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台
国务院批准增加20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决定增加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
去年底RQFII试点推出后,市场各方高度关注。目前试点已近一年,总体来看运作良好,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需求强烈,相关试点机构积极申请投资额度,准备发行有关产品,原有额度即将用完,迫切需要增加额度。为稳步推进RQFII试点,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满足境外投资者对境内市场的投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监管部门决定继续增加20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到2100亿元人民币。
近期RQFII及QFII资金汇入速度明显加快,相关机构踊跃购买,预计本次新增的2000亿元人民币额度也将很快用完,届时监管部门还会继续增加投资额度。目前,有关监管部门正在着手修订《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及有关实施规定,将进一步扩大机构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等,以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央行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的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日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和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
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预调微调,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的平衡。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合理增长。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和产品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监测与管理,防范实体经济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非正规金融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排行榜
2012全国家庭财富中国成为增长最快国家
瑞士瑞信银行近日公布的《2012年全球财富状况报告》显示,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欧债危机,2012年世界各国家庭财富总量较前一年出现萎缩,中国成为全球家庭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而受到经济危机打击较重的欧洲和印度成为财富缩水的“重灾区”。
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家庭财富净资产为222.71万亿美元,较2011年减少5.2%。其中,欧洲和印度家庭财富分别减少13.6%和18%,成为经济危机下家庭财富缩水的“重灾区”;亚太地区家庭财富也减少了2.5%;而中国2012年家庭财富净值为20.19万亿美元,增长2.9%。
瑞银认为,就国家而言,2012年家庭财富增量最大的三大“赢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和日本,而缩水最多的三大“输家”分别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就各国富裕阶层人数排名而言,美、日、欧主要经济体依然排名前列。美国净资产超过百万美元的富裕阶层为1102.3万人,排名世界第一;日本以358.1万人排名第二;法国以228.4万人排名第三。中国2012年拥有的百万富翁人数为96.4万人,在瑞信列出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7,占世界百万富翁人数的3%,落后于美、日、法、英、德、意。但是,中国净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约有4700人,超过日本的3400人。
三季度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大陆排名榜首
2012年第三季度“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此前在北京发布。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94.8,排名榜首,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台湾最低,为71.8;香港、澳门分别为77.9和84.9。
与第二季相比,大陆消费者信心强势回升,大增7.6;香港小幅上扬0.4,澳门几乎持平,台湾则下滑了0.2。
据悉,“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包括经济发展、就业、物价、生活、购房和投资六项分指数。该指数取值在0至200之间,当低于100表示受访者“信心不足”,指数高于100表明“有信心”。
在三季度的6种分项指数中,两岸四地民众对物价问题有忧虑,对与土地相关的“购房”问题也较为担心。其中,“物价”分指数在大陆、台湾均为最低,分别为72和46.4;在港澳均为倒数第二,分别为51.2和54.4。“购房”分指数在香港、澳门都为最低。其中香港仅43.4,较第二季下滑5.8;澳门仅47.3,较第二季下滑5.4。大陆消费者购房信心则有所回升,为79.6,较第二季上升2.8。台湾“购房”总指数为85.8,在各项分指数中排名第二。
据悉,“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台湾辅仁大学等五所两岸四地高校共同发布,自2009年起每季度推出。
排行榜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国居首位未来五年仍将独占鳌头
德勤咨询公司和美国民间机构竞争力委员会11月18日发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显示,在3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德国、美国、印度制造业竞争力分列前四位。
报告显示,在2013年全球排名中,中国以10分夺下冠军宝座,德国次之,获得7.98分,美国第3(7.84分)、印度第4(7.65分),韩国第5(7.59分)、中国台湾第6、马来西亚第7、巴西第8、新加坡第9和日本第10,获得5.94分。
据悉,该报告访问了全球逾550名制造业公司执行官及高管的看法,依据创新才能、经贸金融与税赋、劳动力与材料的成本与可得性、供应网络、法律与规范、基础设施、能源成本与政策、当地市场吸引力、健保系统,及政府对制造业的投资等10项指标设计指数,以满分10分进行评分。
报告指出,现有制造业强国因老龄化等原因使劳动成本上升失去竞争力,而新兴国家为创造工作岗位和经济增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完善使排名提升。德勤认为,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确保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等能够主导革新的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此外,贸易、金融、税金等经济政策也要具备竞争力,而且还要有必要维持较低的劳动成本。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正面着洗牌,竞争力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国家仍面临着改善基础建设、供应链与法规架构的挑战。而未来5年内,中国制造业仍独占鳌头,但其后面国家的排名都将大洗牌,德国将是5年内唯一排在前15名的欧洲国家,印度将从第4名攀升至第2名,巴西从第8升至第3,德国降至第4名,美国将降至第5名,日本将跌出前10名。
同日,德勤发布的《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显示,在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中,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资源供应、对于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中国市场本身的商业活力等驱动因素,都将帮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继续发挥优势。尽管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影响,但从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环境来看,53%的受访企业仍然认为中国在亚洲具有完全有利的优势地位。而在中国制造业亟须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
机构声音
商务部完成今年外贸10%增长目标确实很困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增长只有6.3%,完成今年外贸增速10%左右的目标任务确实很困难,但实现多大增幅目前难判断,商务部将千方百计继续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16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16709亿美元,增长7.8%;进口14906.7亿美元,增长4.6%;贸易顺差1802亿美元,扩大45.6%。
沈丹阳表示,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最不确定的或者最严峻的形势就是外需不振。欧盟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在第三季度再次出现了0.1%的负增长,也是连续第二季度的负增长。对于一个经济体的衰退,全世界一般认为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说明出现了衰退,欧元区二次衰退。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四个:第一个是美国,出口市场来讲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欧盟原来是第一,现在变成美国。第三原来是日本,现在变成东盟。第四是日本。这四大贸易体或者四大贸易伙伴中有两个还可以,就是美国和东盟,有两个今年的情况不理想,所以我们对这两个经济体都出现出口大幅度的下落,其中对欧盟地区的出口是负增长,对日本是正增长,但是增幅很低。这样就造成我们外贸总体的增速呈出现低速增长的态势。商务部将千方百计继续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特别是要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使份额也保持增长。
美国智库人民币影响力明显提升未来10—15年或升为国际货币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发布报告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人民币的影响力明显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参考货币。
报告称,自2010年6月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货币数量较2005年至2008年首次启动汇改时期增多。而同时期,紧跟美元和欧元汇率变动的货币数量下降。报告认为,“在东亚,人民币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货币。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货币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
报告指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增强。中国在东亚的制造业贸易份额从1991年的2%升至目前的22%。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和产品供应链集中在中国的国家都意识到了其货币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益处。
报告还指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虽然在东亚地区尤其明显,但其作为参考货币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东亚。在智利、印度和南非,人民币也是主要的参考货币。在以色列和土耳其,人民币作为参考货币的地位也高于美元。
报告预测,如果中国进一步在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上取得成果,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年至15年跃升为国际货币。
经济调查
城市化、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新“三驾马车”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在此前发布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充沛》报告中称,城市化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城市化进程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15-20年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报告指出,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伴随更有效率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策略,将有利于增加需求,改善供给,促进社会平等,从而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15-20年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分别是50%和72%,中国在2011年城市化率为51.27%,不过这一数字可能高估了中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人口时用“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来计算,这样有1.8亿“农民工”被归入城镇人口,但他们并不享有城市人口的各项福利和权利。下一个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部分农民工将变成真正的城市市民,无疑将为经济带来一定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每年多“市民化”1000万人口,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这个过程至少可以持续10年以上。
——经济结构的转型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报告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国民储蓄率相对其他国家一直偏高,高储蓄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资金供给,但相对的消费不足也直接导致了服务业的发展不足,服务业占比与发达国家比明显偏低。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而这一经济转型的过程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出相当大的空间。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是消费率的提升和服务业的发展。而从我国居民支出结构看,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增速已经超过商品消费,这表明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预估未来服务消费占比仍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快速打开的服务业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主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将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为中国工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国情,我国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七大领域。这些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新兴产业将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调查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减缓面临缩小拐点
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近日发布。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但扩大的趋势在减缓,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
报告称,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系数最近两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2011年进一步降至3.13。由于中国收入差距约一半来自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的证据还有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2010年城镇居民低、较低、中、较高和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89.3%、89.3%、87.4%、84%和79.7%,2010年农村居民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9年增长20.69%、16.43%、15.98%、15.04%和14.05%,意味着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缩小。
报告预测,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
报告认为,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随着中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对缩小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企业家调查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等困扰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月17日发布的“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表明,企业景气状况下滑较多,其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困难相对较大。外需不足、产能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和困扰企业发展。但总体来看,明年的形势将好于今年四季度。
——外需不足对企业出口有较大影响。调查表明,今年企业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下降”的占45.7%;“增长”的占28.2%。其中,出口数量下降较多的行业有:纺织、服装、医药等。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明显下跌。今年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43.3%;“增长”的占13.2%。其中,出口价格下降较多的行业有: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等。
——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2.8%,“比较严重”的占54.3%。其中,纺织、服装、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选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企业经营者占51.8%。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经营者占42.8%。
调查也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的预计比今年四季度乐观。预计明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9.2%,预计“不变”的占46.2%,预计“恶化”的占14.6%;预计“好转”比“恶化”的多24.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对四季度的预计高了11.4个百分点。其中,对中西部地区的预期好于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对明年更为乐观;民营企业相对乐观。对明年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