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 韩莉梅 邹艳松 何新玉
土壤有效磷是指耕层土壤中能供作物吸收的磷元素的含量。以每千克干土中所含P的毫克数表示,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磷。在化学上,有效磷定义为:能與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作物吸收磷的形态,包括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类。在无机磷中有正磷酸盐(H2PO4)、偏磷酸盐(HPO3)和焦磷酸盐(H3PO4)。后二者在在土壤中或作物体内能很快转变成正磷酸盐。所以,正磷酸盐是作物吸收和利用的主要形态。
作物还能少量吸收某些有机态磷,如甘油磷酸脂、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脂等。作物吸收的磷,以氧化态的正磷酸盐进人体内,并以正磷酸形态合成各种有机含磷化合物和参與体内代谢,不必经过还原转化。
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是构成植物体的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磷是细胞核、核酸、磷酯、植素及酶的组成成分。它们分别影响和参與作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增殖和促进生长发育、遗传特性、能量代谢與中转、信息交换等;磷对种子的形成至关重要;二是参與作物的多种代谢过程。磷参與光合作用、糖的运输、蛋白质的合成等;同时磷能促进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促进干物质的积累;三是磷素营养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四是磷还有促进作物提早开花,提前成熟,增加作物抗旱性、抗寒性等功能。及时供给作物磷素营养,对提高作物产量是十分必要的。
了解土壤中有效磷的供应状况,对于施肥有着直接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所以能否用好磷肥必须根据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区别对待。
农田施用肥料中,以磷肥的有效利用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磷肥的有效成分(即水溶性磷肥)在土壤中极易转化成难溶状态而被固定,其固定的速度和形态,與土壤酸碱度(即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大小等有关。不过,磷在土壤中被固定而形成难溶性状态后,在适宜条件下(如微生物等作用下),又可以转化成速效磷,表现了磷肥供磷的长效性。利用磷肥的这些特点,通常采用以下四点综合措施来提高我市郊区磷肥的利用率:
一、以基施为主,避免低温施磷。
磷肥(尤其是钙镁磷肥)施入土壤后,在较长时间内(半年以上),其有效性呈上升趋势。因此,磷肥一般宜用作基肥,尽量避免作追肥施用。另外,磷肥利用率的高低,除取决于土壤及作物本身条件外,还受气温条件的影响,当气温低于12摄氏度以下,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降幅量大的是磷(达50%以上)。因此,施用磷肥应尽量避免在低温期进行。
二、增施有机肥,加强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pH值小于6以下的土壤呈偏酸性,磷易與铁、铝化合形成难溶性磷酸铁、磷酸铝。pH值大于7.5以上的土壤呈偏碱性,磷易與钙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钙。pH值在6-7.5之间的中性土壤,施磷的有效性最高。因此,要提高磷肥的有效利用率,首先必须重视调节土壤酸碱度,方法是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维持土壤酸碱反应相对稳定的能力),而土壤的缓冲性能與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由于土壤腐殖质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增施有机肥料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一个途径,应大力提倡多积多施农家土杂肥,多种绿肥等。
三、與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深施或侧深施,减少土壤固定
磷肥與有机肥混合施用,深施或侧深施,可减少土壤固定的原因有:第一是避免了磷與土壤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磷素被土壤固定的途径;第二是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能與土壤中的铁、铝结合,形成稳定状态的化合物,减少了可溶性磷與铁、铝等结合的机会,减少形成难溶性磷的固定量,从而提高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與解磷菌配合施用也可以提高利用率。
四、集中施用。
研究表明:磷在土壤中移动性非常小,一般在1-3厘米,即磷肥在土壤中不易淋失。利用磷的这一特点,一般采取穴施或沟施方式(不宜撒施),适当将磷肥集中施于作物根系附近,以利作物吸收,提高施磷的利用率。对于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利用固态磷在土壤中可以转化成速效磷的特点,也可以把分几次施用的磷肥(甚至2、3年施用的磷肥)一次施足。这样既可提高土壤的供磷强度,充分发挥其长效供磷性,又可节省施肥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