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日复一日消磨时间的方式

2012-04-29 00:44
大武汉 2012年14期
关键词:土坡大熊湖水

子里住了几十年,习惯了。前几年还种田,现在体力不行,牛也卖了,自己就在院子里养点鸡、种点东西吃。”

和老人的子女一样,大熊湾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还有些有实力的人家迁到别处盖了新房,抑或干脆搬去了城市。所以大熊湾的人很少,目之所及也就是老人、妇女和几个小孩。

老人也向我们证实了网络上那段简易的记载。过去这一带有八个湾都属熊姓,而村民的祖辈们也几乎都是从江西迁移而来。其实民间一直以来就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不少湖北人还会称自己是“江西种”。湖北人除了极少数是土著,绝大部分人的祖辈都是从其他的省份迁移至此。考查原籍,涉及到的有十多个省份,高居首位的即是江西。

最大的一次迁移应该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当时的湖北是元朝军队与红巾军拉踞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得人口锐减,在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两地,一时间,长江上西行的移民船只一艘接着一艘,陆路上拖家带口的单身移民也络绎不绝。

这里要插一个典故。“解手”这种说法,也正是由此而来——由于其中很多移民是被捆绑着双手押运而来,途中要方便时,必须先让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解手”就成为上厕所的代名词,在湖北一直沿用至今。

那之后,江西等地的移民仍然在源源不断地迁进湖南、湖北。虽然都不及洪武年间猛烈,但因时间长,总量也十分可观。当时,很多人以为湖南、湖北的荒地可以随意圈占开垦,所以出于各种经济考虑,是后来移民的一大特点。

后来的迁移都是自愿的,不像朱元璋时期带有一定强迫性。当然,这些移民活动之所以能持续多年,战乱只是一种外在的推力,根本原因在于湖南、湖北的经济开发落后于江西等地,有相当广阔的开发空间接纳移民。整个移民的过程,也是长江流域内开发格局逐渐由东向西拓展的过程。

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也绝对是恰如其分。江西的移民主要出自现今的南昌、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等地。老人告诉我们:“湾子里有些人家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的,因为这个地名,他们过年的时候供奉祖宗的肉上面还要插一根筷子。”

毫不起眼实则处处皆风景

回忆很多年前的大熊湾,老人说那时好像不像现在这么安静。每次下过雨,整个大熊湾的房前屋后、小路旁,都开满了菖蒲花、金银花,还有栀子花,沿路有各家各户做饭的香味,吃饭以前大人会喊着小孩的名字……

很多年前,大熊湾的孩子们会越过湖水,跑到后面的庙湾山玩耍,自从那里被空降部队占据以后,也少了一处风景。好在大熊湾从来不缺风景,这里的湖依然很多,在天上俯瞰,湖水一定像一片片镜子。

很奇怪,在堂屋坐定以后,吹着穿堂风,听老人叙述着从前的故事,好像真的不那么热了。从老人所处的堂屋门口望出去,是一片稻田,经过一小片湖水,是更小的一片稻田,然后是小土坡,土坡上又是另一户人家。老人的屋后有个自给自足的小菜园,还有一个池塘,然后也是一个小土坡,光景和屋前一样。虽然这样的描述,让人觉得此类景色在任何村子里都可以见到,但仔细想想,四季的变更、植物农作物的变化,都是可喜可亲的

大熊湾地方小,一个下午就可以在湾里转好几个圈,小山坡爬下爬上好几趟。等到天渐渐黑下去,这里的安静也将是城市人难以体验到的,蛙鸣鸡叫,更衬托清净。由于有些路段没有安装路灯,还可以体会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运气更好一点的,还能见到密密麻麻的漫天星斗。

沈从文曾写过一段话:天时常把山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我想这段话形容现在的大熊湾正好合适。

避开那些人云亦云的地方吧,也许你可以趁着某个休息天,从城市带着一身疲惫扑入这片不繁华甚至有些落寞的土地,哪怕是独自一人也可以——与一草一木沟通,与一沙一石交流,更可以去与朴实的村民聊个天。这里有流水淙淙虫鸣啾啾般的美妙音乐,更有丰富的色彩——就算是满眼的绿,也有数不清的色阶。■

猜你喜欢
土坡大熊湖水
湖水
鄱湖水文之歌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翠湖水乡
翠湖水乡
上海SMP公园土坡场