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洪静 张顺星
摘要 教育信息处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教育信息处理中的S-T分析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09级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教育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基础;S-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76-03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ourse of S-T Analysis//Wan Hongjing1, Zhang Shunxing2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effect has an important role.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use of S-T analysis methods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09 freshman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computer technology foundation teach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puter technology foundation; S-T analysis
Authors address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500
2 The Second Prison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China 650102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它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的产生、呈现、传递、分析和处理。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时,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特点、表现形式,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由此得到用于分析、评价、控制教学过程的有效信息。教育信息处理的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因此,首先要了解其特点。
1)量度水平低。课堂教育信息大多是一些量度水平较低的信息,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爱好和师生互动信息等,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较为困难。
2)抽取的样本数据较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涉及一个班,如在本文中随机抽取的3位教师的班级,09数学D班61人,09体育教育B班56人,09法学A班和09公共管理事业两个专业合班上课共113人。由于样本较少,它给数据的统计处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3)注重个体数据的分析。在教学过程当中,除注重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数据的分析以外,往往还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分析。对学生个体数据的分析,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的信息,可实现有效的个别指导。
4)信息模糊。采集信息不可能都是精确的信息,比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判断是十分模糊的。学生的反应与回答多是一些模糊信息,教师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模糊的过程,这对进行教育信息的处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在课堂教学中,基于以上教学信息的特点,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有效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用于评价和完善教学过程。
2 研究的方法
2.1 S-T分析法
S-T分析是一种用图形的方法直观表现教学性格,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构进行定量处理与评价的课堂结构分析。其主要特点是: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以S表示)行为和教师(以T表示)行为两类,减少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T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讲话行为和板书、演示等行为。S行为包括T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
笔者以云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课程为例,运用S-T分析法来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抽取3位计算机教师的课程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对其教育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听课→记录→统计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2.2 S-T数据的收集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设定采样的时间间隔为30秒,将每个采样点的行为类型记录在S-T数据记录表。基于信息的收集,将教学模式用两种方式来表示,一种是以S、T行为随时间变化的S-T图,一种是以表现教学性格的Rt-Ch图。
S-T图要根据采集的数据分别描绘计划S-T图和实测S-T图。计划S-T图是在教学实施之前,参考教学设计的结果和教材所描绘的S-T图,而实测S-T图则是根据教学实施的结果数据来进行描绘。
Rt-Ch图中,Rt和Ch分别表示教学过程中的T行为占有率和转换率,描绘的是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行为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横轴Rt表示教师的讲授和演示,纵轴Ch表示教学中的对话性。据此可以将教学分为4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混合型,这对教学模式的描述、完善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实例分析
数据的收集随意抽取云南师范大学的3位教师面向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相同课程(即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分别称这3位教师为甲、乙、丙,其中教师丙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学科带头人。
3.1 S-T图和Rt-Ch图
根据教师甲的教学过程记录得到甲教师的S-T数据记录表、S-T图和Rt-Ch图,如表1、图1所示;根据教师乙的教学过程记录得到乙教师的S-T数据记录表、S-T图和Rt-Ch图,如表2、图2所示;根据教师丙的教学过程记录得到丙教师的S-T数据记录表、S-T图和Rt-Ch图,如表3、图3所示。
3.2 图表分析
1)计算机技术基础是一门理科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从教学图表当中可以看出,教师行为占了大约2/3左右,给学生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互动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也便于教师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教师有效地控制课堂。
2)据实地考察,甲、乙、丙3位教师是多媒体教学为主,由上图可见这3位教师的行为占有率Rt都比较高。这个现象与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有关。计算机技术基础是一门内容较多、实践性强的系统学科,教师不仅要将理论抽象的概念阐述清楚,而且要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以确定教学进度。所以在这3位教师的教学当中,教师的行为占有率Rt都比较高。但丙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行为转换率Ch比较高,说明他更注重与学生的交互。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节省时间用于与学生的互动,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一种优势。
3)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位教师是混合型的,而丙教师是对话型的。宏观上分析,3位教师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对话型,并且从图1、图2当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位教师的S-T图与丙教师的S-T图也很接近。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课满堂灌的形式,在与学生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启发学生对知识点的认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惠丽,李晓东.课堂教育信息处理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67-69.
[3]薛理银.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4]刘敏昆.程序设计基础:以Visual Basic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