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忆三国

2012-04-29 00:44苏阳
电视指南 2012年12期
关键词:红楼三国诸葛亮

苏阳

提起导演王扶林,大多数观众都会想起87版的《红楼梦》,却容易忽略他的另一部作品《三国演义》。庇荫于《红楼梦》的光环之下,又有高希希等后来者复拍的恢弘浩大的《新三国》,1994年拍摄的这部《三国演义》虽然经典依旧,却显得不那么打眼。

王扶林不如电视里常见的老艺术家那样和蔼可亲,一径地微笑,语速很慢;也没有因为拍过一两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而摆出一副“我我我,曲项向天歌”的骄矜姿态,走到哪都如中风般对牢众人翻白眼,余光还在扫射别人是否在默默为其鼓掌。

《三国》里,王扶林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崇拜智慧。因势利导,我们不难看出王扶林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卑不亢,对上对下,一以贯之。

他回答问题,不温不火,有节有理。区别于有些导演讲到兴头上,眉飞色舞,声音陡然爬高8个度;他吐字谨慎,仿佛把果核细致地吐进盘子里。他的声音,从始至终,正中平和。

采访结束,我说谢谢,他说:“别急,我们把今天谈话的重点梳理一下,首先……然后……接着……”就像我中学里的地理老师在黑板前转动地球仪的情形。 “你发稿之前,能否把稿子给我看一遍?”——他无疑又是强势,有着导演天然的掌控力——不然拍《三国》,又如何能保证5个摄制组各自为政,又能同心协力?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任大惠请王扶林拍《三国》,只消三句:

“我代表制作中心两位主任张天民和阮若琳来找你。”

“《三国演义》正式筹拍,作为总制片人代表领导小组聘请你来担任总导演。”

“你可以考虑一下,给你三分钟。”

彼时的王扶林因为《红楼梦》而声名鹊起,然而《红楼》和《三国》却不能同日而语。前者筹拍时,人人望而生畏,争相走避;后者刚放出风来,主动请缨者便络绎不绝。王扶林本是冲淡之人,人争之,他避之。现在领导主动上门—— “纵有天大的困难,我王扶林识抬举!”受宠若惊之余,又深感知遇之荣。哪管是三顾,还是三句,能拍《三国 》,都是三生有幸。

王扶林是慢工出细活的人,他深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开拍前,他曾花了10个月仔细研读《三国》和相关史书。光是导演阐述就写了长甩甩的2大本。大到三国的地理位置,商业情况,甚至打仗时如何布阵、排阵、破阵;小到剧中器皿的样式,货币的长相,乃至具体兵器的使用方法,王扶林可谓巨细无靡,用心良苦。毕竟,他从红楼来,大观园中丢块手帕开朵海棠,戏就跟涟漪似的一层层来了,拍《三国》,他亦是从细微处入手——诸葛亮的帽子不能压住额头,这样显不出他的智慧;张飞的头盔则反之,否则只剩下光溜溜一张脸,显不出人物的草莽与唐突。

他曾为“曹耳”和“曹操耳”的一字之差,反复推敲,夜不能寐。后者显然更为大众,尤其是被没读过原著的年轻人所接受——要知道,拍摄四大名著的初衷,正是为了告诉那些在“十年浩劫”之后,只读过《红与黑》,却说不齐四大名著的大学生: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丝毫不逊!简·奥斯汀不也是靠着BBC的剧集才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吗?王扶林从接手《红楼》到《三国》,始终不忘这一使命。主题曲他另辟蹊径找来写流行音乐的王建和谷建芬,有人看不下去,说这么厚重的题材,怎么能找轻薄的音乐人呢?但王扶林逻辑清醒,他认为主题曲一定要吸引年轻人,况且王建和谷建芬都是科班出身,晓得轻重厉害。王扶林是这样的,看起来温文尔雅,但坚持起来,谁也别想撼动。他当年力排众议启用“奶油小生”唐国强饰演诸葛亮,又有人像先知一样预言诅咒,广电部收到上百封“小字报”抵制唐国强,诋毁王扶林,还好当时的王枫副部长兼听则明,王扶林就仔细讲他用人的理由,从挂须可以解构“奶油”到“人保戏”的战略方针。王枫副部长听完,就把放在王扶林肩膀上的手用力向下按压了一下,无言的信任让王扶林感受到艺术民主的重要性。

所以在分配5个摄制组的工作时,王扶林要确保100%的民主:对主要角色的演员选定到主要场景、造型、服装等选择上,5个分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必须达成一致;但是产生歧见时,最终由王扶林定夺取舍。《三国》的编剧之一的叶式生曾说:“王扶林总导演是一位具有高文化品味的导演,他从不做经院式的空虚论辨,既有见地又能搏采众家之长,既有对艺术的执着认真,又能明快果断地出主意。”

我问,“拍完《红楼》,再拍《三国》,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王扶林答,“宏观布局和控制力。”我却以为王扶林的成功不止于此。他有原则,但不迂腐,信奉听命哲学,但不惟命是从。回到前面说的“曹耳”和“曹操耳”,饶是要考虑受众的理解,但他仍然选择偏怪的“曹耳”,不仅是尊重原著,更是为了表现一代枭雄曹操的狂妄与自大。一个字的推敲与纠结,恰好佐证了一句真理:流水不腐。多少人刻舟求剑,缺乏创新,却与经典背道而驰。

然而,我又能理解王扶林所说的宏观布局和控制力。剧组的足迹更是几乎遍及原著发生的每个角落,此外,还建立了两座巨大的影视基地,群众演员计40万人次,投资1.7亿,历时整整五年!不懂得宏观布局,又如何能运斤如风?剧中有三场宏伟壮观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和“彝陵之战”。以 “官渡之战”为例,便动用了一个师的兵力。一万多人,从上面俯瞰,密密麻麻的黑脑壳。剧组人员光是研究拍摄方案、画地形图、位置图就用了半个月;拍摄当天,运送部队官兵的汽车400多辆,道具则运了三天三夜,服装发放了四个多小时;部队官兵仅喝水一项,就动用了四吨的洒水车六辆,不到一小时水便喝光了。然而这一系列的浩繁工程都只不过是为了拍摄一天的五个大场面镜头而已。为了观众惊鸿一瞥,甚至一扫而过的一个细节,有人熬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实验,经历了多艰难的创造?这些细节值得与人分享吗?如何说出口又不像在诉苦?做这些事的人最不屑的,就是诉苦。但少了这些分享,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热闹的派对,到处礼花绽放,但却少了让人震撼的静场。

猜你喜欢
红楼三国诸葛亮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三国乱谈(1)
渐解红楼味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