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新 付贤文
1991-2011年的二十年期间,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经历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才走过的道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似乎所有的问题一起“井喷”而出,生产要素矛盾集中在同一时间爆发出来。人们从惊喜到惊愕再到惊恐。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瓶颈”该如何突破,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
要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未来发展的脉搏,可以通过两个展会,即上海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参展商、来宾、商品种类、价格走势,笔者所在的调研团队在10月22日-11月5日的两周内,先后对纺织行业领域这两个重要的展会进行了实地调研。
上海面料展:新产品涌现,凸显国内差距
10月22日,上海龙阳路新国际展览中心,号称全球纺织行业“晴雨表”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开幕。本届展会的展位增加不少,但是来宾人数却不见比以往几届增加。展馆附近的饭店也客流稀少。笔者和香港来的同行一边喝茶,一边环顾空荡荡的大厅,感叹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难。
经过多年的坚实发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早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全,体现当今世界面辅料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有高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该展会作为行业和企业寄予厚望的载体,除了其不可替代的商贸平台价值,也在不断发挥巨大的推广效应,体现出其难能可贵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引导价值,堪称行业的“晴雨表”。不过,此次展会的确预示着“风雨”来临。
上海展会上,国外展商的新品种如各种功能性面料、环保纺织品,令人眼花缭乱,国外参展商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计令笔者看到了差距。
从上海展会上参展商展出的产品种类来看,全棉、羊毛等天然纤维制品的比例直线下降,化纤类、混纺类面料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由于化学纤维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可以弥补天然纤维的先天不足,机械化规模化和集成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又能做到使产品的品质有保障,价格有优势。因为大部分的化学纤维是以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产品作为合成中间体的,业内人士戏称,今后服装的价格受棉花价格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计,纺织企业为了稳健经营和对冲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提高竞争能力,在棉花市场和PTA市场的套期保值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在国内纺织业沉醉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中的时候,国外发达国家的纺织企业并没有停止它们的发展步伐,只是把它们认为耗时耗能、消耗资源和污染严重的那部分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它们在纺织品研发方面的巨额投入的结果就是拿出了令,人惊叹的产品。研发工作是制造业的“灵魂”,制造业回归发达国家将成为趋势,中国纺织企业只有加强研发投入,整合资源和技术优势才能赶上竞争对手。
上海的专业展会传递的另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周边国家纺织行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印度、巴基斯坦、东盟国家的全棉制品已经长驱直入,泰国、马来西亚的化纤工业也在挑战中国的霸主地位。境外纺织品进入中国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粗支纱到现在的50支、60支紧密纺品种,企业正从原来的原料供应商逐步成为成品供应商。在传统领域的纺织服装行业,中国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广交会:纺织品外贸处境艰难
在上海面料展和华交会成气候之前,广交会一直是我国轻纺产品出口的“桥头堡”。在紧接着上海面料展召开的第112届广交会上,笔者看到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参展企业的状况几乎是上海展会的翻版。本届广交会设置接近6万个展位,三期一共接待18,9万个来宾(其中一半还是国内的参观者),平均每个展位3,15个来宾,不容乐观。
无论是参展商还是来宾对纺织品外贸的前景都不看好,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企业不敢接单。上游的原料价格波动,下游的消费低迷,加上中国企业主“契约精神”的缺乏,白纸黑字的合约一旦遇到汇率风险和原材料成本风险时的违约率很高,这使得外国客户不敢贸然下单。
从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两大主要展会上。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国内的纺织行业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在研发上缺乏大资金的投入,在市场营销上缺乏大胆的创新意识。如此下去,如果不改革的话,依靠牺牲环境、人口红利而缺乏“灵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