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性 感染性 净化性

2012-04-29 04:54:23胡海军
新闻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规律美学美的

胡海军

【摘要】新闻美学是用美学的原理解析、探索出新闻美的规律,继而光芒地凸显出美学价值的科学。本文研究新闻的本质美与形态美的辩证关系,阐释新闻美在传播中的审美规律及其实践意义,以此强化美的传播之理念。

【关键词】美学新闻美学提升性感染性净化性

美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掌握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把握和运用存在与意识的哲学观。18世纪,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嘉通提出,美学是“用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艺术的科学 ” ①。也就是说,这门科学正是用美的意识看待世界,构建人的美的规律的观念,是基于存在和意识关系而孕生的科学。所以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客观世界的交互关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互映关系;人对客观世界的美掌握程度等,它既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又要研究意识中的美。简而言之,美学是研究美的存在规律、美感经验、美的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新闻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新闻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律的科学。新闻反映现实是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有了美的特性。人们刻意追求节目版面、声像文字、体裁风格等等的魅力,也使之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②,通过媒介的传授性和影响力来引导受众的兴趣、思考、观念,激励受众树立人的本质美,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类不会由于可以生存而放弃了美,相反,人的自身力量必然要为美的理想而实践、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的本质美。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实现理想和塑造文明的美的媒介。试想一下,新闻如果不传播美的事物,那会是什么样的新闻,人的美好向往又何在!新闻的本质美和形态美是新闻美的集中体现,就是说新闻所反映的事物的规律性和揭示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有着社会性和感染力。新闻所涵盖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静动态介体,通过声像图文等多手段设计组合,又有着普遍而特殊的吸引力。新闻如果能在形式上吸引受众的眼睛耳朵,并在内容上波动受众的心灵,则“新闻美”也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新闻美是对新闻的本质美和形态美结合的规律的研究。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统一,构成新闻美学的完整体系。

思想意识尽可能融于主体情感与美的事物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这是新闻美的特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历来主张积极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要和适当的形式相结合,政治思想内容应该蕴藏在作品的深处,通过美的表达形式让典型事例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来。新闻的思想性凸现了新闻对理想的责任。但倘若只强调这种本质美,忽视形态美,用会议报告、故事读白、深奥概念布满广播电视和报刊网络,就会像喝白开水一般乏味无趣。同样,如果只注重形态美不追求本质美,不真实地反映和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即使节目与版面、声像与文字、风格与体裁等表现得再优美,也如同空壳蜡像,苍白死寂,让人难以入境入心。汶川地震中,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经过记者笔下的形象重塑,生动地再现事件中的壮美场面,英模的伟大品格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由此被寓意于形态美与本质美之中。这种新闻的提升性,是能够起到培育作用,吸引受众想听想看想做,有一种认识的突破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而包含其中的“哲理美”、“意旨美”,也正体现了新闻提升性的精神价值。从中有所认识、有所引导、有所收获,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本质美和形态美的统一。

新闻这种吸引人、激励人、愉悦人的美的特性,表明新闻美具有美的感染性。

新闻的美来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应有的高尚的情操、先进的思想、坚强的信念,它以真、善为基础,愉悦有益为前提,是栩栩如生、可感可触的真、善、美。新闻美的三种品性,体现了强烈的感染性。感染性是指客观事物以特有的形态明确而清晰地映入头脑,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与升华。但是,社会生活又是一个丰富多变的天地,美和丑,新生和腐朽,先进和落后,主要和次要混合在一起。记者必须对客观存在的新闻进行分析、选择、提炼、整合,对生活中的美进行发掘创造,抛弃假、恶、丑,褒扬真、善、美。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雷锋,人们从新闻作品中读出雷锋强烈的阶级情感,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奉献的高尚情怀,鲜活的身影,让亿万人民为之动心动容,升华为一种伟大的精神,让人们世代传颂。这种美的感染性难道只是本能的快感?难道不是新闻美的力量的典范!

新闻美所反映和再现的现实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典型事物中,既不是复印琐碎的笼统的真实,也非是俘虏部分的偶然的暂时的现象,而是展现新旧矛盾运动中的全部复杂性和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有着净化人性的作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个永恒的规律,循环往复与层出不穷是个永恒的主题。运动过程中的新闻记录,不但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风貌,而且具体地展现了人类的美好精神,它以个别反映一般、偶然揭示必然、现象折射本质,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印证了社会发展中有着积极意义的新生事物和典型事例的美。这种新闻的净化性就是弃恶扬善,去粗存精,弃伪取真,推陈出新,让心灵澄清一片,一种崇高的美感寄托在心间,树之为观念,蕴之成力量,余韵幽长,弥漫芬芳。如此之美的新闻传播,怎能不荡气回肠,乃至影响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比如: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沈浩的报道,以感人至深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以高尚品德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还有近年来推出:80后女教师推开学生自己被车轮碾轧的最美教师张丽莉,身怀双胞胎跳水救人“最美孕妇”彭伟平等等新闻,“最美”之花竞相释放出澎湃的豪情,人性的光芒奏响一首首催人奋发的岁月之歌!这种强烈的美感,正是人性的温暖所致,呈现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美好向往,不同国籍,不同立场的人们闻之,同样会为之所诱惑与感染、震撼与赞赏。相比之下,那种无病呻吟和功利私欲的写作显然难以打动人,当然也不属于新闻美学的范畴。

新闻作品中所包含的悲欢与共、爱憎分明,是经过对典型事例的探寻、分析、思考后,由理性驾驭和感性支配而锤炼重塑出的共同倾心的美,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辩证的对立统一的真实写照。忽视这个激发美感的美学规律,美又会从何而来!所以说新闻美是对立又统一的和谐,“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③。只有对立,不会有美的存在。日本为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上演了一幕幕丑闻,我国媒体应对事态变化有步骤的进行报道,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并转化为团结一致求发展的奋发强国的美好愿望。此外还有“明胶、毒胶囊”、 “烟草院士、控烟”、“活熊取胆”等报道,从人性的冲突中掀起心灵的波澜,激起人们的美感消解,把对立变为协调,最终彼此走向了融合和统一,既化解了各种“知识盲点”,又深入认知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和社会价值。

高度的和谐性是新闻美的特征之一,在美学中尤为重要。新闻作为美的典型体现,是通过形态去感受具体事物的,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把美的规律与主体的生命活动与创造性实践关联起来”④,经过文字、声音、画面对实践中的所闻所见组织再造,构建美的篇章,传递、吸引、启迪受众感悟美的内在。“唯有美的事物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⑤。可以说,新闻作品就象一个相貌出众、眉目传神的美人,其魅力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相貌,一个是传神,决定新闻作品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优秀的新闻作品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新闻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唯有美的形式凸现内容,美的内容凝结在形式上的和谐,才能创作出新闻精品。新闻是用美的规律不折不扣地记录、反映大千世界,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美的思想也就蕴含在新闻作品中。这一点又与艺术创作不同,艺术美是允许臆想地发挥,自由地创造,而新闻美则是忠实于真实,是客观真实的反映,是主体意识化的表现,是新闻记者所特有的审美创造。这说明,美学在新闻学中大有建树,大有可为。

新闻美既有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的美的形式,又有思想高度、动人形象和感化心灵的美的内容,由此从一个新的视角强化了“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审美品质。正因为如此,梳理和总结新闻的审美现象,揭示新闻的审美规律,指导新闻美的实践,在新闻事业竞争激烈与新闻学力求发展的今天,对于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和新闻作工者的创作素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0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③⑤彭富春,《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1(4):19-26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总编室)

责编:刘冰石

猜你喜欢
规律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2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巧解规律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