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2012-04-29 00:44:03本刊编辑部
父母必读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图画书妈妈孩子

本刊编辑部

小时候,我们体验过图画书的美好,现在我们也听到很多声音在说绘本的力量。然而,在通过种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购书之后,会是什么呢?是将书整整齐齐地放入装潢精美的书架上?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叮嘱孩子多看书?还是家长间相互倾诉自己的孩子怎么还是不爱看书?不,不!我们期待的是孩子能在这里愉悦地受益!

当今年的这份排行榜揭晓时,我们想让书成为媒介,回归阅读本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本本书被不同行业的人读了之后,在不同的人群中,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上篇

揭晓2012年度童书排行榜

《爸爸,我要月亮》

文、图/﹝美﹞艾瑞·卡尔

翻译/林良

明天出版社

上榜理由:小茉莉很想和月亮一起玩,但她摘不到月亮,便拜托爸爸把月亮摘下来,于是爸爸拿了一把好长好长的梯子,架在一座好高好高的山上,努力地向上爬呀爬,但是月亮太大拿不下来……

这是有关爱与梦想的故事,上下打开的多种折页变化,让孩子惊奇感受空间延伸的巧妙创意。孩子从故事情节中,不仅可以了解长短、高矮、大小等概念与形容词,还能从中观察到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

作者艾瑞·卡尔出生在1929年纽约州的纽约市。他为孩子们创作的图画书,既绚烂,设计又新颖,也因此被人们所热爱。他最有名的一部作品《好饿的毛毛虫》,赢得了无数孩子的心,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创造了超过2000万本的销量。

《变焦》

文、图/﹝匈牙利﹞伊斯特万·巴尼亚伊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翻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据大部分画面的红色多边形,上面布满了橘黄色的小圆点和蓝色的三角符号,在空白处有些洒落的蓝色墨点,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读者就不禁奇怪了,这个抽象的图是什么东西呢?当读者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页的时候发现这竟然是一只漂亮的公鸡的鸡冠。继续翻看,下一页是……

作者伊斯特万·巴尼亚伊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的画风独特,深具个人特质与魅力,他的第一本童书《变焦》于1995年出版,被《纽约时报》和《出版人周刊》推荐为年度最佳童书,并荣获国际阅读协会儿童票选最佳童书奖。

《好脏的哈利》

文/ ﹝美﹞吉恩·蔡恩

图/ ﹝美﹞玛格丽特·布罗伊·格雷厄姆

翻译/ 任溶溶

新星出版社

上榜理由:哈利是一只有黑点的白狗。他什么都爱,就是不爱洗澡。有一天,不想洗澡的哈利溜到街上去玩,到了傍晚,脏兮兮的哈利竟变成了一只有白点的黑狗!这下哈利的主人怎么都认不出他来了……

作者吉恩·蔡恩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画家,1936年获得了全美海报大赛第一名。1948年迎娶了画家兼设计师玛格丽特·布罗伊·格雷厄姆。第一次与夫人合作的《全都倒下了》获得1952年凯迪克奖银奖。

《阿迪和朱莉》

文、图/ 陈致元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榜理由:小兔子朱莉去草原吃草 ,小狮子阿迪去草原吃——兔子。他们在甜果园相遇,发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本书以独特的装帧设计,将内页裁切为两部分,分头述说小狮子和小兔子的故事。当两只小动物相逢,页面才合并起来。形式与内容巧妙配合,令人流连玩味。

作者陈致元,作品曾获美国国家教师协会年度最佳童书奖、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童书等。代表作有《熊爸爸去另一个城市工作》《小鱼散步》《想念》等。

《藏猫猫 藏猫猫》

文、图/﹝日﹞五味太郎

翻译/ 猿渡静子

新星出版社

上榜理由:石头剪刀布!小老鼠开始藏猫猫了。哈哈,躲在这个大草堆后面,肯定不会被发现!可谁知,小老鼠刚躲好,草堆竟然开口说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接一个的意外惊喜,引发孩子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不禁想立刻翻开下一页看个究竟。

五味太郎是日本作品最为畅销的绘本作家之一。他27岁时开始创作,至今已经出版了400多部创意独特的绘本,主要作品有《小牛的春天》《黄色的……是蝴蝶!》《看,脱光光了》《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

《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文、图/ 赖马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榜理由:波泰是一只会传染喷火病的蚊子,他喜欢吸坏脾气人的血。有一天,爱生气的阿古力被波泰叮了一口,竟开始不停地喷火……

作者赖马,惯于影像思考,文图融合巧妙,图像趣味十足。他喜欢在作品里加一些创意、加一些幽默、加一些美感。希望读者游历其中,轻松有趣、百看不厌。

《先有蛋》

文、图/ ﹝美﹞劳拉·瓦卡罗·希格

翻译/ 余治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上榜理由:从蛋变成鸡、蝌蚪变成青蛙、种子变成花朵、毛毛虫变成蝴蝶……这是一本关于转变的图画书。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蕴含了对“生命起源和变化”的审美感知。在有趣的洞洞中孩子会发现图像构成和变化的“秘密”、事物之间的奇妙联系。

作者劳拉·瓦卡罗·希格是一位美国杰出插画家。她从小就梦想成为艺术家,两岁开始画画,至今笔耕不辍,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2001年至今出版了10余册绘本,屡获美国各项图画书大奖。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8册

文/司南

图/ 马得、朱成梁、刘大为等

连环画出版社

上榜理由:整套书共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传说,如华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练,非常富有童趣。最为贴心的是,作者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这套书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七夕的故事》出自著名戏曲人物画大师高马得先生。高马得先生以画戏曲人物闻名,他借鉴了戏曲人物的造型,又能放开手随意点染,整个画面妙趣横生。

《吃六顿晚餐的猫》

文、图/﹝英﹞英格·莫尔

翻译/ 黄廼毓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榜理由:席德是一只黑猫,它每天可以吃6顿晚餐,因为它有6个主人,也有6个家。每一个主人都喜欢着席德的一种性格,并给它起了一个个可爱的绰号。有一天,席德生病了,于是,它不得不去看了6次同一个医生,直到这个医生有所发现……

作者英格·莫尔,1945年生于英国,儿时的志向是成为兽医。从事童书创作之前,曾为广告公司工作,1990年以《吃六顿晚餐的猫》获得英国斯马蒂斯大奖。

《小猫咪追月亮》

文、图/﹝美﹞凯文·汉克斯

翻译/ 阿甲

明天出版社

上榜理由:小猫咪看到天上的一轮圆月,误以为是一碗牛奶。她想尽办法要喝到这碗美味的牛奶,可是遇到了种种挫折。失望的小猫咪回到了家,没想到等待她的是一碗真正美味的牛奶!

作者凯文·汉克斯曾写过一些儿童小说,也创作过很多本图画书,其中《我好担心》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阿文的小毯子》曾获凯迪克银奖。《小猫咪追月亮》是他的第34本童书。

特别推荐

《小球听民乐》组合2

编/周逸芬

图/叶安德、陈仝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榜理由:经典儿歌与民乐第一次美丽相遇!全新音乐和插画,赋予传统崭新的生命。本书收录了25首经典儿歌,精练的韵文、好听的音乐,让孩子听几次后就能朗朗上口。每一首经典儿歌,都可以听到一种民乐器领奏的声音!

策划周逸芬经过数年筹划,推出《小球听民乐》系列,曾获金鼎奖最佳主编奖。作曲陈中申,台湾代表性的笛子演奏家与作曲家,曾获金鼎奖最佳演奏奖等,现任教于台南艺术大学国乐系。

《黎明开始的地方》

文/ ﹝美﹞道格拉斯·伍德

图/ ﹝美﹞K. 温迪·波普

翻译/ 王芳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榜理由:朝着早晨的方向,每天都有新的日出,即使夜晚黑暗又漫长。但是哪里才是黎明开始的地方?这些话给世界各地的孩子和成年人带来了灵感。书中的画既讲述了一个关于全世界孩子们的故事,又表现了每一个简单的日子所带来的美好——从日出到日落。

作者道格拉斯·伍德,以作家、画家、音乐家、博物学家、野外向导等多重身份,被称为明尼苏达州的“文艺复兴人”。他的作品有《老乌龟》和《爷爷对地球的祝福》等经典作品。绘者K. 温迪·波普,曾受邀为许多儿童绘本献出她敏感、柔和的粉蜡笔图画,她是美国帕森设计学院“杰出大学教育奖”的最新得主。

《第一次发现》(生命成长类)

编/ ﹝法﹞法国伽利玛少儿出版社

绘/ ﹝法﹞塞雯·佩洛尔

翻译/ 向静

接力出版社

上榜理由:这是《第一次发现》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分,“透视眼系列·生命成长类”共6本:《小动物的出生》《动物的小宝宝 》《动物宝宝这样长大》等分别介绍了小动物从出生到长大的不同阶段和父母辛勤抚养幼崽的辛苦历程,让孩子通过观察小动物的出生到成长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培养生命意识。

《第一次发现》系列丛书由法国著名出版人皮埃尔·莫查德策划,他将文本和图片融入到胶片书的发明,也引领了科学主题、电脑设计、印刷材料等的创新。皮埃尔的做法激发了法国迦利玛出版社最好的编辑、图片设计人员和设计师的灵感,他们由此创作出《第一次发现》系列丛书。

下篇

阙晓箴

阅读,激起聋儿世界的爱

任何一本图画书,当它一旦被出版、被阅读,书就已经不再是书本身了。那会是什么?是人和书,是阅读后书对人的种种影响和不同的感受。

她从小喜欢看书,儿时的记忆中爸爸经常讲故事,自己放学回家会给做饭的妈妈读故事书,这种美好的阅读生活一直伴随长大。现在,她成为了一名首都图书馆的故事人志愿者。

一开始,我确实挺茫然的,听障孩子怎么听故事呢?指导员给我讲了很多要点,比如跟他们说话要慢,不要太急,一定要慢,同时要考虑到家长会比较敏感……就这样,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尽最大可能去保护那些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心。头几次讲故事的时候,挺混乱的,因为这些孩子很少围成一圈听故事,都跑来跑去的。有些孩子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个4岁小女孩儿的故事

她是一个来自山东的小女孩,又瘦又小,特别机灵。前半年听故事,她就没有一次安安静静坐在那儿的。小女孩儿的妈妈也很有趣,又高又壮,和小女孩儿在一起视觉上形成很大的反差。女孩儿总是蹦蹦跳跳的,跑来跑去,而她妈妈每次都会很快地把她拽回来,摁在凳子上,让她好好听故事。女孩儿的妈妈是个特别认真的人,对自己的女儿也是特别的上心。每次我来讲故事,她都会拿着一个记事的本子,把故事全都记下来,图还会画下来。我当时想,这个妈妈心太细了,爱孩子已经爱到不知道如何去爱的地步,觉得可感动了。

半年之后的一天,我照例来讲故事,发现这个小女孩儿开始愿意坐着听了,听得特别专注。那天在讲《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是一个特别温馨的故事。当讲到大兔子亲了一下小兔子时,我看到小女孩回头亲了亲坐在自己身后的妈妈,我当时心都快融化了,想着她还是戴着助听器,但对故事的意思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且还作出了反应。可不到一秒钟,我的这种甜蜜就被她妈妈打破了——小女孩儿在回头亲她妈妈时,她的妈妈一巴掌就扇过去了,接着就把她摁住,让她坐好、仔细听故事。

我当时撞墙的心都有了!小女孩哭了,她的妈妈也意识到自己有点粗暴,然后就抱抱她,为她擦眼泪。小女孩天性活泼,哄了一会儿就好了。我接着又讲了《拔萝卜》,当我把书展开让书面对着孩子时,这个小女孩儿搬了一把凳子坐在我身边,原来是要帮我翻书,然后细心地帮我指书上的画面。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啊!

下课后,我趴在女孩儿妈妈的耳边说:“你看你女儿进步多大,表现多棒啊!和我的互动这么好,就证明她不仅用心听——还理解了。以后就不要再打她了。”她妈妈听了也就觉得挺好的,开始给女儿拍照了。

听了42遍《我爸爸》

还有一位听障儿的妈妈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3岁多的女儿一直不喜欢读书,一次在我们讲故事的课上听了《我爸爸》这本书,就要求把这本书借回去。借回去后每晚睡觉前都要让妈妈讲《我爸爸》,就这样听了42遍。

小姑娘和妈妈从外地来,长期和父亲分开,第一次在课上听到这个故事后,突然好像找到了她的宝贝盒子的感觉。睡觉前小姑娘还要求妈妈用《我爸爸》书中最后一页的那个姿势抱抱她,每天就像仪式一样,抱着她,说:“我爱爸爸,我知道爸爸也爱我。”这句话她每天都要听妈妈说一遍。

我们想,可能小姑娘也是希望通过这句话来坚定她心中的信念——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小姑娘妈妈跟我们讲这件事的时候特别激动,她说真的想象不到找到了一种奇妙的沟通方式。

妈妈的变化

我们还组织了一个妈妈沙龙,让大家有互相交流也有聚在一起为孩子讲故事的机会。这样为孩子讲故事就不再仅仅是只有我们在做了。阅读的力量就像一粒种子,慢慢地深入到孩子和家长的心里去。

妈妈们的心态:焦虑和不尽情理的严格

听障孩子的家长都比较敏感,也很焦虑。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为自己的孩子作康复训练的,所以承载着多重的压力。妈妈们认为我们来讲故事时,孩子就应该两只小手放好,坐得挺挺直直的,那才是听故事的状态。所有的家长都恨不得把孩子绑在椅子上听故事,觉得那样对孩子才会有帮助。

我们对妈妈们说

1.听故事是很放松的过程。孩子可以随意地围坐或坐在故事人的腿边听。

2. 亲子互动最珍贵。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我们在为孩子讲故事时要妈妈陪着,不是为了让妈妈摁着孩子,而是让妈妈感受一下,我们如何为孩子讲故事,用了哪些图画书让孩子们听。而图画书仅仅是一种工具,是让孩子坐在妈妈怀里一边感受妈妈温暖的心跳,一边听着妈妈的声音,这种亲子互动才是特别珍贵的。

3. 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多看一些经典的好图画书,培养他们从小就拥有一种很高的鉴赏能力,不让那些很垃圾的文字与画面对他们造成侵扰。只要有阅读习惯,还愁孩子以后不认识字吗?

快乐小陶子337郑睿

当车厢里有了阅读的声音

2011年的11月7日开始,北京地铁4号线里就有一个在这里为孩子读书的大哥哥。1年过去了,让我们听听这位大男孩的读书感受。

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项目启动于2010年3月3日,创始人安庆华女士提出在地铁里也可以为孩子们读书的想法。于是2011年11月7日正式开始在地铁4号线为乘地铁的孩子们读书。1年过去了,我依稀记得我的第一位小听众是一个小男孩,5岁的样子。那时男孩的家长把孩子搂得特别紧,当时读的是《逃家小兔》。

从漠视开始

乘坐地铁4号线的人大部分是外地来京旅游的,在为一个孩子开始讲故事前,我必须要向家长解释这是一个鼓励亲子阅读的公益的项目,不向您推销书也不收取任何费用。我就在家长半信半疑的目光中,开始为孩子读第一本书。

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小朋友还会觉得很放不开,读到第二本、第三本后,孩子会对妈妈说:“你看这个多可爱啊。”妈妈回答:“那你就听吧。”转过来对我说:“你继续读吧。”我会感觉家长和小朋友慢慢地融入到书的环境里。

带到地铁里读的图画书,都是那些特别经典,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互动起来的书,例如《小房子》《我爸爸》《我妈妈》等。有时候我看到孩子和爸爸在一起,就会选《我爸爸》这本书;如果是跟妈妈在一起,那就选《我妈妈》。读着读着,会建议妈妈或爸爸来完成书中的后半部分故事。当读到最后一个互相拥抱时,我会说:“小朋友,你能和妈妈拥抱一下吗?”小朋友会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抱了,那一刻,我看到两个人都特别幸福的样子。

当聆听和互动发生

在为一个小朋友讲故事,讲到一种境界之后,整个车厢的气氛都不一样了。车厢里的很多人都会围过来看着我们,那个时候我就把声音放大些,能让周围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这个故事。有些大朋友常常会被吸引到,觉得很有意思,开始很感兴趣地问这是什么机构啊?有时候还会遇到自愿为大家讲故事的大孩子,车厢里就更加热闹了。

这个过程,让孩子产生阅读兴趣,让成人的世界在短暂的时间里不再彼此漠视。

王一方

图画书中的人生哲理,每个人都该读

背景是哲学,也曾是一名医学编辑,之后做过少儿社的社长和总编,现在做医学人文领域的研究,图画书与临终关怀是他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当他用哲学和医学的背景来打量儿童书的时候,发现这里其实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同步,而不仅仅是简单对孩子来讲的。

图画书里所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是非常丰富的,丰富到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但是很多成年人比较傲慢,觉得搞哲学就要读哲学的理论书,怎么去读这种简单的绘本呢?其实,最简单的,才是最深刻的。

绘本是有力量的,它在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用

绘本的阅读在人的一生里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当你自己是孩子的时候自己读;第二次是作为父母时陪着自己的孩子读;第三次就是生命走向归途的时候,自己慢慢品。当生命到了最终的时候,是可以从绘本里得到很多东西的。

生命的教育

《獾的礼物》,书中最后描述了那个很老很老的獾甩掉了拐杖,一路小跑冲向那个光明的地方。非常好的语言,讲述了死亡就是重新回到一种新的状态,就像跨过一座桥,到远方去旅行。《爷爷的天使》,书中的爷爷一生经历了二战,经历了纳粹,但他还是很幸运。为什么?因为有一个天使,那个天使就是自己的快乐。很多成年人的经历那么多,但却没有这个天使,小孩子都知道有一个天使,成人竟然不知道有天使,多好的一个生命故事。还有《爷爷今天不穿西装》,书中说一会儿爷爷在墓地,一会儿爷爷在天上。小孩子就会问爷爷究竟在哪里?多好的一个问题,我们大人未必会想到。是,爷爷的肢体在墓地,灵魂在天堂。天堂是什么?这些都是成年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命的轮回

有一个电影叫《心灵病房》,讲的是一位做了30多年的老护士用不同的绘本送走她护理的每一个病人,其中用到的一本就是《逃家小兔》。先是小兔子要长大,要离开家,这里的离家就是一个概念,是指要挣脱父母的桎梏,到更宽广的人生天地中去。这种离家又是一个拐点,从离家到归家。书中说因为小兔要离家,所以妈妈不让,妈妈要去找他,无论到哪里。假如这个小兔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水手,他离家二三十年,但书里最后说了一句话:“无论我跑到哪里,还是要回家的。”

离家、逃家和归家,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生命轮回。电影《心灵病房》就是,这名护士在为一位生命弥留之际的老人读这本书,这位老人的人生曾经是有很多阅历的,而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听这个故事,就会觉得自己当初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其实总有一天要回家的,回家并不是一件恐惧的事情,而是一个生命的归途。

爱阅读的人,内心世界是安宁的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能从那些长期从事儿童阅读推广的人那里看到一种安静,看到他们在利益诱惑面前依然可以安静地做事。我觉得他们的内心是安宁的,心灵是丰厚的。比起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名利而内心惶恐的人来讲,他们的生活更值得品味。

如果这个世界全是科学类的读物,那世界将会变得非常非常不可爱。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不仅仅只有利益共同体,一定是道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意识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往前走。

阿甲

阅读带给你自我思考的力量

从创办红泥巴开始,从成为一名阅读推广人那一刻起,阿甲就认为阅读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启迪,是让人成为更真实、更自然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阅读推广中常常遇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阅读本身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果不把它搞得大张旗鼓,搞得很绚丽,就没有人去响应,没有人去认识;可如果把它搞得过于炫,又觉得不是阅读原本的样子,失去了阅读的本意。

哪些是格式化?

现在上班的人,每天睁开眼睛后,就是上班、挤车,然后完成被交代的各项任务,或者被各种各样的报表追着跑。孩子也一样,睁开眼后的一天里,被成人安排得满满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大多没有思考过,闲暇的时间很少。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是:要么看很刺激的东西,或者就是看一些很无聊的东西。他们对现在那些过分娱乐、过分地把一些东西强加给自己的媒介是没有抵抗力的。我相信那些没有强大精神世界的孩子或者普通的成年人,很容易被卷进去,会把垃圾的东西当作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去接受,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寻找温暖与美好

要想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一个自然、真实的自我,是非常困难的。有一种办法就是将孩子与这个现实社会隔绝开,但这种隔绝又会进入到另外一个格式化的场合去。所以不会被A格式化,就会被B格式化。只有一种办法能够尽可能地与它进行抵抗,那就是需要一种自省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强大自己的内心。怎么做呢?有很多的方式,其中阅读一定是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去看,家长不一定非要告诉他,什么是绝对对的或是错的。

阅读的东西不必拘泥于成年人所谓的美丑,一是要看真实的东西,二就是要看充满向往和希望的儿童书,这是儿童书里保留着的一种特有的东西。这种向往和希望是需要很早在孩子心里播种的。儿童书里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理解,有很多东西实际是坚信就有可能趋向于美好的,这个东西常常是在最优秀的儿童文学里面才有的,那是一种很温暖的,一种微软、湿润的东西。

守规则≠被格式化

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尤其是亲子关系好的孩子,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父母可以给他提供一种通道,让他自己去克服这个困难。这是个很好的亲子沟通的机会。

例如,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她觉得老师不让说话真的是太困难了,但“不让说话”不足以成为格式化一个人的理由。作为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去抵抗,而是要帮助孩子去理解老师,并且尊重这样的规则,在这个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读书,要去看芸芸众生,然后在芸芸众生里面看到自己,也看到别人。阅读,让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体验到内心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图画书妈妈孩子
第一本图画书
图画书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鸟妈妈
花是一本图画书
读写算(上)(2016年3期)2016-11-07 07:19:34
我的妈妈是个宝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不会看钟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