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浪 周勇其
海隆集团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建立于2009年6月,正值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因为海隆集团的主要产品—钻杆50%以上销往国外市场,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投资不足,以及外汇缺乏等造成了订单锐减(上海海隆石油钻具有限公司销售额从2008年的13亿元降低到4.7亿元,降低了63%)。在企业经营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上海市科协、宝山区科委等为企业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海隆集团由此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管专家李鹤林,提高了海隆集团的研发工作水平、科研信息获取能力,拓宽了产学研研发合作渠道,加强了研发与应用结合的紧密程度,加快了成果转化速度,开发出了多项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走出经营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大大提高了海隆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研发水平。
推进实验室建设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海隆集团的专业研发机构—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定位,是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李鹤林院士担任中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长多年,对国内外石油管材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仅参与和组织海隆集团的科研项目,还对海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海隆研究所贯彻企业宗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建议下,海隆研究所成立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和服务部门:油井管腐蚀实验室和失效分析实验室。培养失效分析专业人才,通过对客户的技术服务、科研合作,巩固和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遵循李院士的指导,购置了扫描电镜、能谱仪、拉扭组合试验机、显微硬度计等设备,聘请了失效分析专家吕拴录,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为研究所培养出余世杰、龚丹梅、赵金凤等失效分析专业技术人才。两个实验室的成立,为海隆集团的售后服务以及新产品研发检验、市场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供失效分析服务的基础上,海隆集团与中海油某油田建立起了长期的科研业务合作关系,并促进了海隆集团钻杆产品在中海油所属油田的销售量,直接促进解决了海隆集团7000万元应收账款的回收,为企业的经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高海隆研究所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把海隆研究所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专业研究机构,李鹤林院士提出了建设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利用3~5年的时间,把海隆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级的石油管研发中心。在李院士的指导下,以海隆集团为主要建设单位的上海海隆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通过上海市批准立项,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
突破技术难题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海隆集团近几年研发成功并进行转化的新产品有HLAS系列低温钻具、V150高强度钻杆、无磁钻铤等。
1.HLAS系列低温钻杆的研发
近几年来,俄罗斯等国已开始在北极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低温钻具是针对高纬度地区石油钻采作业的专用钻具。为了开发针对俄罗斯市场的低温钻井机械,中石化成立低温钻井机械课题组,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进行科研攻关。李鹤林院士积极帮助海隆集团介入课题研究,并依据企业实际承担了课题中低温钻具的研发内容。此后,李院士主持制定了低温钻具的研发计划、技术路线,并首次提出了-60℃储藏、-40℃使用的质量标准。在李院士的指导下,低温钻具开发工作很快取得了成功,并迅速进行了成果转化。2009年,国内首批低温钻杆在海隆集团下线并销往俄罗斯,为企业创汇230万美元。
2.V150高强度钻杆的开发
塔里木油田是我国的主要产油区,也是采用钻井新技术最多的油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产8000米钻机的研制成功和使用,塔里木油田深井、超深井钻采比例大幅上升,标准钻杆中最高强度等级的S135钻杆已不能满足超深井钻采的技术要求。李鹤林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后,迅速调整研发力量,成立了V150高强度钻杆研制小组。经调研,国内尚无V150高强度钻杆实际下井应用的案例。时间就是效益,为此,李鹤林院士亲自出马,从特殊高强钢冶炼、无缝管轧制,到质量评价方案、技术标准制定,他迅速与天津某大型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指导研发人员迅速开展研发工作。在李院士的辛苦努力下,V150高强度钻杆的研制很快取得了成功。2011年,海隆集团首批7000米V150高强度钻杆销到塔里木油田,实现销售额1020万元,成为国内首家批量生产可实际下井应用的V150高强度钻杆厂家。2012年9月,塔里木油田同海隆集团又签订了第二批3000米高强度钻杆,总价值达到5000万元。
3.无磁钻铤的研发
无磁钻铤研发项目是李鹤林院士在海隆集团主持的又一新产品研发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李院士亲自研究确定特钢成分,联系炼钢厂家、轧管厂家,直到产品试制成功。无磁钻铤产业化后,仅2011年就实现销售545万元。
产学研成果显著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李院士为海隆集团设计了边建设边科研的发展模式,即以科研开发项目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为方式,以上海地区的高校、石油领域院校为重点,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目前,海隆集团已和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石油管材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设立了西南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海隆科研基地。产学研合作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所各类科研项目的开展。截至2011年,研究所共开展科研及技改项目30余项,取得成果20余项;获得国家重点技改项目立项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上海市科研项目立项8项,宝山区科研项目立项7项;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1736万元。海隆集团与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建设的“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批准;海隆集团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获得“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国家级先进集体及上海市先进集体,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优秀创新团队。袁鹏斌所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和宝山区第六届拔尖人才,欧阳志英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荣誉称号。
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以及院士专家的言传身教,对人才的提高和培养是很重要的。海隆研究所的许多年轻科研骨干正是通过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这一互动形式,不断成熟起来。2008 至2009年,在市科协的支持下,海隆集团科协与海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举办了三次“653工程”—“数字测量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创新技法及理论”研修班;2010年9月,举办了“材料热处理模拟技术培训班”,潘建生院士、顾建峰教授亲自授课,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参加了培训,获得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通过培训,一批青年科研骨干目前已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为海隆集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为把海隆研究所建成国内一流的石油管专业研发机构,海隆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还计划引进更多的院士专家。经过市科协联系,上海交通大学潘建生院士于今年5月来到海隆集团考察科研工作,并就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过程进行分析和指导。目前,海隆集团正在积极邀请潘健生院士进站开展科研工作,在潘建生院士的指导下,大型连续热处理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开始启动。
经过三年多的运行,海隆集团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在引入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促进院士、专家研究团队与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有效结合,发挥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搭建了高端智力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讲、比”活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