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

2012-04-29 00:44闫小芬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2期

闫小芬

【摘要】河南纪录片发展事业肩负着再造与提升中原形象的任务,传播、传承中原文化的责任,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社会责任,针对目前纪录片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些策略研究,本文主要从政府参与和支持,民间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努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河南纪录片;纪录片奖;纪录片基金;纪录片教育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形象与名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价值观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态。目前中原经济区已经进入国家发展规划,河南纪录片发展事业肩负着再造与提升中原形象的任务,传播、传承中原文化的责任,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之际,应该对河南纪录片发展做一个较好的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以便纪录片的发展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河南纪录片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自参与,尤其是政府在政策等各方面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民间不同团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河南纪录片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由于艺术的提高需尊重纪录片创作的一般规则,因此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只谈有关河南纪录片事业的发展。

河南纪录片发展现状与战略目标

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每年拍出寥寥数十部纪录片和专题片,这与拥有千年繁荣的文化大省相比,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每年除了河南电视台有几部外,其余各台只有一两部,甚至没有,而且一般人较难看到。2010年有关河南的纪录片非常少,一些有影响的河南纪录片更是寥若晨星,而且也难以看到。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的正面形象自然较弱,一些街坊传闻的负面影响仍然盛行。

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和国家相比有较大的距离。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2010年世界纪录片表现出以下趋势:纪录电影的影响力与票房都大幅提升,以探索频道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片稳步扩张,3D纪录片和网络纪录片迅速发展。同时,2010年也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转折点,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社会反响热烈,到3月观众已超过2亿人次。2010年韩国影院上映纪录片共29部,其中韩国本土的纪录片多达22部。2010年宝岛台湾姜秀琼、关本良的《乘着光影旅行》、《街舞狂潮》、《牵阮的手》,林正盛的《一闪一闪亮晶晶》(亚斯博格症)、林育贤的《追生命的孩子》(罕见疾病儿童)、杨力州的《被遗忘的时光》(老人失智症)等8部纪录片进入台湾电影票房前十名[1]。

目前河南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而且历史悠久,是汉文化产生的中心,目前又处于社会变革期,无论是历史、现代社会还是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纪录片题材都较丰富;另外,在财力与纪录片拍摄技术方面也都有很大的优势。如河南电视台以及18个省辖市电视台等,如果重视纪录片的发展,措施得力,一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纪录片发展战略目标:在这样的状况与条件下,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拍摄关于河南历史、人文、地理等纪录片,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全面展现河南省历史文化大省的风采,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观众,为河南的崛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发展策略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

设置各种各样的奖项、各种各样的拍摄基金等。奖项与基金对创作者是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奖励和支持,可以有力地提高大家拍摄纪录片的积极性,以便创作出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作品。

拍摄纪录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一般人难以承担。资金短缺是很多独立制片人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位资深纪录片创作者道出了纪录片创作者共同面临的物质和精神困境:“在泛娱乐化严重的今天,纪录片人的日子并不好过,纪录片人一贯追求的人文价值也很难得到全部实现。不健全的市场和不规范的操作,可能是纪录片创作及运营的最大掣肘,经费紧张、推介困难、吃力不讨好、叫好不叫座等遭遇,更使得纪录片经常处于尴尬境地,而纪录片人起起落落的创作心态更是处处彰显。”[2]

鼓励纪录片的创作,鼓励竞争,提高纪录片创作的质量和数量,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如台湾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来,台湾当局为台湾影视的未来发展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仅将振兴影视产业列为“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更将电影产业列为文化创意服务业的旗舰。台湾行政院开发基金决定5年投资200亿元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希望激活台湾纪录片的市场[3]。同时,台湾设置了许多专门奖励纪录片创作的奖项和基金会,这些奖励和基金成为台湾纪录片创作资金的一大来源,大大帮助了台湾纪录片的发展。如金马奖、金穗奖、年度地方文化纪录影带奖、联合报文化基金会赞助、纪录片双年展、国家文艺基金会资助。其中年度地方文化纪录影带奖和纪录片双年展是专门为纪录片设置的奖项和基金。上述奖项和基金为台湾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保证了纪录片创作的美学品质和制作技术,同时它们还给台湾纪录片工作者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台湾纪录片创作在学习与相互交流中日臻成熟。

在台湾9.9万平方公里上有4个大奖、2份稳定大基金,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它的繁荣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近些年来,我们大陆一些省份和一些单位也开始设有纪录片奖,如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等每年有国际纪录片大奖,但是总体上说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太少了,河南省本地只有每年的河南省新闻奖(电视部分)中包含的电视专题片或者纪录片奖,没有其他的纪录片奖。如果在河南设立多种纪录片奖,纪录片的红火也会是顺理成章。

建立免费的河南省纪录片传播网络中心。有效传播,才能将好的河南形象传播出去,在传播形式上,注重多方面的传播渠道,最后实现河南形象的再造与提升。过去,电视的传播是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也已经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由于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优势十分明显。免费纪录片中心的建立,可以让更多的对河南感兴趣的人随时随地了解河南,将河南形象传播得更远、更广;同时也可以供学习、教学使用,发挥纪录片最大的社会性、教育性和历史性等多种效用。

据统计,截至2011年,关于河南题材的纪录片已有数百部,拍摄这些纪录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是播出的次数和范围极少,许多人很难看到,甚至一些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优秀纪录片也很难看到,而且难以找寻到,这无疑是一种对纪录片资源的潜在浪费,也是对河南形象宣传的无形损失。除了纪录片的历史价值外,纪录片一般的传播寿命是十年,因此反复、多次地播映是符合纪录片的生命周期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纪录片提供新的传播平台,比较容易解决上述这些困难。当然,这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才能做到,如为了避免版权纠纷,可以出钱购买这些纪录片,或者给一些拍摄单位和创作者一些优惠的条件和政策,委托某个单位解决等。

河南电视台DV观察俱乐部这方面也许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或者一些网站的纪录片专题区的运作方式也可以参考。

发展策略二:民间各个团体和个人的努力

普及纪录片技术的教育,扩大纪录片队伍。普及纪录片技术的教育,可以让这种影像技术从象牙塔里飞出来,落入寻常百姓家,这需要纪录片人和教育者的努力。

河南台的DV观察俱乐部,在DV技术的普及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观众的热爱,但是由于是电视节目,许多观众受时空限制难以按时受教育,因此可以考虑现在流行的网上授课这个非常好的方法;另外,大学教育也应该开设这门课,社区也可以免费开一些辅导班等。扩大纪录片的普及教育一方面可以扩大纪录片队伍,另一方面也是纪录片受众的培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是发展纪录片事业一本万利的事。

台湾纪录片的繁荣也是从教育普及开始的。1995年,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赞助由全景传播基金会执行的“地方纪录摄影工作者训练计划”。六套摄像机、六组剪接机,每半年一个地方,每期培训18至28人。训练计划要求学员半年交出一个作品,参加过培训的人基本具备了用摄像机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而在参与培训的人当中,很多原住民积极参与,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审视眼光更独特,感受更真切,使得纪录片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一面[4]。

河南电视台的纪录片工作室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创作团队,各地市也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人,如果他们能够抽出一些时间,进行不间断的培训,纪录片的发展将会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势头。

慈善机构或者企业团体、个人对纪录片创作的积极资助。河南有许多企业、慈善家、文化名人、喜好纪录片的人等,如果给他们机会支持纪录片的创作,那么纪录片创作所需的资金会越来越充足,纪录片人的梦想就会更容易实现。加拿大籍华人范立欣创作的《归途列车》,在拍摄时,就已经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当然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制作方来说像天文数字。这些钱来源于不同的机构,第一类是加拿大的国家艺术基金,第二类来自电影节的艺术基金,第三类来自电视台的预购。这些充分保证了该片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

当然,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的鼓励或者一些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民间力量才能健康发展。

结语

河南纪录片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提高纪录片拍摄者的积极性,扩大创作规模;建立有效的传播中心,并有计划地开展纪录片教育普及工作,扩大创作者队伍,在政府和民间双方合力下,真正实现河南纪录片发展,为河南的崛起和中原经济区的腾飞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胡智锋.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1(5).

[2]葛明.文化河南与纪录片的创作[J].新闻爱好者,2011(12).

[3]谭天、林思洁(台湾).台湾纪录片的成长与现状[J].中国电视,2007(3).

[4]陈燕华.浅析近年台湾纪录片迅猛发展的原因[J].中国电视,2006(1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