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波
成就报道是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搞好成就报道,对于外树地方形象,内聚发展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8月8日至9月19日,安徽日报以连续9篇、总字数近12万字的宏大篇幅,重磅推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系统展示了安徽科学发展的铿锵步伐,生动再现了江淮加速崛起的光辉足迹。报道推出后,机关干部、基层群众纷纷赞扬“特别报道”内容大气厚重,形式新颖鲜活,文风清新朴实。这是安徽日报提升主流媒体新闻宣传感染力影响力的积极探索,是党报创新成就报道的成功案例。
一、把握了三种关系
1、共性和个性关系
重大成就报道往往会成为一个时期媒体报道的重点。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媒体过于雷同,没有特色和个性,那么,成就报道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作为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在迎接十八大成就报道中敢于“做动作”,大视野着眼、大气势泼墨、大手笔纵论。整组报道以经济强省、推进改革、精神文明、区域经济、自主创新、民生工程、生态强省、重点项目、党的建设为脉络,结构严谨,策划科学,每篇容量超万字,俨然一座美轮美奂的宏大建筑。
2、宏观与微观关系
将宏观理性决策与微观创新实践结合起来是“特别报道”的又一大特色。一方面,报社围绕党十六大以来安徽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理清江淮大地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清晰脉络;另一方面,报社要求记者沉下身心,从基层一线、从群众创造中找寻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经验,挖掘出安徽在全国有影响的亮点闪光点,从而做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
3、新闻性与旧材料的关系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必须体现新闻性。而成就报道报道的是已经取得的成绩,是完成式的材料,这就存在一个旧材料与新闻性的矛盾。
此次“特别报道”一方面注重挖掘新典型新经验新素材,另一方面注意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中寻找与过去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来报道成就,体现新闻性。如《绿色崛起看今朝》一文中,讲述安徽农民企业家陈光辉的“绿色实践”时,记者选取了陈光辉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作主题演讲的最新故事作为切入点,既新鲜,又大气。
二、创新了话语体系
点击这组报道,生动的新闻场景、鲜活的语言纷至沓来。如“2006年,时任合肥市长的吴存荣到英国访问,他本来希望在中国地图上向英国企业家们介绍合肥,结果,找到的中国地图却连合肥的地名都没标注。他坦言:‘那次经历对我刺激很大。”“上海人罗文娶了位安庆媳妇。头一次上门去丈母娘家,罗文一路惴惴不安。在合宁高速吴庄收费站,收费员甜美的微笑令罗文放松不少。”
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用细节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话语体系的创新,让“特别报道”既见人见物见事,又见亮点见思想见精神。
三、放大了报道效应
集中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安徽日报对“特别报道”进行强势处理,采取通栏标题和整版篇幅,配以大照片、图表、题图的方式,使之庄重大气,震撼有力。
通过报网互动、省报与市报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等渠道,放大了“特别报道”的社会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安徽日报主题报道的影响力。□
(作者:安徽日报文化新闻中心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