人。同时,孔子学院还是中华文化自醒自新的一个渠道。但国内还有不少人没有认识到孔子学院的发展潜力和影响力。这也说明,汉办在说服国人方面做得不够。
记者:因为不了解就可能产生误解误判,请谈谈孔子学院这些年所做的成绩以及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的意义。
许琳: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给汉办写的申办孔子学院材料上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为了培育未来了解中国的美国领导人”。
2010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跟我要一个汉语教师。该学会有一所全美著名的精英私立中学昊济思学校,该校曾培养了多位美国驻华大使。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未来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校长对我说,“你如果能影响这所中学,你将影响未来的中美关系。所以请给我派一个老师,办一个孔子课堂。”于是,我们共同签署了昊济思学校孔子课堂协议,并派出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的女研究生。
目前她已经在该校执教两年,一个月只领1000美元的生活补助,但她所做的却可能是影响中美未来关系的大事。很多美国上流社会友好人士说,“孔子学院坚持这样办下去30年不动摇,世界一定会大变样。”
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20多位国际政要参加过孔子学院活动,有些不止一次。比利时鲁汶工程大学校长韩德华对我说:孔子学院就是一张大圆桌。很可能没有坐在圆桌之前,有的国家对中国有成见,甚至是敌视。但是大家围着圆桌坐下来开始对话,就会相互倾听,就会相互影响,最后就成了奥运会的“五环”,不求完全重叠,但至少部分会有重叠,共识就会越来越多。
除了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加速了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训诂学专家许嘉璐先生曾总结:孔子学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我国的知识分子成建制地走出去了,而且是一直在走着。
我们外派的老师两年一换,但一直都有老师在。每个老师都是活的中国文化标本,都是民间大使。这个作用真的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