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联合后处理技术诊断骶骨骨折43例

2012-04-29 01:15徐志根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徐志根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骶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43例骶骨骨折患者行X线及MSCT检查,对比两者的诊断效果。 结果 X线扫描确诊率为62.79%,骨折移位显示率为46.51%;MSCT结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诊断率为100%。骨折移位显示率为93.0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 < 0.05)。 结论 MSCT结合其后处理技术对骶骨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骶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04-02

骶骨骨折约占骨盆骨折的20%~30%,由于骶骨位置较深,位置结构复杂,受邻近脏器重叠影响大,所以传统X线扫描对骶骨骨折诊断率较低[1],而诊断的延误势必造成治疗的延误,从而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治疗方式选择不当常造成患者永久的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2]。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以及清晰直观的三维成像功能,为临床判断骶骨骨折的类型、损伤程度提供了精确的信息,极大提高了骶骨骨折诊断能力[3]。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对我院收治的骶骨骨折患者43例行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检查,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骶骨骨折患者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2~67岁,平均(42.5±4.6)岁;其中车祸伤23例,高处坠落伤7例,挤压伤5例,重物压伤5例,跌伤3例;合并骨盆其他部位骨折17例,合并胸腰椎骨折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骨盆的前后位X线扫描,部分患者加摄骶尾骨侧面扫描。MSCT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 16 TSX-101A 16排螺旋CT机,自骨盆上缘扫描至尾骨下缘。扫描参数:电压140 kV,电流25 mA,扫描层厚2~5 mm,螺距1.0~1.5,图像重建间隔0.625 mm。扫描完成后将扫描数据输入飞利浦EBW3.5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

1.3 骶骨骨折分类方法

Dines分类法[4]:Dines Ⅰ型:骶骨翼区骨折;Dines Ⅱ型:骶孔区骨折,可累及骶骨翼,但不累及骶管;Dines Ⅲ型:骶管区骨折,骨折通过骶管,可累及骶骨翼及骶孔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扫描结果

43例骶骨骨折患者均行骨盆的前后位X线扫描,部分患者加摄骶尾骨侧面扫描。结果确诊27例,确诊率为62.79%,漏诊9例,可疑骨折7例。其中20例X线扫描图片骨折移位显示清楚,骨折移位显示率为46.51%,但对其他23例患者的骨折移位显示不清。由于骶尾骨形态复杂及盆腔内容物的影响,仅少数患者的骶孔、骶管区骨折线及骨碎片移位压迫情况得到显示,效果不理想。见封三图4。

2.2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

MSCT结合各种后处理技术的最终诊断率为100%,其中40例骨折移位显示清楚,所显示的骨折线及骨折碎片明显多于X线扫描,骨折移位显示率为93.02%。而X线扫描的确诊率及骨折移位显示率仅为62.79%、46.5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 < 0.05),见表1。MSCT结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明确了骶骨骨折的Dines分型,43例骶骨骨折患者中,Ⅰ型23例,Ⅱ型14例,Ⅲ型6例。其中7例骶管与不同断面水平存在左右不对称及骨折侧结构紊乱,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其中4例骶管内存在骨折块,并可明确进入骶管的骨折位置。见封三图5~7。

3 讨论

X线检查是骨折诊断的基本手段,但骶骨结构形态复杂、位置较深且与多脏器部分重叠,传统X线片往往难以对骶骨正常的解剖关系和某些异常病变作出正确判断。常规CT扫描避免了重叠干扰,但常规CT为轴位成像,因此对于横行骨折及移位不明显的裂缝骨折诊断困难[5]。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弥补了传统检查手段在骶骨骨折诊断中的不足,充分结合了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的检查,与以往常规CT及传统X线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像的三维立体化,大大提高了诊断率,还能立体直观地以任意角度呈现骨折类型及骨折移位情况,且对于骶骨骨折周围的组织情况及骶神经受压情况也能做出良好的判断,对于骶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1)MPR:是利用容积扫描所得的数据重建的二维直线重组,能较准确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与骶管和前后骶孔的关系,且清晰显示骨折的细微改变。此外,MPR还能较好地显示骶骨骨折的外周组织情况,对骶前血肿、椎旁软组织及器官损伤都有较好的显示。但MPR是直线二维图像,当患者的骶椎曲度过大时,MPR对骶骨整体在冠状位上显示能力不足。(2)CPR:CPR为曲线重组线,弥补了MPR不能在同一冠状匝显示完整骶骨的不足,在骶尾骨创伤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3)SSD:SSD具有重建图像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的突出优点[7]。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突出各自优点,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极大提高了骶骨骨折的诊断率,本文43例患者的最终诊断率为100%,且能清晰直观地明确骶骨骨折的类型,本文43例骶骨骨折患者中,Ⅰ型23例,Ⅱ型14例,Ⅲ型6例。

综上所述,由于骶骨复杂的结构形态、特殊的解剖关系,传统的X线扫描漏诊率较高,有报道称X线扫描的漏诊率达61%[8],故X线扫描往往仅作为骶骨骨折的筛选应用。CT横断面图像为轴位成像,也限制了其在骶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而MSCT结合其后处理技术对骶骨骨折较高的诊断率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对骶骨骨折的类型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部位、性质及移位情况,对骶骨骨折类型和骨盆后环的稳定性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国民.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骶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3):82-83.

[2]陈前丽,万智勇. 16层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230-1232.

[3]彭国球,陈宁,胡毅,等. 多层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诊断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J]. 当代医学,2011,19(246):66-67.

[4]贾健. 骶骨骨折的诊治现状[J]. 中华骨科杂志,2009,29(12):1168,1176.

[5]史法见,张锦洪.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8):1377-1378.

[6]吴茂铸,倪淑红,应琦,等.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骶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12):1789-1791.

[7]邓学文,林焕西,汪盛参. 螺旋CT在骶骨骨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 中外医疗,2011,1(17):175-176.

[8]杨军,郑刚,周振东.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2):12901-12904.

(收稿日期:2011-11-28)

猜你喜欢
多层螺旋CT
探讨X线腹部立位平片、多层螺旋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诊断鼻骨骨折的法医学意义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不明原因腰腿痛运用多层螺旋CT腰骶神经重建诊断的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