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 郭思礁 王梦竹
摘要 教育技术学科从创建到今天经历了很多阶段,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出现,这时需要从上位的哲学学科来重现审视和指导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以使教育技术学科能够更好地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教育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成熟理论来阐释教育技术实践,希望能对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实践;教育实践;技术实践;教育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33-02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actice//Zhang Ying, Guo Sijiao, Wang Mengzhu
Abstract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creation to today, has gone through many stages,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accompanied by a number of problems, so it is need to recreate the observation and guide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subject, to mak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a bette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Marx doctrine philosophy practic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of mature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e hope it can help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develop more than ago.
Key words practice; educational practice; technology practic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110034
每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哲学这门上位学科的指引和影响,可以说,没有哪门学科是能够脱离哲学而孤立存在的。教育技术这门学科也不例外。教育技术从创建之初到现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就是理论基础不牢固,要想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就要用哲学的理论来指引和约束教育技术,正所谓“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不从根本问题上解决是不行的。教育技术需要哲学,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塑造和完善需要哲学,哲学可以为教育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形成思维方式、树立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教育技术本身也需要哲学,教育技术实践过程是实践活动,需要实践哲学来指导和规范它的活动,从而使教育技术这门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
何为教育技术实践?大多数教育技术人员认为是教育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解决的都是具体的事件、实践活动,与哲学的关系较远,这不无道理,然而却有些片面,人们应该也必须上升到哲学理论层面来探索教育技术实践。
在探讨教育技术实践之前要理清什么是实践,关于实践的诠释众说纷纭。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诠释实践。语言学的诠释主要是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种角度来诠释。从语义学角度诠释实践,就从“实践”这个词的组成出发,即将“实践”看成是“实”和“践”两个部分:把“实”字的意义归结为充实、富裕和诚实等含义;把“践”字的意义归结为到、履行和实现等含义。总结起来,“实践”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实现、实行,通过实际行动将主观的认知等转化为现实。从语用学角度诠释实践,就是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实践”这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在我国,“实践”一词主要是在哲学领域的应用,这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流传。这在毛泽东的《实践论》和延安整风运动中可以看得出来。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强调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延安整风运动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人们开始高度关注“实践”这个概念。
既然现在广为使用的“实践”是来自于哲学领域,那么就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学层面来诠释“实践”,还要深入到哲学领域来诠释“实践”。其次,就要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诠释实践。西方哲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将“实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追求的知识活动有三类,包括思辨活动、实践活动和制作活动,而思辨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属于实践范畴,也就是说技艺、创制和生产即为“实践”。纵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都是建立于人文关怀的基础上的,他说:“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所以他认为的这种实践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就是人使自己不断地成为人的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实践”已经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有许多西方哲学家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特色的理解,其中最有特色也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的问世,使“实践”赋有了伦理和道德的意蕴。康德认为的“实践”属于伦理学范畴、本体界中的范畴和生存论意义上的范畴,这种“实践”是“自由概念的实践”,这是有别于当时人们日常所理解的“自然概念的实践”。他说:“一切被设想为通过意志而成为可能(或必然)的东西,就称之为实践上可能(或必然)的,以与某个结果的自然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区别开来,后者的原因不是通过概念(而是像在无生命的物质那里通过机械作用,在动物那里通过本能)而被规定为原因性的。”这说明“实践”是与人的意志息息相关的,它不同于“自然”作用的结果,它不是那些“无生命的物质”通过“机械作用”而产生的过程,也不是“在动物那里通过本能”的活动。
而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和皮尔斯把“实践”理解为与“行动”“行为”“实验”“经验活动”等相近的概念,并且非常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而后来伽达默尔基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给予实践更丰富的内涵,他认为实践“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我们的实践事务,我们所有的活动和行为,我们人类全体在这一世界的自我调整,这因而就是说,它还包括我们的政治、政治协商,以及立法活动。我们的实践,它是我们的生活形式”。
再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诠释实践。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之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
卢卡奇·捷尔吉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实践”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在他看来,实践应该是体现了人的主体到客体辩证关系的历史过程,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客体性的自我意识所能导致的行动。法国哲学家阿尔都赛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大致把实践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的利益意志相关的活动;另一类是把对象看成一种结构要素进行加工、制作,从而生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的事物的客观活动。
大致了解了关于“实践”的诠释之后,发现教育活动也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动之一,教育活动必然属于实践活动,而作为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技术实践也理所应当地属于实践活动范畴。然而,在实践这个大的活动范围中,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又将实践活动进行细化,在这里,可以将教育技术实践看成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实践。这是因为技术哲学对教育技术哲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海涅克教授认为:“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与其将教育技术看做教育的一个从属部分,不如把它看做技术的一个从属部分更合适。”他还曾说:“任何事物的根本是要抓住它的根基,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
所以,要探讨教育技术实践,就要从技术实践入手。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基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之上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可以说,技术的本质就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我国学者姜振寰认为:“可以将技术实践理解为掌握技术的人所从事的改造自然,重塑或创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有组织的活动。”而在教育这种实践活动中,将教育技术的根基定位于“技术”,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技术;二是有利用拓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从而促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发展。
鉴于教育实践和技术实践的紧密关联,可以将教育技术实践理解为在教育领域中,掌握技术的人进行的改造教学活动和创造适合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教育环境的有组织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84.
[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9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M].金惠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曹小荣.实践论哲学导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2.
[7]朱晔.海涅克教育技术观评析[J].外语电化教学,1995(3):48-49.
[8]刘大椿.科技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10]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